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人物
新闻网首页 >> 成大人物 >> 正文

【向上·成大青年】王鹏:四年4篇SCI一作,他是怎么做到的?

文:旻旻图:张骏驰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2年02月14日
旻旻 张骏驰
来稿单位审核 编辑 闵秀玲
责编 李洁


王鹏,成都大学基础医学院2018级临床五年制本科在读,大学四年先后发表SCI论文10篇,包括中科院一区文章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SCI期刊。2021年,以第一作者(含共一)发表四篇SCI,包括在Neurosurgical Focus(中科院二区),Neurocritical Care, Plos One, Mitochondrial DNA Part B-ResourcesSCI期刊,同时主持申报并结题省级大学生创新设计实验课题一项。


这不是一个“成为天才”的故事,而是一个人在挫折中奋起,不断省思,不断打破桎梏,依靠极度的自律、十分的努力,生长向上的故事。


坐上“动车组” 速度自然快起来


大一下学期,因为0.2的素拓分加分,他来到学校十佳共青团员评选现场当观众,当一位学姐演讲时,着重介绍了她发表过SCI论文的过程,自此“SCI”这个名词第一次飘进了王鹏脑子里。后来,王鹏发现学院大厅里每位老师的介绍上也有“SCI”。再后来,到成大附属医院上见习课,发现每个医生的介绍后面都有发表SCI的情况,他心中感到既疑惑又好奇:“医生不是治病救人吗,为什么还要写文章呢?”


期末考试结束后,他找到辅导员万君老师,万老师勉励他说:“你可以尝试跟着老师做做研究呢,或许能寻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于是把他推荐到了黄老师的实验室。


作为研究“小白”,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刚开始,王鹏连知网都不知道是什么,文献下载更是一窍不通,他只能做最基础性的工作。做培养微生物的试验,他需要“守锅”进行灭菌,这一守就是几个小时。除了手机、台灯和黑夜,陪他度过日后这些枯燥而孤寂的时间,还有他不断在内心叩问自己的两个问题:“老师为什么要找我来?我能为团队做什么?”细思以后,他将答案做了这样的排序:“老师第一是想帮助学生成才,第二是希望学生收获一些东西”,“而我来团队干什么呢?我是来学东西的,在学习过程中我成长了,能为团队做更多贡献,做到了这两点以后,再考虑可能的收获。”


后来,王鹏又加入临床科研中心,在基础和临床双方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开始参与不同的课题组,接触到更多更前沿的科学知识、以及更优秀的人和更广阔的世界。“作为综合性大学,成大有自己的优势,不仅不同学院学科之间可以交流,也搭建了与其他高校和医院交流的机会,包括华西。”在这三年里,王鹏同时接受着来自基础与临床双重的科研训练,也接受着来自成大与华西两个学校老师的关怀。


也不是没有挫折的时候。写的第一篇文章,在老师和师兄的帮助下做了几个月了,但是投稿后发现不久前已经发表了另一篇和他非常接近的文章,连结论都几乎一致,这意味着这篇文章几乎作废了,“当时非常沮丧”。也有投稿时被拒的时候,“被拒的理由很令人‘无语’——你是本科生。我后来冷静的分析了原因,就是研究不能走捷径,即使遇到挫折,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断求实上进追求卓越。我想要证明自己也能做出一些成果来!当然科研之路不会一帆风顺,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便无法走得更远。”


在王鹏看来,文章仅仅是科研过程中的“副产品”,更重要的是有这个经历和体验这个过程。2020年,王鹏参与的第一篇SCI发表,他是第三作者。“发了三作之后,我觉得或许可以发一作;而发了一作之后,又觉得也许我可以发得更好。”20218月,王鹏发了第一篇SCI,之后的四个月就又陆续中了三篇,这些研究既有关于基础医学的研究又有聚焦临床脑血管疾病及其愈后方面的模型预测。“不是因为我多厉害,可以说我的资质、能力、起点很普通,是逢遇了恩师们让我坐上了‘动车组’,所以跑得相对更快了。



“幸运”是你若盛开 清风自来


“他是一个很努力、踏实、懂感恩的孩子。”王鹏的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的方老师回忆:“有一年寒假,我到成大给几位学生进行科研培训,培训结束后,收到王鹏发来的致谢信息,就这么一个细节,就让我很感动,我觉得这孩子很不错。”


过往的经历磨砺了他,也成就了今日的自己。王鹏能够得到导师这样的评价,选择学医和高考的经历是绕不开的章节。


王鹏打小体弱,感冒发烧各种疾病三不五时来袭扰,让他成了医院的“常客”,也因此让他对白袍医生少了几分畏惧,多了几分亲近。 8岁时,王鹏遭遇了一场意外车祸,他的左腿股骨粉碎性骨折。“那一次受伤很严重,按照常理至少住院一个月,但是我只住了七天就出院了,医生都直言是奇迹”。他说,“其实是医生医术精湛,让我恢复很快”。住院期间,妈妈贴心守护和揪心担忧,他更理解到医生的伟大,不仅可以挽救一个人,更能挽救一个家庭。因此,他坚定了自己的职业选择——当一名救死扶伤、护佑生命的医生。


高考是他自认为目前人生里可称“失误”的经历,也成为他日后不断修正自我、磨砺自我的警醒。他说,查到高考成绩时,他平静地接受了,然后用10分钟的时间总结,任往事在脑海里“过电影”:“就像一个金字塔,老师讲解的难题,自己畏难,不敢去碰;基础的题,自己又不踏实,地基打得不稳,加上心态不好,最终倾覆是必然的。”


命运之舟行驶到成大,在短暂的惶惑和亦步亦趋中,王鹏逐渐认知专业、找到方向,确立目标。他把所得归于自己的“幸运”。“如果再来一次大学,我很难复制这样的经历,一切都是幸运。”


他的所谓“幸运”说的是班主任万老师的引荐、导师黄静玮老师的手把手带领、临床科研中心张老师和华西医学院方老师临床科研的悉心教导,他的学习研究在上台阶,生活交友在“破圈”,他在不断的尝试中打破自我桎梏,拓展自身边界,接触到更大的世界,寻到耀眼的梦想。


“我所在的课题组里有博导、博士、硕士、本科生,还有许多资深的医生以及国内外其他高校的老师们。课题组的同学们都在讨论推免保研保博后的研究方向,只有我还在思考着考研的问题;当我在想着英语六级‘刷分’的时候,他们讨论的是雅思、托福;当我还在奔赴于考研大军时,他们讨论的是出国进修……你就会发现世界的参差,与更优秀的人交流,取其所长,这是一个正向激励,就是发现我还有很多的路要走,很多的课要补。


很幸运地,他的“闪光点”被看到、被欣赏、被呵护,老师们珍视他,给与他最大的包容。方老师说:“老师和学生所为之努力的最终期望的目标,有一点是高度一致的,就是学生学有所成。在我看来,达成这个目标所需要的条件中,资质和能力虽然重要,但肯定不排在前面,品德和格局才是最重要的。有品德有格局、不怕挫折、轻松心态、求实上进,资质和能力都可以提高并改善。反之,就算资质和起点再高,如果一进大学,就只晓得玩乐,不思进取,那就和龟兔赛跑的兔子一样,必定会失败的。”





自律是5G时代主动过2G的生活


王鹏定下了考研的目标,考取颅脑血管方向,以后当一名学术与实践并重的外科医生。为实现目标,他有高度的自律。他卸载了最常看的APP,每天抽出时间浏览名校的微信推送。他列出每天要完成的学习清单,一天结束后完成的打勾,坚持每天“打卡”,他把时间填得满满当当,总感觉自己的时间不够用,一有时间,他就扎在图书馆。“因为我一停下来,我就会焦虑”。他有两个手机,一个用于日常的交流,但它总是被“安置”在寝室。谁要联系他,往往回复在几个小时以后。他随身的那个手机是不插卡的,网盘里下载了大量的考研复习资料,这是他在图书馆一天的“给养”。


他还主动探寻各种途径,增加考研的胜算,像远航的舵手,眼里只有前方。几位导师的关心和指点之外,他还与考上北大医学院的学姐、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刘月交流。尽管高他好几届,但学姐毫无保留的经验分享、暖心鼓励,使他更加坚定。他还与考同一目标院校的师兄随时交流,分享自己的复习进度,诉说自己的纠结,一条微信消息发过去,总能收获一长段的回复。因为相似的经历,大家便多几分惺惺相惜,“追着光、靠近光、成为光、照亮他人”!


他也渴望成为光照亮学弟学妹,他开始带团队,也给低年级同学作讲座分享自己的经验,但学弟学妹总说他的经验难以复制。 “我觉得说实话,我不比谁聪明,甚至比很多人还笨些,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努力和坚持”。他举例说:“临床科研需要处理大量繁杂数据,要仔细核对尽最大可能不出差错,很多同学觉得这种事情很浪费时间,是在不断地机械重复,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小事做不好,难度大的又不会做,再做更好的项目是也就没有人愿意叫你了。”


科研锻炼了王鹏团队合作、文献检索、文字撰写、系统思考等方面的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从不同项目中培养出来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以前认为科研最难的是实现创新性,但当逐渐接触课题组的工作后,才发现不仅仅是提出点子难,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难的是将想法付诸于实践,实际着手时更是困难重重。老师作为学术带头人,进行整体框架的设计和方法指导,接下来就是分工合作,可靠的队友能事半功倍。王鹏说,“科研上,有人愿意带着你,真的是特别幸运的事。”


临床医学的教材都是大部头、身边优秀的人太多、做研究、考试压力大,他用自己的方式来消化,例如频繁地换“表情包”头像,用 “逆流而上”“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正面词汇作网名,给自己正向暗示;与兄弟们一起上课下课食堂的路上聊天聊地,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许就是一张表情包都能把我们逗笑好一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欢声笑语……


0.2的素拓分出发、到想发文章增加研考筹码,努力地想发文章、到想发好文章,再到更高的平台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王鹏这样总结这几年的心路变化。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希波克拉底誓言我始终铭记于心。人生如同心电图,有峰值也有低谷,不可能一帆风顺,但从医是我一生的选择,无论多难,都会坚持走下去,原因很简单,我喜欢医学。


“我对自己的期望是终其一生做点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少年不畏征途远,跋山涉水摘星辰。

编辑:闵秀玲责编: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