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人物
新闻网首页 >> 成大人物 >> 正文

【师者】张亚玉:跋山涉水的植物栽培科学家

文:李科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4日
李科
来稿单位审核审核 编辑
责编


张亚玉,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三级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土壤学博士。十四五续聘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土壤肥料与水分管理岗位科学家。研究方向是药用植物栽培。通过人参、西洋参等药用植物栽培及林下山参抚育理论与技术研究。获省部级科技奖8项(主持4项),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著作14部,专著2部,授权专利9项,制定行业标准1项,团体标准2项,培养硕博研究生20余名。吉林省人参栽培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获聘农业农村部中药材专家指导组委员。


坚定方向矢志药用植物栽培研究


张亚玉就读于吉林农业大学土壤与植物营养专业,毕业分配到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主攻方向就是针对北方特有的珍稀名贵的动植物开展种养植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张亚玉从此与药用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研究的对象是人参、西洋参等道地中药材。围绕着宝贵的资源保护和科学开发利用开展研究。


张亚玉是在沈阳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攻读的土壤学博士学位,师从汪景宽教授,在她毕业时,导师说:“你不是土壤学中学的最好的,但是你是土壤学中做人参最好的,你不是做人参中最好的,但是你是人参中土壤学学的最好的。”这句话一直鼓舞着张亚玉,成为她积极科研的精神动力。




三年前,经过任贵兴老师的引荐,张亚玉第一次来到成都大学,学校图书馆草坪干净宽敞,嘤鸣湖碧波荡漾,学校树木繁盛,人文而优雅,成大学子朝气蓬勃,感觉特别青春阳光。学生们蓬勃向上,积极进取,这是难得的优质教育资源。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竭尽全力把该方向做大做强,全力支持教师们开展科学研究,张亚玉坚定了在成大搭建的药用植物栽培科研平台不懈耕耘,继续努力;同时积极为学校药用植物栽培研究学位点的申请助一臂之力。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凡事需要分轻重缓急,有所不为才能真正有所为。张亚玉决定坚持做好一件事—药用植物栽培研究,聚焦注意力和精力把药用植物栽培研究做到极致。


翻山越岭  排除万难持续草根研究


张亚玉一直致力于人参的野生抚育及健康栽培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人参的野生抚育理论与技术,建立在充分了解到原植物的环境特征,包括气候环境特征、生长环境特征等要素的基础之上。以根入药的野生人参药材,其土壤特征、山势特征、林种特征、伴生植物特征等因素需要大量的调查采样。通过系统研究,建立了“土壤物理结构影响人参形体构建、土壤养分组成影响人参品质形成、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人参健康生长”的理论体系。她认为只要把人参研究明白透彻,就可以为其他中药材的研究提供参考。张亚玉带领团队在野山参根际土壤中筛选到特有有益微生物菌种,基于此开发人参专用微生物肥料,为药用植物专用肥料的开发提供了理念。


人参、雅连等贵系中药材多生长在深山密林之中,采之需爬山涉水、翻山越岭,“我庆幸有一个好的身体。”张亚玉说,“当我第一次去洪雅县黑山村雅连基地的时候,基地负责人建议我不要上去了,2000多米的海拔,路途曲折,常有人爬到一半就上不去了。我如果不到基地,就不知道他的真实的情况,所以一定要上去。”看到连片的雅连种植基地,张亚玉满心欢喜,调查了基本生态环境,并收集雅连及土壤样本,同时给基地负责人提出科学抚育的技术措施,并与企业建立了合作意向。


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屠呦呦带领团队研究青蒿素长达60余年,研究过程中经过无数的坎坷和曲折,无数次试错和失败,甚至误解,但屠呦呦都咬紧牙关坚持过来了,她一生坚持只做一件事,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是中国药学研究的骄傲,她是药物研究人员学习的榜样,也是张亚玉永远的偶像。


2007年夏天,张亚玉带领孙海、宋晓霞到抚松白水滩黑瞎沟放山,草爬子是山区中较常见的一种蜱虫,被叮后有丧失生命的危险。宋晓霞被草爬子叮咬,晚上才发现,草爬子已经吸血变得很大,把张亚玉吓坏了,她立即通过跟基地的经验丰富的人用烟头烧草爬子的屁股,把草爬子弄出来,晓霞被叮处红肿了2日后痊愈。放山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蛇等各种危险,把安全防护放在第一位,从那以后,再没有安全被威胁的事情发生。



把脉问诊热心做好企业服务


针对企业发展中难题、关键技术环节把脉问诊,给予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林下山参基地评估技术是张亚玉带领学生们经过近20年的野山参生境研究,基于林下山参适宜地形地貌、伴生植被及土壤生境条件等因素构建的林下山参山势、林种及土壤的基地评估技术,该技术可以通过环境因子、特别是土壤因子的评估,准确评价林下山参的品质优劣,为企业的产品质量及品牌提供保障,“十三五”期间连续技术服务,2021年继续开展相关的技术服务。


今年5月,在四川省农科院所长张超所长的引领下,张亚玉第一次去九寨沟林下山参种植基地,负责人张永斌带着去山上看种苗及种植基地。上山后,张永斌讲解了目前他的基地的基本情况及政府的扶持力度,同时讲解了林下山参的种植选山的情况,并挖出一支让大家欣赏,张亚玉查看了育苗田的种植密度、床的制作及遮阴等情况,对种植基地的土壤坡面结构的选择、树种的选择、坡度的选择、坡向的选择提出建议。张永斌听后,感觉非常受用,随后带张亚玉到了另面山上看基地,下山时,来自东北的基地技术管理者汤纪现诧异地问,“怎么在山上待这么长时间?”张永斌兴奋的说,“今天来了一个真正懂山参的,所以请张教授多看看,多聊聊,这太难得了。”基地渴望专业指导。如果能给农户带去真正的技术,农户会非常欢迎的。那次后,张亚玉根据基地的情况撰写了四川省科技厅2022年跨地域项目《九寨沟林下山参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经过专家的审查,目前已经获得资助。


在抗疫期间,中药材发挥了独到作用。中药材在疫情防控中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相关专家的高度认可,以黄璐琦院士、张伯礼院士等带队开展的中药治病方起到关键的治疗作用。张伯礼院士强调人参独参汤的神奇疗效;黄璐琦院士依据古代经典名方优化的“化湿败毒方”,最终改进研制的化湿败毒颗粒,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复的3期临床试验批件,成为我国首个完全具有知识产权的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药新药,黄璐琦院士表示:“从中医来讲,无症状感染者就是正邪相持,虽然带着病毒,但不表现出症状。针对无症状感染者,中医的治疗方法就是扶正气,提高免疫力,同时清热解毒。”


疫情期间,山东威海西洋参主产区的农产品销售合作社中心准备了2吨的西洋参产品支援武汉抗疫,电话咨询征求,张亚玉解释了西洋参食用的科学性及合理性。疫情过后,油料所的相关食用人员还继续咨询她购买西洋参相关产品及西洋参在提高免疫力抗病的作用。


亦师亦友 铺路搭桥引好学生人生路


《药用植物栽培学》是特产所研究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由于教学过程中,有栽培、药化、药理等专业的学生,不同专业学生的理解是具有一定差异,她就以身边的材料为主,加深学生对药用植物的认知。学生们都知道野山参珍贵,却无法分辨市场上野山参的品质差异和价格差异。张亚玉目前受聘农业农村部特种经济动植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野山参鉴别顾问。用近20年对野山参生长特性的研究理论,为学生讲解一些实用野山参的鉴别技巧,张亚玉结合环境因素与野山参的“五形六体”构建为学生分享野山参年生的鉴别,野山参芦、纹、皮、须、等的鉴别。她教学生把野生山参和种植人参进行对比,面对面把栽培的技术环节传授给学生。


食品与生物学院采用导师制指导学生,这样可以近距离、手把手地指导学生。来到成大后,张亚玉目前指导了5名研究生。田莹莹同学是她的第一个成大的硕士生,在张亚玉的指导下目前完成了论文的设计研究工作,申请了专利《一种鸡用西洋参饲料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在《饲料工业》刊物发表“日粮中添加西洋参投料参对龙凤土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周季欣、付育臣同学跟随张亚玉到白芷、黄连等基地实地调研,他们成长得很快,都完成了论文的设计及前期试验。2020年疫情期间,院长刘达玉等院领导积极支持教师科研工作,委派专人为学生办理出入卡,关心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十分温暖。


想学生之想,急学生之急。张亚玉根据不同学生的喜好,设定学生的科研任务。她的儿子正在上大四,和她带的学生是同龄人。她从儿子身上读到了很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学习特点,科学合理地为学生们指好路,竭尽所能地为学生们科研和成长铺路搭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张亚玉很庆幸人生中的每一步选择,无悔自己的付出,感恩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感恩自己的成长及所得。未来的路,将在成大的沃土里继续耕耘,不断成长,回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