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人物
新闻网首页 >> 成大人物 >> 正文

王清远校长:风物长宜放眼量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23日
来稿单位审核 编辑
责编

 

  一副椭圆金属框眼镜,浅蓝色翻领衬衫、举止温文儒雅,谈吐自然而平和,这是2014年6月王清远作为成都大学校长第一次亮相时的形象,成都市各大媒体纷纷对他的“首秀”打出了高分,报道中屡被提及的“草根出身、多国留学经历、年纪轻轻”等关键词,也无不表现出对成大新“掌门”更多的期待。

  

  与亮相时的“高调”迥异的是他的务实与低调。上任伊始,他就马不停蹄地到各学院、部门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7月,学校半年务虚会上,他交出一份主题为“成都大学加快发展的几点思考”的报告,从对中国大学再认识,成都大学发展现状总结到成都大学发展的几点思考,内容详实,数据充分,论证严谨,极具省思。智慧与汗水汇聚成的“治校方略”,于无声处诉说他“当家人”的用心与慎笃。

 

  校长之于学校,犹如舵手之于航船。明日成大,该往何处去?在广大师生对新校长、新思路、新方向的翘首期盼和关注中,新闻中心记者采访王清远校长,倾听他与成大未来携手共进的“心语新愿”。

 

 “做点实在的事情,成绩自然水到渠成!”

 

  王清远1991年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1995年,赴法国巴黎中央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1999-2003年先后在美国普度大学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在日本做JSPS研究员;2003年回到四川大学工作,历任建筑与环境学院院长、川大人事处处长;2014年6月任成都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32年的高校学习和工作经历,从巴黎到成都,从四川大学到成都大学,从理工类教授到综合性高校的“掌门人”,他的每一步都迈得踏实稳健。


  谈及自己的经历,他直言:“学习如同行路,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做人做事,都要实实在在。”说起与成都大学的渊源,他谈起当年在巴黎求学时的一件趣事,那时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的自己常常被法国的教授介绍为“Chengdu  University”的学生。


  因缘际会,二十多年后,他成为“Chengdu  University”的“大家长”。从前任校长兼好友的周激流校长手中接过“接力棒”,社会各方的注意力瞬间聚焦在他这个成大“新兵”身上,各方皆在探问,他将如何带领成大负势竞上,在高校林立的成都“突出重围”,在学校第三次创业的关键时期,凝心聚力、提质升位、内涵发展?他以五十年汇聚的人生智慧一言以应之:“做点实在的事情,成绩自然水到渠成!”

 

 “成绩显著 差距仍大 前景可期”


  “近年来,学校发展很快,成绩显著,但差距仍大。”王清远深入调研认真思考后如此总结。“通过学科资源的不断整合,学科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已构建起体现综合性大学内涵和特征的学科体系,形成以工学、人文学科、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城市型综合性大学。”但是,他话锋一转,“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与现代一流大学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硬软件’上的欠缺,纷纷昭示在一流大学的办学规模、学术文化、校园环境、管理服务、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条件,研究生教育等方面,我们暂时还难以望其项背。”


  方向决定道路。“多年来,成大紧密结合成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成都产业城市发展和文化城市升级进行良好互动对接,坚持产业融合发展取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科学研究机制,增强服务地方的能力,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城市型综合大学办学上探索前行,初步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的科学转型、特色发展之路。”王清远表示“学校科学定位,突出特色,改革创新,跨越发展,要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 


  “我们面临的现实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对于成大未来发展,王清远信心满满。为此,他审时度势地提出成大未来“十年跨越三步走”发展规划:“2014-2019年,通过优化结构、重点突破,初步实现城市融合发展的特色大学;到2019-2021年,通过整体推进、跨越发展,力争跻身高水平城市型特色大学;到2022-2024年,继续推进,稳步前行。”十年规划,战线铺延,行路正酣。


    “我们要顺应时代,主动变革,同时也要在变化中坚守。”历经“建校创业”、“迁校升本”两次创业发展,学校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在推动“第三次创业”,提质升位,内涵发展奋力前行的当下,他掷地有声地说,“人心齐,泰山移。”他说,“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师生戮力同心,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开放的姿态,开拓创新砥砺前行,争取将成大建成为与成都市相匹配的城市型综合大学,办成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成都的国内知名的城市型综合性大学前景可期,前途光明。”


“让每一个学生都精彩有底气”

 
  《礼记·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发端于西方的现代大学的职能一直在改变,从传授知识、培养绅士,到发现新知、发明新技术,再到运用技术,服务社会,大学的职能经历了多次变革,但唯一不变的是“学校的核心使命始终是培养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大学对国家和社会的最大贡献,也是学校长远声誉的基础。”


  “经济转型、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对大学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很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时势演变,他敏锐且慎思。“一所大学的精神决定着学校培养的人才的特质,我们尤其要‘凝练核心的人才培养理念’。”


  “成都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积淀的城市,成大作为成都市的一张品牌也应符合这座城市的气质。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我们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学校的职责就是要整合成都及学校资源,创造条件让学生找准方向,自由选择,实现更均衡、更科学的发展。”


  王清远提出,“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与‘人力的培养’落实教育任务,进一步细化‘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多优质资源更多选择。”


  “我们要加快教育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重塑学生的梦想和激情。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进一步做好教育教学资源调配、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深化制度机制建设,整合政府、企业、学校资源打造‘政产学研’人才培养链;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不断完善软硬件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向同学们提供更多资源与机会,促进成大的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王清远在高校浸淫多年,言谈间透露着学人和师者的深思熟虑、语重心长。


  “有一次,在巴黎的一位大学朋友带着我去游历城市建筑、公园、历史遗迹等,一路上,他向我介绍着每一处景观背后的文化历史、哲学人文,我当时很惊叹这位研究理工的他竟会懂那么多。”“在我们这种综合性高校,无论是学科辩论还是课程汇报,这都是需要极高的人文素养。基本人文素养的重要性甚至高于大学生的专业课成绩,因为它将陪伴人的一生。”他说,“学校将会引进更多文、史、哲方面的老师专家,增加这方面新的课程和经典阅读社团,注重培养学生兴趣。”


  “为人师者要更加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个性和特点、学习体验,培养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和良好素质的劳动者。不要求人人成为硕学闳才,但皆要有质疑态度更要学习尊重人;要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和创新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思想,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在社会竞争中都精彩,都有底气,并成为人格健全、精神充实‘人’。”

 
“教师永远是学校最核心的资源”

 

  大学之大,大师云集。”清华大学梅贻琦老校长所言直指师资队伍是高校工作的永恒的重点。

 

  “教师永远是学校最核心的资源。近几年,学校通过“双百工程”等建设,师资队伍数量、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当前,正全面推进“1315”人才工程建设,努力将师资队伍质量、结构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但是,学校的师资水平与一流大学乃至省内部分重点高校间的差距还很大。王清远表示,学校培养、吸收和汇聚优秀拔尖人才的机制仍有待完善。下一步学校将着力引进科学研究和课堂教学兼顾的“两栖型专家”, 为其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科研学术环境。


  有着多年高校人事工作经验的王清远在谈到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时,不禁侃侃而谈。他强调,“人才强、学科强、学校强,加强平台及团队建设作为学校的一项重点而长期的工作,将决心、耐心、恒心一以贯之。”


  “要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不动摇,就是要确立学院在人才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加强相关部门的支持和保障。要按照“高端引领+青年人才成长+体制机制创新”的跨越式发展路径,科学规划,按需引进、优中选优、全力推进;要建立一支充满活力的专任及专职教师队伍,对拔尖人才、优秀人才和普通调入的教师都能精神尊重,分类引导,健康发展。”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着力构建教师队伍的‘多轨道发展模式’。学校将在重点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服务工作的同时努力激活各类人员活力,更加注重青年人才、更加注重高端引领、更加注重国际化、更加注重机制创新、更加注重人性化、规范化、信息化。”


  “为此,学校将在政策导向、经费投入、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把主要的、优质的资源面向一线教师、学生需求、面向一线教学工作需求倾斜,强化统筹配置,凸显师资队伍的极端重要性,凸显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王清远强调,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学术文化是大学的内在价值所在。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提出“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做学问要“诚”要“勤”,这些代表大学内在价值的学术文化尤为重要。未来,学校将着力打造一支专职优秀青年科研队伍,建设一栋共享资源的高水平科教大楼、一批特色的协同创新中心、打造一批重要交叉科研中心,一批前沿或重大科研方向,力促学科发展和学术影响,通过教育体系、评价体系、人事体系、大学制度的内涵体制机制建设,使每位教师都能了解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与路径,使每位教师都能积极进取,追求卓越,为人师表,安心工作,幸福工作,高效工作。


“校园文化是大学发展的源头活水”


  叹往昔峥嵘岁月稠。“成都大学由8亩地,14间教室,发展到今天的千亩美丽校园,近三万名师生员工,筚路蓝缕,艰苦卓绝。在发展的历程中出现了许多杰出校友,知名专家,我们必须广泛借助校内外各平台,积极宣传推广,让广大学生,包括老师了解、熟知,以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荣誉感、自豪感。”


  他强调,要始终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并长期的工作来抓,因为“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发展的源头活水,是向导精神、凝聚人心、激励奋斗热情,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采访中王清远校长谈到履新三个月来的感受时,直指学校目前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短板,审时度势地提出,“我们急需进一步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这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人才。”


  “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还有很大的空间。”王清远提出:我们要紧紧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确立大学校园文化主导价值观,加强“三风”建设、社团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对于学校的校歌、校训、校园景观设计等方面,他认为,这些都应该围绕“怎样体现出成大精神”来做文章。

 
  谈到未来工作部署,王清远说,学校将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专项经费划拨,以宣传为主战场,着力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健全制度文化,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为师生提供一方安谧自由的“栖息之所”。


“惟愿做个有人情味的师者”


  2014届学生毕业典礼致辞时,他深情地说“我匆匆赶来,你们却要离开……”“毕业典礼是每个学生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一生的记忆。”为此,他坚持为毕业生一一授位。4天,一万多次的抬手。微笑、握手、拥抱,他的平易和亲切,让他成为毕业典礼上最“抢镜”的“明星”,“虏获”大批拥趸。


  “最零距离的校长”、“男神校长”“敏锐谦和”“朴质务实”……上任三月,各方都对他频频“点赞”。谈及学生对自己的各种“爱称”时,他眼角眉梢满含笑意,一再说“这是学生对于学校的一种至深情感,我感动并珍惜,惟愿做个有人情味的师者。”


  我问王校长,你怎样定义“成大校长”这一身份?他沉思片刻说,“命运将我与成大相连,从此我将分享她的荣誉,担当她的未来。校长是一个为社会和师生服务的岗位,不一定最有智慧,但一定要善于集中大家智慧,不一定是全才,但一定应当豁达乐观。校长的使命就是‘脚手架’,搭建平台,让大家在这个平台上,人尽其才,和谐共生。”他坦言“重任在肩,唯有加倍努力。”


  谈到业余爱好,他满心愉悦地说“我喜欢踢足球,前不久还抽空看了今年欧冠的赛事集锦,虽然工作原因,不能经常在最爱的足球场上飞驰。我最喜欢的球星是梅西……”说起钟爱的足球,他抑制不住的喜悦,仿佛一个热血“粉丝”。这让我一贯以为的校长严肃、深沉的刻板印象顷刻消失,眼前的他更加生动起来。


  他列出三个词语“态度”、“敬业”、“坚持”寄语学子。他说,态度让人沉稳睿智;敬业让人获得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坚持,则会让人看见不一样的风景。


  对新任校长,我们的期待比评价多,这不仅因为他年轻,更因为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时期。对于前路,任重而道远 。


  “往事无需多纪念,神州明日尽春光。”未来蓝图已绘,新的舵手已然就位,时间的履带上所烙记的每个时刻都历久弥新,成大方舟正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未来,正来!

 

 (刊于《成都大学报》第319期   文/旻旻 责编 练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