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年春作首,春耕正当时。2025年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是贯彻落实学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
冲刺2025,对标《纲要》要求,对照党代会提出的战略目标,如何精准把握重点任务、科学谋划落实举措,如何把规划图转化为实景画,是全体成大人共同思考回答的命题。今起,党委宣传部陆续推出“冲刺2025·院长谈”“冲刺2025·职能部门负责人谈”专栏,邀请各学院院长、职能部门负责人畅谈工作目标、落实举措和前瞻性思考,明方向、聚合力、求突破,力争以“满格状态”投入新征程,为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贡献智慧和力量。
医学中心:深化改革激活力,持续创新促发展
医学中心2025年深入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全面践行学校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两步走”发展目标和“八大工程”“六大行动”战略部署,聚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核心任务,锚定国内一流医学中心目标,健全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机制,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优化机制,整合资源,持续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紧跟医学教育前沿趋势,对接国家健康战略需求,完善运行体制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医学中心学术分委员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教学督导组的职能作用,定期召开各组织机构的工作会议,确保年度计划有效落实,切实履行各项职责。
健全中心专兼职人员岗位职责,实现“岗位清,职责清”。优化工作会议议事规则,定期召开医学中心专题工作会议,畅通学院、部门沟通协调机制。统筹整合学校医学教育资源,系统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
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持续创新新医科学科融合发展。强化学科内涵。一是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学科支撑体系,全力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二是以基础医学、护理学硕士点合格评估为契机,完善二级学科与专硕领域指标建设,建立规范化管理制度。三是深化护理专硕基地建设,完成5-10个高质量临床案例库编制,打造“产教融合、医教协同”的特色培养模式。
推进新医科建设。依托成都大学综合性大学优势,搭建跨学科合作平台,强化医科与工、理、文、管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涵盖生物、化学、药学、医学等领域的“大医科”体系,依托学科交叉融合优势,重点围绕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大数据与人体健康、医学与食品卫生、体育等领域开展交叉融合,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数智赋能,多元保障,持续提升医学实践教学质量。推进AI+教学资源建设。在学校数字化战略引领下,聚焦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引入信息技术和模拟训练等先进技术,探索人工智能+专业教育的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实践,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场景中的创新应用,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完善研究平台建设。积极争取教育部专项支持,共建共享实验资源,持续完善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研究平台建设。突破传统实验教学中的资源及场景限制,有效规避安全性及医学伦理等问题,推动实践教学走向多元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切实提高医学实践教学质量。
深化改革,激发潜能,持续完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数智+”“大健康”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完成各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持续推进第二轮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坚持需求导向,着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符合专业学位特色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导向与实践能力培养;对标护理学专业认证标准,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力争建成省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思政示范课程1门,形成“课程-教材-实践”一体化育人链条;打造品牌教研活动,营造聚焦课程、聚焦课堂、聚焦学生成长发展的良好教学氛围,持续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导师+项目+团队”培育机制,建立学科竞赛案例库和训练营。
创新驱动,成果导向,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科研顶层设计,实现科研成果突破。组织构建1-2个高水平医学研究中心(高原医学、慢病管理),构建医院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聚焦老年健康、重大疾病防治等社会需求,依托四川省老年健康普及基地等平台,力争纵向、横向科研经费取得突破;深入开展“智汇大健康博士创新论坛”,致力于培育高水平“医学+”交叉科研人才。深化基础医学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定期举办学术沙龙与国家级基金申报辅导,打造“开放共享、协同攻关”的科研生态;整合医药相关专业科研力量,打造特色科研团队,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支持科研人员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和高级别科技成果奖申报。加快推进省部级科研平台的孵育,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
建强平台,拓展服务,持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依托健康列车平台,组建“微医生”志愿服务,将党建工作与人文育人工作、教学实践工作深度融合,持续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提升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持续完善医学生实践能力及课程思政培养体系;深入推进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单位建设,扎实开展成都大学“百千万工程”,不断创新急救教育基地、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基地、老年健康普及基地、人体科学与医学科普基地、羌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平台建设,切实提升社会服务效能;依托“三团一库”(科普专家团、讲师团、志愿者团和案例库),开展健康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行动;深化校城融合,将学科优势转化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实际成效。
新春启新篇,奋进新征程。医学中心紧紧围绕学校第八次党代会擘画的发展蓝图和任务部署,行稳致远,进而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