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方木桌,一台电脑,一摞作业,这就是他办公室的陈设和内容。不算小,却填满了他的书本和学生的作业;不算大,却能够装下所有有关数学的奇思妙想。
他是韩天勇,计算机学院教授,最美教师团队“数学及应用”核心成员,发表SCI论文30篇,获得四川省现场统计学会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主持省级一流课程1门,主持编写教材8本,荣获学校第四届“最受学生欢迎教师”荣誉称号。
从“小白”老师到最受学生欢迎老师,他经过了20多年的自我“修炼”。

数学+《红楼梦》 他把数学课变成“百科知识”
韩天勇是绵阳市梓潼县人。三线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就位于梓潼,即我国继青海之后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总部——“两弹城”。学生时代,韩天勇还不知道家乡连绵的大山里有这样的存在。工作后,他先后几次带着孩子参观基地,他感触很深,“没法想象造原子弹那些草稿纸上全是数学公式”。
他深刻地意识到“为国读书”不是一句空话。从原子当量的精妙计算到计算机芯片的底层架构,从浩瀚宇宙的星辰轨迹到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数学的影子无处不在。在他眼中,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是知识的基石,而课本外的数学科研则是知识的延伸与升华。大千世界,处处皆是数学的舞台。
在课堂上,他常对学生们说:“数学的融入程度,往往决定了这门学科的完备程度。”他希望学生们明白,数学从来不是孤立于生活的高深学问,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的魅力,韩老师总是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说着,他从书柜下面拿出一个篮球,介绍说,这不仅是他的课余爱好,还是他上课的秘密武器。
在大一上学期的高等数学课上,他用篮球来解释数学概念:篮球的飞行轨迹可以类比为“极限”,篮球到达目标的过程则是“连续”,而篮球丝滑的运行状态则对应着“可导”。到了大一下学期,面对高等数学中抽象的球坐标知识点,韩老师再次拿起篮球,巧妙地解释道:“篮球的大小、上下旋转和水平旋转,正好对应球坐标系的三大参数。”这种生动的课堂导入,让原本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妙趣横生。
当谈到数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时,韩老师更是如数家珍:“有人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哪一种人可能成为贪官;还有人通过数学模型探究两人关系进展到什么程度才会发展为恋爱关系。”他用这些生动的例子告诉学生们,数学的触角早已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即使是面对文科专业的学生,他也能和他们唠上几句数学,让他们兴趣盎然。“很早就有人对《红楼梦》中的高频词做过分析,通过词语出现的频率差异,来判断是否是同一个作者;法学中,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来判定行贿受贿的蛛丝马迹、辅助法官裁判刑民案件…… ”
学生们说,“韩老师能把抽象公式变成看得见的画面”,生动有点的课堂引入让被称为“挂科杀手”的高数课也变得有趣起来。

大学时期的韩天勇老师(后排右一)
数学“尖子”追寻数学
韩天勇记得很清楚,小学一年级的晋级考试中,他数学考了92分,语文倒过来,只考了29分。在当时,两门加起来120分才算合格,他靠着数学的高分勉强过了关。
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逐渐增多,历史、科学等科目接踵而至,他的成绩不见起色。直到五年级,有一位中师毕业的老师来到班上,他感觉学习突然就“开窍了”。“小时候不懂事,不知道老师的教法和亲和力非常关键,这位老师的知识储备深厚,课堂上循循善诱,很有办法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思维跟着走”,学习路上遇到这名 “对味”的老师,在他此后的人生抉择中,埋下了伏笔。
小学毕业,他以仅超出录取线0.5分的成绩进入市重点初中。然而,一进校,韩天勇就发现自己成为了“凤尾”。同学们大都来自更加优越的学习环境,学习基础更加扎实。自卑、挫败的情绪包裹了他,他暗自下定决心要用努力追上他们。于是,每当朝阳探头,就能在校园里看到他的身影:他每天提前一个半小时起床,拿着一本书边走边背,走到河边背半个小时,再回教室上早课。那时学生中流行煤油灯,往玻璃瓶里灌煤油,插上一根棉线,点上就能亮。他也做了一个,靠这个简易的煤油灯,晚上十点下了自习,他打着灯能学到十二点。
凭借这股拼劲儿,他的学习成绩直到高中毕业,都呈现出“单调递增”的趋势,很少有波动。选择高中时,国家正面临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与师资力量匮乏的矛盾,急需大量优秀的教师来充实基础教育队伍。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启动了“高师班”计划,旨在为高等师范院校定向培养高质量的师资人才。面对时代的号召,韩天勇老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绵阳的 “高师班”。 “为国读书”,将自己的成长与国家的教育事业紧密相连,也是那个时代无数奋斗青年的缩影。
“高师班”配置了两名特级教师,不仅拥有丰富的知识容量,而且掌握着各学科针对性的学习方法。有了语文老师的点拨,韩天勇在语文学科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还在杂志社陆续出版了好几篇作文。这使韩老师明白“在具备一定知识素养的学生面前,老师唯有水平更高,才是真正帮助学生”。
临近高考,他唯一焦虑的却是——怕考得太好了!家里条件不算好,十七八岁的年纪简单而青涩,他萌生出一个很“奇怪”的想法:如果考得好,学校就会更远,学校远,花费的钱就更多。考前的最后一个月,他调整了节奏,不再那么拼命学。最后,他以全班第二的成绩被四川师范大学数学专业录取了。当时他的成绩是可以被985院校录取的。虽有遗憾,不过能学数学,韩天勇对这个结果很满意。

怎么讲好数学?认真!
怎么讲好数学?这是贯穿韩天勇职业生涯的“终极之问”。
1999年9月,韩天勇大学毕业,进入西南科技大学成为了一名教师。第一节课是给商学院学生上《经济数学》,班上学生年龄参差不齐,甚至有学生年纪比他还大。
第一次上课,他紧张地不敢看学生的眼睛。尽管他常常备课到凌晨三四点,第二天八点又准时出现在讲台上,但面对学生们五花八门的提问,他还是会感到手足无措。
这些经历让他对教学有了新的思考。“学生考100分的试卷,可能距离老师的要求才不到百分之十,老师需要一直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科水平,丰富知识容量,才能够有底气走上讲台。”
2006年,韩天勇入职成都大学。他教的课程内容很杂,既有面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讲数学竞赛、数学教法,也有给电信学院的学生们讲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不管面向什么学生,他都有一个统一的要求:认真。曾有一个学生在课程结束时专门做了flash动画送给他:“你是第一个劝我认真学习的老师”。
不久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现计算机学院)成立,他的教学内容回归到高等数学。
2010年初,学校启动教学改革,将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作为改革重点。彼时,高等数学课程的授课老师呈现“各自为政”的状态,缺乏统一指导和有效管理。入校刚四年的韩天勇老师在教学上崭露头角,被推荐为负责人,带领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现计算机学院)老师组建数学及应用团队。
经过反复思考和深入调研,团队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类教学,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高低分层教学,不断夯实包含了几万道题的题库,为教师授课提供“工作手册”。此外,他们还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结合时事热点讲解数学问题,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具象化,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现在,团队教授与副教授的高级职称比例已达约50%,形成了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梯度化人才队伍,为学校的数学教学和学科长期稳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数学课是正能量课!
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无论教学任务是简单是难,韩天勇老师都会在充分备课,制定详细预案,不仅把例题的推理逻辑写清楚,对于重难点知识,还增加例题,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将要在课堂要讲的一句句话都写清楚。他用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准备,为每一堂课筑牢根基。
2022级计算机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2班肖雅馨说,“韩老师有详细精确的教学计划,每节课的进度都把握得很好”,她还展示了韩老师工整的板书,“老师上课脉络清晰,板书写得整齐,就算有时候走了一下神,也能快速定位课程知识的位置”。
现在讲课,他还会充当一个人形“监控”:“我专门找学生们的眼睛,我就看眼睛里面有没有放光芒,没放光芒的就是不认真的”;每学期第一堂课,他都会让学生们在课本首页写上“正能量课”,这句话饱含他的期冀:“一是希望同学们学习高数时不畏难,二是希望他们在生活中也能保持‘正能量’。”
计算机学院初建时,他担任了五个本科专业的班主任。班上有一个男生,因为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对于生存有一种紧迫感,当他掌握了一种代码编写技能,便觉得足以谋生,常常缺课。这时,韩天勇主动找到他,耐心地沟通疏导。交谈后不久,韩老师通过班长了解他的情况,得知改变不明显。于是韩老师通教专业教师,根据行业发展动态对知识的要求,反复劝说他:“掌握一种方法只是基本要求。在知识更新极快的时代,能够掌握数种语言、建立终身学习能力才是正道”。这位同学逐渐纠正了想法,专业成绩稳步提升,最终顺利就业。
韩天勇很乐意为同学们讲解问题,无论关于学习还是生活,他都会分享经验给学生参考。
一位计算机科学专业同学在学习期间浅尝辄止,韩老师告诫他:“学习要有勇气,生活要有智慧。做人必须直面困难,用坚持思考代替一味回避”。这位同学从大四开始便成功入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随后几年里,他开始独立创业,深度挖掘凉糕的文化内涵,努力把四川凉糕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教过的学生,他都如数珍宝。2015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吴璞同学升入北京大学读博,韩天勇老师还记得,本科期间吴璞使用的是苏联卓里奇教授的数学教材;2008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周建,是第一位毕业后攻读博士学位又回校任教的毕业生……
在成大19年,如今他已经成长为教学骨干,收获学生无数的“好评”,照亮了一个个学生的前路。他见证了校园空间不断拓展,建筑群拔地而起,智能化设施全面覆盖,曾经的苗圃荒地已蜕变为园林式生态校园;他看到一届又一届学生,在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等赛事中屡创佳绩,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从教二十五载,他深信,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而这把火,正在照亮更多年轻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