首页 - 成大人物 - 内容
2050
【最美教师】付强:八年书写!他的成大故事很精彩!
文:廖娅轩 闵秀玲   来源:新闻中心   二级单位审核:陈钧

编者:2023年9月,学校评选并表彰了首届最美教师(团队)。他们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教书育人,关爱学生、勇争一流,事迹突出,他们是成大师者的代表。为展示“最美”风采,弘扬“最美”精神,激励“向美”之行,新闻中心采访了学校首届8位(个)最美教师(团队),今推出第4期,走进药学院、川抗所付强老师的奋斗故事。



从燕园到嘤鸣园,从北京到成都,从学生到老师,时空、身份的转换是他走在路上的证明。从2015年成为学校特聘副研究员始,缘系成大的这八年间,他与成大同心同行同成长。


付强,博士、教授、药学院副院长、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药效物质靶点发现与创新药物的研究。他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多线并行。2023年9月,他获评学校首届“最美教师”荣誉称号。他和团队凝练的“德、理、技、创”四位一体教学方法曾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他说:“我永远不会倦怠于教学,我对把知识教给学生拥有莫大的热情”。


三尺讲台千里志  传道授业始致知


2015年博士毕业后,在付强面前有两条路:去研究所做科研和进高校教书。“毕业之前,我确实都没有想过成为一名老师”,来到成都大学任教,他形容是“天时地利人和”。当时恰逢学校“十年跨越三步走”战略规划起步期,学校大力引进人才。已在外求学9年,身为一名“老成都”,家乡风土让他归心深切,“我的家人在成都,我也想在成都创业生根”,最后他顺利通过面试进入成大,成为了一名老师。


《天然药物化学》是他到校后上的第一门课,也是他自硕士到博士长期研究的方向。简单来说,它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来解释中医药理论的一个化学分支学科。“备战考研、考博的时候都快把这本书翻烂了,所有内容都烂熟于心。”所以第一次站上讲台时,他并没有多少紧张的情绪。


但很快他就发现要想教好课远没有想象中简单。《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内容需要跟上行业的创新发展前沿,因此这对于老师和学生的要求也更高。但本科生需要夯实基础知识,再适当地扩展前沿视野。为了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本科学生,他会定期查阅《Nature》《Science》等顶级刊物的相关文章并梳理关键信息增加到教学内容中,也会专门在课上留出时间和同学交流。他的学生、现在北京大学药学院读博的申玥说,“付强老师上课,即使他准备了PPT,他也不会‘循规蹈矩’地讲PPT上有的内容,他总在讲某个知识点的时候,结合最新的研究案例进行讲解,使每一个知识点都能落到细处,易于我们理解并应用到实验中。


当讲到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时,为了保持学生上课专注力,他还会别出心裁地设置“开火车”“飞飞机”这样的趣味小游戏拴住学生的心。一次早课上,当他注意到有同学不敌困意,用手撑着头打起了瞌睡,便提议来一次飞行检查。“小飞机”飞到谁身边,谁就起立回答问题。“我认为轻松的课堂氛围能助推更高效的学习,我也想方设法使自己的课堂更加有趣。某些“胆大”的学生会拍摄他的照片做成表情包在班级里流传,他不仅不生气,甚至还会“反向使用”,用自己的表情包来打趣学生。



药学院在本科生中实行专业导师制,四年中导师对学生进行生涯领航、学业指导、生活引导。8年间,付强老师指导了30多位本科生。“兴趣、追求、求异”是他遴选学生的关键词。作为导师,他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他认为想要做好科研,一是勤奋肯干,二是善于观察和思考。他说到自己的得意门生申玥,有一段时间申玥同时开展了两个课题,要写两篇全英文文章,她做事高效,善于统筹,写文章速度又快质量又好,甚至都不用他修改。付强老师仅仅是阐述了实验原理,她就能跟踪后续的细节,运用排除法一个个排除所有错误的选项。


他常对学生说:“要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我认为人与人之间唯二的差别就是思维方式和勤奋程度,即使是清华、北大的学生也不例外。曾经有一位学生申请进入他的实验室学习,但是仅做了两个星期就退出了,“太累了,而且每天都在做重复的实验”这是学生的原话。闻此,他也只是挥一挥手,同意学生退出。他说,“如果学生愿意学、能学,老师非常乐意搭建平台,但是也不能强求,老师能做的只是引导”所以在教学时他做的更多的是启发学生而不是把知识“拿”给学生。他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军师”,负责为学生出谋划策。在他指导的30多位本科生中,12名学生攻读了硕士研究生, 其中1名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


付强老师实验室的作息时间是“996”,周一到周六的早九点到晚九点,但是很多学生因为实验进度原因会一直“加班”到10点甚至11点。有学生曾在“成都大学贴吧”里发帖说:“平时付强老师也很体贴实验室同学辛苦,会给予研究生、本科生额外的劳务费,在疫情严重期间时刻关心同学安全,为毕业生指导发展方向,力所能及地铺路搭桥,很感谢付强老师对实验室同学的关爱。”


学问无遗力  工夫终会成


2000年,18岁的付强考入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大三时,他决定考研,于2004年考入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制剂学专业,师从药学院院长傅超美教授,开始从基础学习向学术研究的层次升级,这个专业主要研究“制药”的科学。在研究中,他认识到发现药效成分清晰且作用机制明确的活性成分或有效部位是中药制剂现代化的关键点之一,“药物制剂基本处于药物研究的下游了,而从天然药物中去发现中药药效物质、发现活性先导物,相当于是从‘链条’的终端到回到上游去,这是一个追本溯源的过程。”



2007年,他又顺利考取了北京大学药学院博士研究生,师从国内药学领域的权威屠鹏飞教授,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开始了从制剂研究向中药活性成分研究的转向,梦想向屠呦呦先生一样发现能够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博士毕业后,付强继续在北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读博期间,他参与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项目,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10版“威灵仙”质量标准修订工作。2010年赴香港科技大学生命科学系,以访问学者身份继续从事中药药效物质作用机理的研究。期间,他作为研究团队主要成员的项目还获得了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等荣誉。


从本科开始,他便开始接触实验,最开始是一些基础的药物配置实验,之后他转变研究方向,开始从事有关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即使是从小到大都被称为“学霸”的他也被实验折磨得不轻。研究生阶段他主要研究中药化学的分离纯化,分离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因为中药分子结构复杂,数量众多,在实验期间一直无法分离出纯度较高的目标成分,唯有一次次的调整参数不断重来,“做别人没做过的研究就要面对别人没有面对的困难”。


“做实验压力大的时候就喜欢扯头发,现在都没几根了。”他打趣自己道,“做实验最重要的是有耐心和毅力,要忍受一遍遍尝试的枯燥和数据一直对不上的烦闷,直到找出错误的那一步。”


谈起最煎熬也是最有意义的时期,他回忆起博士时期发表第一篇SCI论文的经历。全英文的论文投递出去,却被编辑以语言问题拒稿。后来他吸取这次教训,经常与同学切磋学习,练习英语的语言思维习惯,“后来我发现并不用把句子写得太过复杂,只要弄懂主谓宾,时态准确、动词准确、专业名词准确就行了。”他也会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一般来说,学生第一次写英语论文时,他都会用两到三天的时间逐字逐句地帮学生修改,“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以后的英语写作就会简单很多


在学校高等研究院的中药药效物质靶点研究中心,是付强老师的另一个“据点”。他研究的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药物靶点的发现。“通俗地说,大自然中存在着许多对健康有益的天然药物,如生活中常见的青蒿、人参等等,这些药材均含有成千上万种次生代谢产物,数量超出人们的想象。某些次生代谢产物对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所以需要我们提取、分离纯化其中的活性成分,利用化学生物学技术发现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探明生物学机制,再把活性成分制成现代制剂,保证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更好为临床服务。”


现在的他和课题组的宋芹教授、邱露副教授、代祯博士一道正专注于天然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这一领域。类风湿关节炎被称为“不死的肿瘤”,关节器质性的病变会让滑膜肿胀导致炎症,让病人长期忍受深入骨髓的痛苦。但关节炎发病机理复杂,免疫系统障碍识别调控困难,是中医药的一大热门难题。目前,课题组正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药功效成分为工具,结合化学生物学、药理学、计算机科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研究中药的直接作用靶点和疾病发生发展机制,为中药作用机制的阐释提供最直接的科学依据,促进中医药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推进创新药物的发现,丰富生命科学和现代医学的研究内容。“我们正在全力打造药物靶点发现和验证的研究体系,争取在未来1-2年来能在国际顶尖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应研究成果。”谈起这些,他的眼中满是热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药将会攻克类风湿关节炎这一难题,在疾病史上做出属于中医药的贡献。”


跑起来  永远行在路上


如今他除了承担了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还担任了药学院的副院长。从专业技术人员,到涉足行政管理工作,从授课老师到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工作从单线变为多线,工作站位、工作内容、工作节奏都有了极大的变化。


每天,上午处理学院工作,与课题组老师对接,下午就去高等研究院检查学生实验情况并帮助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如此日复一日。即使工作繁多,但他每天日程表有一项必做——他每天都会询问学生的实验进度,也会专门挤出时间去实验室,“实验室是我们科研人的初心所在,无论我现在是什么职务,我都不会忘记曾经在实验室度过的那些日子。


近年来,药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制药工程获得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新增药物制剂专业,获批教育部首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成都药物创制现代产业学院,获批建设校内首个张澜学院基地班-药学基地班。付老师获得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带头人、四川省“卫生健康英才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等称号,任九三学社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和成都市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成都市成华区政协常委,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成为付强老师坚定前行的源源动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他发现当下的学生培养存在生物医药交叉应用实践创新技能不足,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发散力、逻辑力和敏感力不足,学生对职业情怀、事业开拓心不足的问题等问题,因此,他和团队聚焦培养具有职业道德、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德、理、技、创”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依托国家最早建立的药物研发机构之一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创新引领,实施“院所一体化、平台一体化、虚实一体化”的“院所合一”育人模式,实现学生“四个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同时以成都药物创制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构建“链上专业-链上岗位-链上课程-链上德育”的“链上教育”模式,实现教育人才与产业无缝对接为特征的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培养新模式。2022年此教学理念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这给了我莫大的力量,让我能继续深耕教学,培养出能适应行业发展方向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来到成大8年,他见证成大一路发展,尤其是借成都大运会“起飞”,一代代成大人躬耕前行,打下事业腾飞发展的基础......这些也更加激励他做好工作的决心。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提及以后的计划,付强只想专注当下,着力助推学院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实现药物靶点发现到药物开发的科研目标,为此,他不断为自己加油提速,“我走在前进的路上,一直都在。


阅读更多:

付强:专注做学问  https://news.cdu.edu.cn/index.php?m=news&a=show&news_id=20270

  2024年01月22日 18:40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