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学校召开中共成都大学第八届委员会常委会第4次会议。
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审议《成都大学2025年安全稳定工作要点》,要求全校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切实筑牢校园安全防线。一是深化保密责任落实,筑牢保密安全防线。坚持落实“业务谁主管、保密谁负责”的要求,推动保密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变;要强化教育培训,将保密教育纳入教职工年度培训计划,提升全员保密意识和防范能力。二是强化风险防控能力,夯实平安校园根基。建立常态化风险排查机制,聚焦实验室安全、食品安全等重点领域,定期开展隐患评估并制定防控清单,修订完善有关专项应急预案;推进“枫桥经验”校园实践,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畅通师生诉求反馈渠道。三是构建大应急管理格局,提升突发事件应对效能。落实“三管三必须”责任,严格履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坚持将安全稳定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考核,确保责任到岗到人;强化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按照“平急结合”原则,统筹消防设备等应急物资储备,完善校内外资源联动调配机制;加强应急宣传教育,通过“国家安全教育日”“防灾减灾周”等主题活动,普及应急知识。
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审议《成都大学2025年定点帮扶工作要点》,要求全校要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和定点帮扶工作,争取在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巩固脱贫成果、建设和美乡村中贡献成大力量。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将服务乡村振兴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任务,将定点帮扶工作纳入年度重点任务清单。二是发挥科教优势,赋能乡村发展。依托学校学科资源和科研平台,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等方向开展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向帮扶地区转化。三是深化协同联动,构建长效机制。建立“乡村振兴项目库”,优先支持涉农课题申报和实践活动,鼓励技术推广、消费帮扶和基层治理创新。
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社会工作会议精神,听取“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情况的报告,要求全校要高质量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推动社会工作与育人实效同频共振。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夯实基层治理根基。深化新兴领域党建,推动学生社区“功能型党团组织”建设,完善宿舍楼栋党员服务站功能,扩大党群活动覆盖面;校院领导、专家学者、一线教师、辅导员常态化下沉社区,实现党建引领与学业发展、心理健康、安全稳定等工作的深度结合。二是聚焦数字赋能,优化基层治理效能。完善智慧治理体系,协同推进易班、ISP等学生社区数字化平台功能升,优化学生事务服务流程,推动资源力量向社区下沉。三是深化育人实效,提升服务师生水平。打造“青阅成都”“橙园微课”等品牌活动,推动劳动教育、美育思政、志愿服务与社区生活深度融合。
会议传达学习了2025年中央纪委及省、市纪委全会精神,审议《成都大学2025年纪检工作要点》,要求全校要全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护航学校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政治监督,确保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要聚焦改革任务抓监督,围绕学校第八次党代会战略部署,将政治监督融入学科建设、科研攻关、人才培养等关键环节,确保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有组织科研机制改革等决策部署在一线落实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二是深化正风肃纪,一体推进“三不腐”机制建设。要严查重点领域突出问题,聚焦招生录取、基建工程、招标采购、科研经费管理等廉政风险高发领域,开展“靶向式”专项整治,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要深入推进廉洁学校、廉洁医院建设,将纪律教育融入干部培训、教师入职、学生思政课程,创新“案例警示+情景教育”模式,营造崇廉尚洁的校园生态。三是压实主体责任,健全协同联动责任体系。定期开展政治谈话、廉政风险排查,完善“问题清单+整改台账”机制;构建贯通协同监督格局,纪检、审计、财务、巡察等监督力量协同发力,运用大数据技术对重点领域开展动态监测,提升监督效能。
会议听取了学校202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报告,要求全校要始终把学生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作,全员全力、用心用情做好就业工作。一是压实主体责任,强化全员联动机制。坚持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各学院要对照《学校2025届毕业生分专业去向落实率统计表》,针对本学院落实率偏低专业,及时制定“一院一策”“一专业一方案”,明确时间表、任务书,确保责任到人;要充分动员专任教师、辅导员、校友等力量,持续开展“访企拓岗”。二是聚焦精准施策,提升就业服务实效。要分类指导考研与就业群体,对考研上线学生,组织“研途护航”行动,对就业困难学生,建立“一人一档”动态台账,提供简历优化、岗位推荐、心理疏导等“一对一”服务,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三是深化就业育人,筑牢长效发展根基。将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引导毕业生投身基层、西部和重点领域;推进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实行就业招生“红黄牌预警”机制;构建就业质量跟踪体系,将就业反馈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推动“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联动改革。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编辑:闵秀玲责编: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