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人物
新闻网首页 >> 成大人物 >> 正文

【师者】张佳敏:尽力尽为 有滋有味

文:李科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01日
李科
来稿单位审核 编辑 李科
责编

张佳敏,中共党员,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食品工程系,主要从事农产品与水产品加工及贮藏技术领域研究,“双师型”教师。具有丰富的生产实战经验,参与了省内外10余家企业的工程设计、生产线改造项目,开发产品7大类40余种,并在企业转化应用。参与国家星火科技项目1项,参与完成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持科研项目8项,其中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5项,校基金2项,四川省教育厅项目1项。作为主研参与的项目通过四川省科技厅成果鉴定10项,《微生物发酵提升传统腌腊肉制品品质和安全性研究与集成应用》等4项研究成果获评四川省科技进步类二等奖。获评三等奖2项。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中文核心20余篇,出版著作9部,主编著作1部。


恩师教诲 坚定专业选择


张佳敏出生在世界美食之都—成都。自小对美食兴趣浓厚,她记得中学时期,偶尔会在背着家长将各种食材混搭,制作一些“黑暗料理”,享受制作美食的成就感,她对于各类食品的生产过程也兴趣盎然。“我是个‘吃货’,但‘吃’有很大学问,豆腐长毛后为什么可以做成豆腐乳?粮食是怎么变成酒的?为什么裹了泥的鸭蛋可以做成盐蛋和皮蛋?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食品是怎么加工出来的?什么样的食品更加营养和健康?”边吃边想,这些问题自然涌上张佳敏的心头。于是,她逐步萌发了报考食品专业的想法。




2005年,张佳敏在读研一时,有幸接触到茶饮料开发项目,这是张佳敏第一次把研发的产品变成商品,“当看到自己设计的工厂由图纸变成现实,真切感受到了成就感,便在这个专业扎下了根。”


幸运的是,攻读研究生期间遇到了一生的恩师卢晓黎教授。卢晓黎教授是个特别严谨的人,他对弟子要求非常严格,哪怕是很小的细节,如果做得不对,他都会很严厉的指出来。“实验器材按规定整齐摆放”“文字材料的格式、标点都必须规范”“实验数据记录必须完整、数据必须准确”等。卢晓黎教授特别能吃苦,“我当时有一个项目在巴中市南江县,那时没有高速公路,要坐十多个小时的长途汽车,翻山越岭,很多人都晕车受不了,卢老师带我们去,有时一个月内先后往返了3次,在厂里一待就是一两个星期。”“2006年7暑假,我负责的工程项目要试车投产,车间里40多度的高温,师徒三人从下午一直干到晚上十点过,他让同学们回去休息,自己却和工人一起工作到凌晨一两点。”卢晓黎教授对张佳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铭记恩师教诲,张佳敏在工作中一直保持着踏实和严谨。


张佳敏在研读本领域的文献时,读到成都大学王卫教授的相关论文。至此,“成都大学”四个字就印刻在她在脑海里。2008年,张佳敏硕士毕业,她的毕业论文是肉品加工方向,王卫正好是张佳敏那届的答辩评审专家之一,王卫问了她关于磷酸盐作用等几个相关问题,张佳敏对答如流。正值王卫牵头组建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通过各种考核,张佳敏顺利入职成大,从此,张佳敏一直供职于成大。踏实做事,尽力尽为,绝不敷衍成了她固有的风格。


研究发酵 提升食品品质


张佳敏的工作重点是以应用研究和地方服务为主。“对于应用研究来说,将科研与产业结合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实验室日常的管理和科研,要多走出去接触企业,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产业的动态、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这有助于明确研究方向。”张佳敏说,“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解决当前的问题,还应考虑未来5年至10年的技术需求,对产品市场情况也要有一定了解,科研产出才更能落地。”



张佳敏参加了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肉类食品质量提升与安全控制技术工程实验室等多个平台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全程参与“肉重”实验室建设,助力于实验室从最初的空空如也到现在的设备齐全。在安装大型设备的时候,动辄上百公斤的设备很难搬动,又无法动用搬运机械,就和请来的工人、同事一起,手抬肩扛地将一台台设备安装到位。大大小小的仪器设备的采购、安装、维修、水电改造以及房屋装修等她都全程负责。


腌腊肉制品是中国传统肉制品的典型代表,以其历史悠久、风味独特而享誉全国。但传统加工方式存在含盐量高,易氧化酸败,以及存在硝胺、生物胺、有害微生物等问题。近年来在传统肉制品现代化研究中,利用发酵微生物提升其风味和安全性备受关注。张佳敏所在的团队在这个领域已研究了多年,并与科汉森公司、西昌华农禽业有限公司等国内外多家企业联合,将前沿的生物发酵技术应用于四川传统腌腊肉制品加工中,先后开发出发酵香肠、发酵腊肉、发酵板鹅、发酵板鸭和发酵缠丝兔等优质产品10余种。微生物发酵技术成果在西昌华农、宜宾娥天歌食品和成都伍田等多家企业应用推广。


张佳敏所在的团队聚焦在传统肉制品的现代化加工和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将研究重点放在微生物发酵对传统腌腊制品相关作用,实施研究课题《微生物发酵提升传统腌腊肉制品品质和安全性研究与集成应用》,该项目经过近十年的研究,深入四川高金、西昌华农、宜宾娥天歌和成都伍田等企业进行调研,项目于2020年6月通过校级评审,学校积极推荐,于2020年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佳敏负责校企联合的产品开发和技术研究。每一个研发项目会由研究生组成一个研发小组,带着学生们一起开展实验。有一次,实验室的液压灌肠机漏油,原因不明,张佳敏和侯同学、王同学找来扳手,一边联系厂家,一边研究说明书,发现是油缸内部磨损断裂,他们一起把坏掉的油缸拆下来,再换上新的油缸,让灌肠机恢复运转。2018年9月,实验室需为合作企业提供近200kg发酵香肠等产品的中试样品,那段时间老师和研究生全体上阵,一起加班加点,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工作。


服务企业   力促产品创新


依托成都大学肉类加工技术研发平台,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用合作为特色的理念,围绕四川省肉类产业发展需求,开展以应用型为主导,产学研合作为特色的研究。张佳敏所在的团队广泛开展技术研究等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将现代先进技术集成应用于特色产业技术提升。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张佳敏作为技术专家在四川高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挂职任公司项目部总经理助理,积极推进成都大学与高金公司在省市各级项目上的合作,并主导了双方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等工作,工作成效也得到高金公司项目部和遂宁市科技局等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近年来,成都大学肉类加工技术研发平台协助铁骑力士集团、张飞牛肉和伍田食品等30余个国内外肉类企业进行了企业为主体的行业中心、工程中心、产学研联盟、产业研究院等的建设,指导企业实施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项目100余项,取得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200余项。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张佳敏所在的团队培养产业急需技术和管理人才2000余人,研发和引进的60余项技术在企业应用,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020年2月,新冠疫情肆虐之时,张佳敏所在团队意识到疫情的严峻性以及对肉品加工行业可能带来的冲击,在王卫教授的带领下,张佳敏与团队成员紧急组成编制小组,广泛查阅资料,并到企业实地调研,在国内首先制定并发布了《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新型冠状病毒防疫卫生安全防控指南》。张佳敏负责各版《指南》的整理、校对和排版工作,其中涉及的图例,也均由张佳敏绘制美化完成。《指南》已在全国范围应用推广,成为我国肉类行业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权威性、指导性技术规范。


亦师亦友  关心暖心育人


食品学科注重应用性,在教学中理论知识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张佳敏在讲授《食品质量安全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时,她整理收集省内外多家企业在质量安全控制方面的生产实例,以图片、视频或的形式引导同学们理解,带领研究生们深入四川铁骑力士集团、四川张飞牛肉有限公司等企业,实地观摩产品研发、加工、检验等环节。王同学说,“张老师引导我们以生产者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仅仅作为学生或者是台下听众,把我们代入从业者的角色去学习,有助于增强我们的责任感,对课程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几年前,张佳敏在给食品工程专业学生讲授《畜产品加工学》课程,讲到传统特色产品的现代化加工和地方饮食文化的传承发扬。一位名叫罗克的彝族同学课后找到张佳敏说,“我的老家凉山州有很多富有特色的食品,但当地没有食品加工企业,我毕业后想要回老家把地方特产做起来。”后来,罗克同学又找到张佳敏,选择了当地的酒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罗克根据实际调查设计了加工厂。张佳敏指导罗克完善了细节,叮嘱罗克要遵循的技术规范和设计流程,看到罗克要把凉山州的地方特色酒发扬光大,为当地老百姓创造就业岗位,为当地创收增收,很是欣慰。


张佳敏总是把学生当成朋友或者是弟弟妹妹。小于同学一直以来成绩优异,临近毕业时却陷入考研还是就业的选择迷茫,张佳敏及时帮他分析自身的优势,鼓励他选择更适合于自身未来发展的道路,如今小于已完成了研究生学业,并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曾经指导的本科毕业生小莹同学参加工作后想要重新考研,张佳敏给予了小莹同学许多建议,张佳敏还积极帮她收集复习资料,在她的帮助下,小莹如愿以偿地考上了理想的学校。


画画、唱歌、看书、烹饪、徒步、养小动物……与家人一起饭后散步,生活中的琐事一家人协商分担。工作之余,张佳敏把业余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有滋有味。





编辑: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