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要闻
新闻网首页 >> 成大要闻 >> 正文

【专题聚焦】科技赋能农业“从头到尾” 助力“天府粮仓”高质量发展

文:闵秀玲 来源:新闻中心 来稿单位审核:陈钧 孙雁霞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3日
闵秀玲
来稿单位审核 陈钧 孙雁霞 编辑 闵秀玲
责编 吕佳

 


专家组团深入田间地头,“一对一”指导农户科学种养;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辐射带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政产学研合作,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引领产业向“智”造转型升级……


近年来,学校积极承担涉农高校责任,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以农业学科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成果转化为抓手,聚焦粮食安全、农产品加工、绿色农业等领域,大力推广示范“种贮加销”全链条先进技术,切实做足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助力“天府粮仓”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成大力量。


杂粮示范种植 端牢“中国饭碗”


每到夏末,盛开的千亩藜麦花成为简阳新市街道石家村一道美丽的风景。


从2023年9月开始,石家村采用农民土地入股的方式种植荞麦、藜麦120亩。小杂粮成为农户增收致富新选择。


作为定点帮扶简阳民强村的高校,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托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在当地开展杂粮品种选育、示范推广和精加工研究,石钟镇民强村荞麦酱油生产线投产。


石家村因地制宜,将藜麦作为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在学校的牵线搭桥下,与杂粮加工龙头企业四川环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构建“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发展模式,成立兴源农夫食品有限公司,推出荞麦面、荞麦茶、荞麦酥等17款特色产品,创响了“雄州农夫”特色品牌,带动村集体收入40多万元。”


目前,孙雁霞教授带领团队在简阳沱东生态农场构建了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示范基地2000余亩,覆盖简阳市域各村,形成了“一村一特色”的格局,在丘区实现全流程、全自动化作业,有力推动了成都现代都市农业简阳“丘区表达”,成功带动3000余户农民增产增收,沱东生态农场在“旅游+”“+旅游”上做文章,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简阳杂粮产业发展的背后,是学校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以智为擎,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也是成大将脱贫和乡村振兴使命担当无缝衔接。


四川是我国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区,“天府粮仓”的春华秋实,对于保持四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进而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四川地形复杂多样,分布有广大的盆地丘陵、盆周山区、川西高原,种植耐贫瘠、产量高的杂粮成为充分利用广袤土地的最佳选择。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安全的根基。“一粒良种,万担好粮,我们农业科技者就是要育良种、建良田。把种子芯片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向达兵教授在采访中激动的说。来到“成苦1号”“成苦2号”的出生地——成都大学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这里也挂牌了四川省荞麦种质资源保护单位,一整面种子墙展示着来自世界各地的4000余种杂粮种子。


由实验室主持选育的“米荞1号”是世界上首个获得种壳薄、易脱壳、黄酮含量高的新品种,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认可。“西荞1号”在四川、云南、贵州等6省区推广使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近五年,成都大学专家团队选育出成苦1号、成苦2号、成藜2号等新品种5个,有力地丰富了杂粮品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凉山州东部的昭觉县素有“苦荞麦之乡”的美誉,苦荞是当地彝族百姓赖以为生的口粮,“成苦1号”“成苦2号”作为这里的主栽品种,种植推广面积达10万余亩。


近年来,实验室瞄准新需求,让苦荞打出了绿色“富硒牌”,研发出富硒营养液和无人机喷施作业,让农业生产尽显科技范儿。从2020年开始,重点实验室联合昭觉县、凉山苦荞加工龙头企业四川环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五万亩高值化富硒苦荞生产示范基地,实现亩均增产至150千克,价格提高15%,促进农民2年产值增产840万元,极大激发了农民种植积极性,打造昭觉苦荞新品牌。


农业智能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由我校派往蒲江县天府农创园管委会的挂职锻炼干部时小东博士在蒲江建立博士专家工作站,在蒲江建立“农智”示范基地,运用智能技术为农作物提供精准的“体检”,仿佛为农田中的作物做起了“CT”扫描。所有这些数据都会实时上传至物联网云平台,供农场主进行实时分析和“诊断”从而为育种工作提供更为精准的决策支持。


农产品加工上连接农业、农村、农民,下连接工业、城市和市民,贯通一二三产业。让“小杂粮”腾飞成“大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根本出路是科技。


一款适宜糖尿病人食用的低升糖的苦荞面条远销日本,养生苦荞酒成为保健酒市场“明星”……实验室围绕“杂粮全产业链”研究,与四川环太实业有限公司、西昌正中食品有限公司、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紧密合作,开发苦荞茶、苦荞糕点等杂粮产品50余项,累计实现新增产值超过10亿元。


我校研究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走进车间厂房,为种植户送技术解难题,不仅指导优良品种示范推广、科学的田间管理技术,还参与企业的引进、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推动新技术落地“生金”,助力四川特色农业发展。


学校紧密围绕当前乡村振兴和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将论文实实在在写在祖国大地上。鲜活的简阳、凉山、蒲江、甘孜实践案例《“党建+科技+人才”协同,赋能“天府粮仓”高质量建设助力乡村振兴》获得全省三等奖,并入选四川省高等院校党建理论研究会主编的《四川省党建论文及优秀党建工作案例汇报》。


聚焦“粮头” 科技赋能“粮食安全”


市场决定加工,加工决定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细加工是成都大学的特色和优势,学校大力推广示范“种贮加销”全链条先进技术,由加工端反向设置农业种养方案发展模式,拉动农业种养前端的发展,以科技赋能农业“提质增产”“增效减排”,做活“粮头”、“农头”文章。


“我们合作社在双流有2000亩的稻田种植基地,成都大学为我们做了两年的技术服务,完全解决了大米重金属减量达标问题。”面对记者采访,成都勇洪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长洪高兴地说道。



镉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镉污染已成为农产品绿色安全发展重要制约因子。


我校刘达玉、王新惠教授团队创新研发出镉污染稻田植物绿色修复技术,在双流万亩粮经复合产业园区开展技术示范200亩,成功实现稻米镉减量达标,保障了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相比种植低镉水稻品种和镉修复技术的“常规操作”,此项技术不挑水稻品种,不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同时还能将镉吸附“拿走”,逐步修复土壤镉污染,真正实现了稻米安全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一举三得”。持续示范重金属镉污染稻田植物绿色修复新技术,为双流区黄水万亩粮经复合产业园区创建优质大米品牌提供了绿色本底。


2025年2月23日,今年的“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加强秸秆综合利用”这一举措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长期以来,秸秆焚烧管理难、还田难、分解难等问题一直是农村治理中的热点话题。我校专家服务团紧盯政策需求,创新秸秆原位还田技术,实现了土壤改良和农户增收,以科技赋能“增质减排”。


一直以来,成都片区秸秆“非焚烧化”直接还田,面临着秸秆分解难、死苗弱苗多、病虫害易爆发、甲烷(CH4)温室气体释放量大等难题。成大专家团队制备出一种复合菌剂,通过无人机、自走式喷雾机对收割粉碎后的秸秆原位喷施菌剂后,立即翻土腐熟,实现了秸秆快腐固碳,温室气体甲烷CH4减排,达到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增产低碳的效果。



2024年9月17日,双流区黄水镇,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百亩“秸秆原位快腐固碳减排科技攻关样板田”迎来收获时刻。通过关键数据测量,秸秆还田100天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0-16%,水稻平均每穗总粒数从167粒增加至218粒,水稻平均每穗实粒数从153粒增加至199粒,实现增产15-20%,农户增收约150-200元/亩。样板示范带动,辐射带动种粮大户1000亩新技术的应用。


科技助力,让大米、小麦打出了绿色有机牌,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稳面积、提单产、优品质、减损失、增效益”,专家们提供智力支持,成为破难题、解难题的“最强大脑”。


2025年2月,刘达玉教授、王新惠教授带领的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队(双流区、龙泉驿区)荣获成都市2024年度乡村振兴专家人才“组团式巡回服务工作优秀团队”称号。


产教融合 助力产业发展“热辣滚烫”


科技赋能打造绿色高产高效种植示范区,让“中国饭碗”装进更多“中国粮”,也要延长产业链、发展特色产品,把好收成变成好收益。


学校大力推广示范“种贮加销”全产业链技术,构建了“农业基地—加工增值—餐桌消费”全产业链模式,实现了农畜产品快速增值变现,以科技服务“川字号”特色产业做足做大做强做优,持续四川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



火锅是四川的代表美食。2024年3月,成都大学、四川旅游学院联合火锅行业链主企业曾食记食品公司组建火锅食材研究院,产学研合作,推动火锅食材加工技术和产品迭代升级,提升火锅食材加工新质生产力,促进火锅产业高质量发展。


牛肉是火锅中最常见的食材,生鲜牛肉贮藏保鲜一直是道难题。学校以四川省肉类加工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为支撑,攻克了肉品/火锅产业卡脖子的一些共性关键技术。免排酸超快速冷却与冻结技术、冰温气调与生物保鲜技术,实现冷鲜牛肉保质期30天以上;开发了高品质工业牛肉火锅加工新技术,实现肉牛综合开发“吃干榨尽”目标;对于不宜烫食的筋腱肉、牛头牛蹄等原料,创新了牛肉多级组合脱膻技术、熟化与杀菌同步技术,研制了牛肉火锅用的熟化产品,攻克了高压杀菌组织软烂和风味劣变的技术瓶颈……技术的突破,提升了火锅食材产业“新能级”,以肉牛精深加工为引领,带动前端肉牛基地和后端餐桌市场的“连锁反应”。


团队还推广了肉品冷链物流同步排酸、川菜工业化柔性杀菌、预制川菜热链物流等专有技术,形成了产业化的猪牛羊、水产禽兔等美食爆款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反向拉动了农业原料基地的建设。


让创新链的好技术转化为产业链的好应用,让科技为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我校专家团队攻关“水蜜桃冷链保鲜技术”“二荆条产后减损保鲜技术”,实现农产品减损增效;从厨师凭经验手抓配料,到科学配料定量调控羊肉汤品质,推动肉品加工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开发方便自热火锅、“三低”腌腊制品、“不上火”的火锅底料等融入日常饮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技术需求来源于企业,技术转化落地企业。近年来,成都大学专家团队建立以食品工艺、川菜预调理、生化提取、生物发酵、物流配送、安全控制等研发实验室,不断进行科研创新。


近五年,学校协同企业攻克了杂粮、肉品、调味品、奶蛋品的多项加工关键技术及加工副产物高值利用技术,共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荣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项,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当前全国春季田管和春耕备耕由南向北陆续展开。教授进山、博士下田、学生栽秧,成大师生又奔忙在希望的田野,一个个科技赋能“天府粮仓”的生动实践正在接续实现,共同织就欣欣向荣的农业智慧春景。

编辑:闵秀玲责编: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