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视点 - 内容
1961
知名大学校长:大学建设亟待走出三大误区
  来源:人民网
本报合肥9月19日电 记者何聪报道:9月18日、19日,第四次“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在安徽合肥举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9所知名大学的校长聚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纵论一流大学建设。校长们认为,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进程中,中国大学亟待走出“重大楼轻大师”、“重数量轻质量”、“重分数轻能力”这三大误区。

大楼里面无大师 教师都用“自己人”

“重物轻人”危害多

“大师是大学之魂。我们目前最缺的是大师和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团队。”研讨会上,浙江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卫的话引起了校长们的共鸣。

杨卫说,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具备大楼、大师、大学精神三大要素。他解释说,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有大楼,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个由学术泰斗(诺贝尔奖及其他领域最高奖获得者)、学术领袖(学会、协会、学术期刊领导人)、学术权威(高引用学者)等组成的教师人才梯队。在这方面,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最大。

然而,目前中国大学建设中“重物轻人”的现象还很普遍,师资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并未成为共识。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说,调查显示,内地高校六成教师毕业于本校,日趋严峻的近亲繁殖现象危害了大学的创新能力。朱清时分析说,“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作怪是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从导师的角度讲,把弟子留在跟前,办起事来更方便,有利于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扩大影响力;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留在导师身边,凡事都有人“照应”。

针对这种现象,朱清时建议以几所重点高校为核心,将兄弟院校联合起来,相互推荐研究生和新教师,联合进行教改,以加快教师队伍的流动。

考核过度量化 心态过于浮躁

“重量轻质”不可取

“中国大学不能过度追求各类指标,浮躁发展,应该创造更宽松的环境。”研讨会上,大学校长们一致认为,中国大学应该克服浮躁,回归大学本质。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分析说,中国一流大学建设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吸引全球最优秀的师资。二是校内管理体制落后,考核办法过于简单化,必须改进后勤、学生和教务部门的管理方式,改变严重制约学校事业发展的工作量化考核机制。

过度追求指标的考核体系换来的只是“泡沫式”的数量增长,牺牲的是质量,甚至会催生学术造假。郑南宁提醒,中国大学不能过度追求发表论文数、获奖数、研究经费数等各类指标,浮躁发展。“大学的价值在于培养人才和学术研究,在于源源不断地支撑国家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建设。因此,应该给中国大学更宽松的环境、更多的资源和经费投入,让中国随着国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水到渠成地出现世界一流大学。”

考试分数定终身 单凭成绩论英雄

“重分轻能”要不得

“作为研究机器人的学者,我希望机器越来越像人。但作为一名校长,我更担心中国的教育把孩子培养成机器人,甚至是‘病态’的机器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语出惊人。“这不能怪我们的孩子,”他说,“关键是现行的‘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制度。”

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一华也表示,中国目前“单凭成绩论英雄”的高考招生制度,不利于学校招收优秀学生。“不但本科生如此,研究生考试也要改革。”张一华说,不少本专科学生把考研当成逃避就业的最佳途径,有的本专科学校甚至专门组织考研班。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选出的学生综合素质不一定优秀。

校长们认为,中国的大学要想跨进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不仅要有一流的教师,也要有一流的学生。而要选拔出真正的一流学生,必须对现有的招生制度进行“改良”,不能光凭考试分数选拔,还可以通过自主招生,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有创新思维和突出能力的学生选入大学。

据介绍,“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旨在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由国内最知名的9所高校共同发起,自2003年起每年召开一次。

《人民日报》 (2006-09-20 第11版)


  2006年09月20日 11:15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