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大人物 - 内容
500
【成大人物】胡庆:成为奇迹的播种者
文:冯梦露   图:胡庆   二级单位审核:陈钧


披肩长发、明朗的笑容,这是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胡庆老师的标志,说起这,她笑言自己心态乐观、心境豁达。可能正因如此,她在讲台上一站23年,把所做变所爱。今年9月,她获评“四川省优秀教师”荣誉。


她主讲的“模拟电子电路”课程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子线路课程授课竞赛全国二等奖、学校首届“最美教师”、首届“最受学生欢迎教师”。


“我想成为一名使学生觉得电路是很简单、有趣的老师。”说起自己的教学理想,她简单一言概之。


因缘际会 成为一名工科老师


成为一名学工科的女生是胡庆少时不曾预想的。


“我其实文科比理科成绩好,在上大学前,我算个文科生。”胡老师回忆,因为父亲学理工科的渊源,便鼓励她高考填报理工科方向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最后,她进入了四川师范大学学习电子信息工程,成为了一名工科生。


在接受系统的专业学习前,她觉得这个专业很抽象,以至于有点提不起兴趣。但从自己亲手做出的第一个小功放开始,就像爱因斯坦的小板凳一样,她对专业的兴趣也因为这一次小小的成就而愈发浓烈。


在大学期间,她上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堂小课。


一天,“信号与系统”课,教授突然身体不适,于是便请担任学习委员的胡庆为同学们讲解知识点。突然被点到,胡庆心底‘咯噔’一震。但很快地,她便开始着手准备,在很短的时间内浏览新知识点并理解。最终她站上讲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课本上的知识点读了一遍。“虽然我已经理解,但同学们却满脸疑问”,回忆起那一次突如其来的“翻转课堂”,她感慨说:“这一次经历让我体会到了老师的不易,自己理解容易,可让别人明白困难。”


但成为老师还不在当时她的计划内。“我读大学那会儿,职业规划还不流行,大学也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对于毕业后的去向,我也完全没有思考过。”直到大四面临毕业,看到身边的同学忙着求职应聘,胡庆才真正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


回首自己成长路,重温记忆里的闪光时刻,她发现自己很享受授人以渔的快乐,她最终决定成为一名教师。机缘巧合,彼时的成都大学到四川师范大学招聘。面试环节是试讲一堂课,那次讲课出乎意料地顺利,讲课结束,她收获了评委老师高度评价,最终成功入职成大。


且行且思  站稳三尺讲台


为了准备职业生涯的第一堂课,她特地去买了一身西服套装。授课内容是有些许枯燥的数字电路。她将课程内容抄写在备课本上帮助记忆,又反复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那时,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还未盛行,老师们都是靠一支粉笔上完一堂课。为了完善板书内容,她常常是一边默背授课内容,一边在纸上列关键要点。考虑到课程的知识难度,她又将理论化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将难“啃”的知识点提前吃透,期望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将知识呈现。


回忆这堂 “人生第一课”,胡庆老师说,“尽管做了充分的准备,可刚登上讲台,就只剩两个字‘紧张’。” 三十几个学生仰首注视着这位新老师,前来听课的前辈们盯着她,期待这位年轻人的教学展示。尽管握着粉笔的手心止不住地冒汗,她努力抑制住紧张的念头,硬着头皮开始了讲课。“好在,讲着讲着便不再紧张了”,她用俗语和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解释专业术语,整理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我竟然都懂了。”“数字电路好像也没那么难了”……学生们的反馈让她喜上心头,于她这是教师生涯良好的开端,也是阶段性的成功。“从那一次之后,我上课也就不再紧张了。”


23年教学一线默默耕耘,尽管乐观如她,还是遭遇过“沮丧”时刻。模拟电子电路课,这是一门号称“魔鬼电路”的杀手课程,尤其是课程入门,要深入到半导体内部进行分析,微观世界很难让同学们理解,许多同学课后也反映说“听不懂”,这让胡庆老师气馁了许久。后来,她换位思考,站在初学者的角度,联系同学们中学相关的物理、化学知识,再营造出一种作为科学家去探索发现新材料的氛围,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一场探索微观世界之旅。在探秘的快乐氛围中,她终于成功的突破了授课中的难关。


胡老师教了23年的书,见证了成都大学23年的变化,从老旧的校区到如今现代化的新校区,她也不是曾经那个红着脸上课的“小白”老师了,课堂上也越发游刃有余。在教学实践中,她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她回想起了那堂“特殊”的阅读课。上中学时,班上每周都有一堂阅读课,老师把上课地点从教室搬到了图书馆,身处安静的氛围、看着丰富的藏书,同学们阅读兴趣被“唤醒”,这堂课被盘“活”了。每当她在教学时遇到困难,这堂“活灵活现”的阅读课都能给她别样的启发。她意识到:“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不只做知识向的输出者,更应注重方法与观点向的输出。”


为站稳讲台,提高教学实效,她不断学习探索、思考实践。模拟电路课程先后引入多媒体、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BOPPPS教学法、基于问题式、基于项目式、翻转课堂、理论结合仿真等方法与手段,从教学平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全方位进行立体化建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模式也应与时俱进,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创新教学是必然之路。她主动学习并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技术,将传统课堂信息化,并引入混合式课堂,将线下课堂与线上课堂结合,让课堂不局限于四方的教室。最终,混合式课堂得到了巨大成功,这门课程也被评为了国家级一流混合式课程。


二十余年一线锤炼的积累,她说,“我觉得我‘文转理’的经历在教学上给了我很多灵感,用文科发散的思维帮助学生找寻理工科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枯燥的理工科世界增加一些文科的趣味;也能将心比心,从初学者的角度体会学生入门的苦与难,引导他们顺利开启专业学习之路。”


2012年,学校举行首届“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评选,最后10位老师荣膺这一荣誉,胡庆老师作为十分之一,收获了这个含金量颇高的荣誉。“这个奖项是同学们一票票投出来的”她说,“这代表同学们对我的认可,也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更有信心了。”


胡庆老师当班主任带的首届学生毕业20年返校时的留影


倾心守护  二十三年播种“奇迹”


“临毕业了,想送给大家一份特别的礼物……”在胡庆老师的QQ空间,有这样一份特殊的点名册,也是作为班主任的她送给学生的临别留言。这篇名为《写在毕业之前——TO2008级电信》的网文里,学院2008级1班到3班120多名同学,按照学号依次“点名”,她为每位同学配上一张大头贴,再写下每个人的性格特点、爱好、师生间四年相处细碎、难忘小事,最后是她的临别寄语,暖心叮咛。这篇总计三章的“礼物”,是她用一周的课余时间断断续续完成的。


“祝工作顺利,开心快乐”“保持联络,好好工作哦!”评论区,几乎每个同学的留言下面都会有这么一句美好的祝愿,这是师生之间的温情时刻,也是临别之时的深情寄托。


作为教师、作为班主任,她甘当播种者,守候着每一份奇迹的诞生。


当时,班上有一名家庭困难学生,在入学前向一所职业学校投了简历,大学入学后,他收到了入职通知,在就业与学习的选择中,他陷入了纠结。于是,便找到了班主任胡老师,胡老师与学生长谈,帮助她疏导心理压力,又找到家长谈心。尽管最终学生还是选择了就业,师生只相处了短短几天,但这份师生情谊却一直延续,“如今他发展得很好,我们还时常联系”。


以诚相待、用爱浇灌,言行示范,烛照后学。周永强是胡庆老师教授的第一届学生,毕业后,他也成为了人民教师,他说,每当他站在讲台上,都会想起胡老师在毕业典礼上对他的教诲:“择一事,终一生;三尺讲台不是谋生手段,要守初心,立德树人是根本。”


23年的教学经历,胡老师见证和参与了许多学生的成长,不管行业差别,职位高低,在她眼里,每一位学生都在各自的领域闪闪发光,都成为了老师心中那份独特的“奇迹”。“只要有播种的心,就会收获奇迹。”胡老师一直秉持这样的初心,将种子撒在课堂、学校、生活中。对于胡老师而言,教学育人是播种的过程,而每一位学生便是一份奇迹。


“把未来当作起点,年轻没有什么不行。”这是胡庆老师给2008级同学的寄语,这也是她的人生准则。就如她在工作后再深造考研的经历,她把这些方法和经验也作为了教学的一部分分享给了学生。


“一万本卷帙浩繁的世界,最初,都有良师开卷。”胡老师为学生开卷,作为播种者,她在教学的路上播撒希望的种子,期待着每一份奇迹的诞生。学无止境,与生为友。

  2023年11月27日 16:37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