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要闻
新闻网首页 >> 成大要闻 >> 正文

【成大这五年】乘风起航 高水平开放办学谱新篇

文:闵秀玲、骆梦 来源:党委宣传部 来稿单位审核:陈钧发布时间:2024年12月04日
闵秀玲、骆梦
来稿单位审核 陈钧 编辑 闵秀玲
责编 吕佳


大运会期间,成都大学国际“朋友圈”再更新。


2023年7月底,参加成都大运会的11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入住大运村,共赴这场体育盛会。8月3日,尼日利亚代表团主动联系访问成都大学,促成乔斯大学与成都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两所年轻的城市型大学的“握手”,标志着我校首次与非洲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国际“朋友圈”真正实现遍布全球五大洲,学校全球伙伴关系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


五年来,学校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对外开放政策,紧紧把握成都对外开放发展,建设国际对外交往中心的历史机遇,围绕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城市大学的总目标,坚定国际化兴校战略,实施师生国际流动工程、国际合作办学领航工程、在地国际化内涵建设工程“三大工程”,强化国际合作育人机制,共享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内化先进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新时代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


如今,学校已和44个国家和地区的205所高校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实现洲际全覆盖。学校国际声誉不断提升,2024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第801-1000位,中国内地上榜高校第53位;2024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国内地上榜高校第157-179位;2024 QS亚洲地区大学排名第551-600位,中国内地上榜高校第109位,省内高校排名第8位;2024软科全国高校排名“国际竞争力”模块中列第83位,连续4年提升117位次,多项国际化指标进入全国百强。



在成大 很世界


2024年7月,进入暑期的成都大学,客人接踵而至。英国“中文培优”项目来华夏令营的师生、美国丹城中文学校的客人、2024年香港青少年成都交流团……一项数据,足以说明成大的“吸粉”实力。2024年,学校共计承接逾22次团组到访,到访外籍学生人数1049人,校内参与学生近300人。


参加学校第八届赴泰志愿者中-泰文化交流活动项目的同学们


不仅“迎进来”,更积极“走出去”。学校实施全球交流计划,持续提升师生国际流动性。2025年寒假,学校首次组团选派的12名在校学生即将赴泰国曼谷,参加联合国驻亚太总部实地交流项目(UNB项目),在直接参与国际组织项目的实践中,拓宽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学生参加新加坡国立大学项目


近五年,学校以学生交换、学分互认、课程共享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短期交换、在线学习、游学访学、国际组织实习实践、学历提升等10余类形式多样的学生交流项目,共计500余名学生参加英国、美国、德国、新西兰、香港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研讨和文化交流活动。



曾参加UNB项目的2023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黎怡彤说:“通过参加这个项目,更加了解到国际合作的力量和必要性,更加明白了作为一个全球公民应该肩负的责任。”


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学子同在成大校园学习生活,这是校园的日常画面。43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源结构让成大形成了多元文化共融、和谐共生的校园氛围,学校入选首批“四川省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第二批合作高校。


2020年6月,学校2016级泰国留学生迎来自己的毕业时刻。这是学校第三届成建制学历留学生。五年来,学校留学生规模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留学生总人数从不足千人至2024年10月达到1849人,其中,学历留学生人数实现倍增,集中在文学、艺术学、经济学等5个学科领域的本硕专业。五年来,累计培养留学生3791人,生源国和地区达到65个。


不仅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被成大吸引,奔赴成大、求学成大,还有一大批国际高端外专被“请进来”。


奥地利籍外国专家Patrick Lechner获“2019年度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改革创新奖”先进个人奖

孟加拉籍高端外国专家罗祖获“金沙友谊奖”


奥地利籍外国专家Patrick Lechner、孟加拉籍高端外国专家罗祖获“金沙友谊奖”,这是成都市设立的,为外籍专家授予的最高荣誉。2022年,美籍外国专家王亦歌荣获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颁授的“孔子学院院长纪念奖章”。Patrick Lechner还曾获“2019年度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改革创新奖”先进个人奖,成为成都市首位获此殊荣的外国友人。目前,学校累计聘请外籍教师500余人次,特聘发达国家院士5人,学校获评成都市“引进外国智力成果示范基地”。2024年聘任长短期外专共计191名,其中受聘来校进行教学或科研工作的外专89人。


人才聚集带来的是学科的发展和科研实力的齐头并进。学校9个学科进入软科2023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榜,在川排第5位,食品科学与工程位居全球第39名;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聚焦国家及四川省低碳新材料产业的发展需求以及成都市“5+5+1”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需求,形成了一支以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日本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日本九州大学教授、国际先进材料联合会秘书长等为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9项,与多家企业签订横向课题项目累计经费超过1000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14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共计28件,学校实现CNS正刊零的突破。


外国专家带来的不仅是前沿的理论,更使新的教育理念在成大融汇,滋养培育着一批批新苗。


从流体力学,到摩尔的哲学学说,从植入式芯片和可穿戴设备,到星系的形成与演化……不用踏出校门,在成都大学暑期国际小学期里,就能体验“原汁原味”的国际交流课程。


学校第八届国际交流周开幕式


2021年开始,学校整合海内外优质师资和课程资源,搭建多学科教学平台,开展以国际理解通识课程为主体的暑期国际小学期,为学生提供“不出门的留学”。学校建设全球语言测试中心,助力学生“走出去”。目前,已开设4届暑期国际小学期课程,聘请来自英国、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就职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近260名高端外专,累计开设273门线上国际通识课程,涵盖文化、艺术、哲学、物理、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干货”满满,累计“圈粉”万名成大学子报名参加。学校国际交流(课程)周已连续开展八届,第七次党代会召开以来的五年里,累计邀请超过120位国(境)外专家来校举办专业讲座或大师课堂,受益师生逾万人。五年来,总计500余名毕业生进入伦敦大学、爱丁堡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深造。


从1到N 擦亮国际合作教育“金名片”


这是学校国际合作办学的新突破。


2020年3月,我校与韩国嘉泉大学合作举办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教育部批准设立,学校多层次、多领域、多学科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走出实践一步,实现了本科层次“专业+小语种+跨文化理解”国际化人才培养。


我校工程造价(中外)专业2021级的蔡洪城,因学校与韩国岭南大学联合培养3+2项目,于2023年9月来到韩国岭南大学建筑工学专业学习。他说,“在异国他乡求学,我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一起讨论、交流,既让我从多元化视角中重新审视自己熟悉的知识,又让我真切地体会到跨文化学习的魅力。我深刻体会到理解与尊重多样文化的价值。每一天的学习与生活,于我而言都是一次新的成长与探索。”



2021年5月,我校斯特灵学院获教育部批准设立。同年9月6日,学院正式揭牌。斯特灵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学校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实现“从0到1”,中外合作办学翻开新一页。


斯特灵学院是由我校与英国斯特灵大学合作设立的,是四川省内第六所、成都市属高校第一所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斯特灵学院当年获批,即实现当年招生。截至目前,斯特灵学院在读学生总计1044人,引进外籍专家41名。经过三年的建设,学院招生情况逐年提升,各专业的录取分数和位次稳步提高。


2021级网络与新媒体(中外)专业的陈雯婕是斯特灵学院首届招收的学生,目前,刚刚迈进大四的她已经获得包括英国伯明翰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的研究生录取offer。她说:“我们的任课老师来自世界各地,全英文授课,文化的碰撞时时都在发生,在这样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我得以提前适应国外的学习模式和学习环境,也为我升学打下基础、搭建了阶梯。”


学校以“引进”“输出”双轮驱动,坚持中外合作办学和境外办学双翼齐飞,目前共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项,在校生规模占比全省15% 。


在海外设立成都大学分校。2021年,学校与泰国纳黎宣大学、与泰国西北大学签署共同建立成都大学海外校区协议,实现我校境外办学项目“0”的突破,它们也是省内高校中第2和第3个境外办学项目、首次在境外高校内开办的海外分校。同年,我校与泰国那黎宣大学人文学院签署汉语言文学专业首个逆向 2+2本科双学位项目协议。2024年9月,泰国兰实大学境外办学项目招收的双注册学生11人,顺利在成都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入学,巴基斯坦-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项目招收双注册学生17人,实现我校海外分校成班成建制留学生培养的突破。


学校以系统思维谋划师生国际合作交流,聚焦学生、教师、学科三大主体,服务一流学科建设。五年来,新增包括与亚洲理工学院等学校合作的博士联合培养项目5个,同比增长近50%,海外联合培养博士生导师23人次。


截至目前,学校共与12个国家和地区的23所高校开展53个海外联合培养项目。通过2+2本科双学位班、本硕联合培养项目、博士联合培养项目、短期交流项目等,支持重点学科国际化发展。2022年,我校入选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第二批合作高校。


乘风而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学校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拥抱世界。学校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不断探索涉外办学新模式,实施国际合作办学领航工程,共享国际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服务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现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人数翻一番、合作专业翻一番、办学层次实现新提升、合作国别和地区数快速增加的新成效。


2021年5月,学校与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合作设立“成都牛津布鲁克斯职业技术学院”纳入四川省“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成为省内唯一入选的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023年7月,中英两校正式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项目进入快速推进阶段,建成后这将成为全国第四所、西部第一所中外合作办学独立法人机构。


高质量服务“一带一路 ” 做强“留学成大”品牌


2023年4月13日,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正式通车,云南昆明至老挝万象实现当日通达。我校中国-东盟艺术学院2018级研究生拉旺(SIBOUNMA Dalavanh )就是本次首发列车的乘务副司机。


中老国际铁路通道是中老两国互利合作的重要项目,也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多年来,像拉旺一样,从成大走出的一批批毕业生,正在为推进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的力量。


国际学生体验中秋节主题活动


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成立七年来,已成为学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力支点,撬动了与沿线国家教育文化的深入交流合作。


五年来,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的号召,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东盟各国大力招收国际留学生,累计招收600余名学生来华学习。学院着力构筑合作交流平台,将国际学生培养和国际项目合作放在突出位置,加强与东盟国家艺术院校的交流合作,形成了艺术教育、艺术创作、艺术交流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让中国东盟艺术互鉴和文化互信成为学院新优势,也让中国东盟多元文化交融共生成为城市新常态。


国际学生赴贵州参加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


国际学生沉浸式体验成都科幻馆、参加大运会主题城市体验活动,赴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观看古籍“复活”,了解中国传统非遗竹编艺术……在学院,丰富多彩的文化互动交流体验活动为留学生搭建了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桥梁。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国际部构建起了“海橙知华”留学生特色国情教育育人体系,致力于培养兼具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国际人才、知华友华的世界青年。学校与成都市政府部门、本地企业、乡村和相关学校等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打造“蓉游记”“蓉遗青传”“蓉城体验官”“‘全景天府’项目式课程”“人文艺术课程”“海橙诵诗班”六大品牌项目,推出“行走的国情理解课堂”,强化社会实践联动效应,激励学生通过丰富的企业参观、社区服务、文化体验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中国发展,加深对中国社会的理解和认同,积极主动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



老挝籍留学生莫晓岚参加了新都区护国村芍药花采摘体验活动后说,“这次不仅体验了芍药花的种植与采摘,更了解到当地政府在人才、教育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政府对消除贫困庄严承诺的力量,也感受到了中国人民为了心中向往的美好生活而脚踏实地的付出。”


大运会火炬手莫晓岚


学校通过国情文化课程与国情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教育模式。积极拓展中华艺术场域、巴蜀文化场域、中文表达域“三场域”,通过艺术创作、地方特色文化体验和语言学习,促进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深度理解和融入。泰国籍留学生王远担任大运会开幕式上点燃主火炬的火炬手之一、莫晓岚担任大运会火炬传递火炬手、尼泊尔籍学生宁泰煦作为大运会外宾接待组志愿者……成都大运会期间,14名外籍“小青椒”助力大运事迹登上央视新闻。在真实的场景中,他们感受中华文化、中国气象,也在其中作贡献,不断成长成才。


国际学生参加“蓉遗青传”品牌活动


加强艺术互鉴与文化互信,不仅外化于品牌活动和特色实践中,还融入于学子们的校园生活里。五年来,学校承办三届“中国-东盟青年大联欢”活动,中国-东盟文化艺术研究学术峰会、中国-东盟中心青年夏令营团等一系列活动,深化中国与东盟高校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特色艺术系列活动“国际艺术交流月”入选教育部2021年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联盟支持项目。学院与成都市设在东盟国家的工作站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建立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马来西亚艺术研究中心。学院牵头组建成都大学生合唱团代表四川、成都赴美等11个国家举办专场文艺演出。2021年2月,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国际部以“春节”为契机,策划举办了“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年”线上系列活动。以“直播+连线”的方式,前后共举行了17场直播,9名教师和15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以“主播”的身份向海内外展现蓉城美景和过年民俗,共享东盟各国的文化。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我将更好担当和履行两国信使的责任,为中国和孟加拉友谊添砖加瓦。”获得“金沙友谊奖”的我校高端外国专家罗祖(Md Altab Hossin),从孟加拉国千里奔赴,在中国求学生活15年。他常在孟加拉国媒体上发文或出镜,讲述中国发展、中国见闻。他还积极担当两国桥梁,推进国际交流项目。他总是鼓励外国留学生,要充分利用留学机会,深入了解中国,以便将来在促进自己国家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除了“不见外”的老师,学校还培养了一批“不见外”的留学生。他们和罗祖老师一样,成为中国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主动担任中国故事的传播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活名片”。


国际学生团队参与“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演出


宁泰煦以自己视角,展现漆艺的精致古雅,拍摄制作《漆艺之旅》获得2024国际青年对外“对外文化贸易”人才选拔赛文化互鉴友好奖。大运会期间,他作为外宾接待组志愿者,接待了来自家乡的代表队,还为他们设计游览线路,带领他们深入成都体验成都烟火味道,了解成都的历史底蕴。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他说“我喜欢成都这座美丽的城市,喜欢这里现代便利的生活和热情友好的人们,我想把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这片土地的感知,传递给家乡的运动员们。”


“大家好!我是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的留学生,我是晓岚!” 在莫晓岚的Vlog中,有美好的校园生活,也有丰富的巴蜀文化。作为一名影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她最爱的事,就是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讲述中国故事。杜甫草堂红墙绿竹的美、锦江夜游成都夜景的旖旎、金沙遗址博物馆巴蜀文化的绚烂……都通过她的视频传递到世界。在2021年“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中文演讲比赛中,她的作品《我的中国缘》于网络展播期间收获了过万次转发和点赞,她拍摄以巴蜀文化为主题的短视频获得四川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第三届中国-东盟友好合作主题短视频大赛优秀奖……“我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莫晓岚希望,在未来她可以成为中国与老挝间的文化桥梁。


国际学生感知成都特色课程 探访天府绿道环城生态区


像莫晓岚一样,还有许多“文化使者”们来到成大,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丰富多彩、立体全面、真实可爱的中国,塑造外界认识中国的新的“打开方式”。


泰国籍留学生李泽洋创建了个人YouTube频道,记录自己在成都学习和生活的点滴,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展示他在成都以及中国各地的所见所闻。他的作品《成都,不止麻辣,还有麻将》在中国国际电视台展播,荣获“东盟青年在川渝”熊猫记者短视频大赛一等奖。


留学生文化课


最近,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公布结果,我校越南籍留学生阮文辉获得由教育部、国家语委主办的留学生组全国一等奖这是我校留学生首次摘得这一奖项。除此之外,近三年来,国际学生共荣获各级各类奖项200余项,国际性奖项84项,国家级奖项37项,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展现了高水平的文化素养与实践能力,“留学成大”品牌越擦越亮。


学校还积极与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社、成都日报、GoChengdu等媒体合作,共同制作并传播展示留学生留学经历的短视频,助力“洋弟子”们书写与成大、与成都、与中国相识相知、交流交融的故事,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高层次的国际合作,是学校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突破口,也不断助力城市的高水平开放。学校担任“中国—新西兰职业教育发展联盟”中方秘书处单位,首次进入中外教育联盟国家队。学校牵头成立“成都国际友城高校联盟”,集聚36所国内外成员高校,推动友城关系建设,促成成都市与泰国清迈府、新西兰汉密尔顿市等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对外开放是我们参与大学竞争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底气所在,我们要全力发挥城市大学优势,在集中力量办好大学自己的事同时,坚定融入‘双城记’、服务‘都市圈’、扩大‘朋友圈’,在推动区域高质量和一体化发展中,拓展大学发展空间,塑造发展优势,提升发展能级,让城市战略更好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正如党委书记刘强所强调的,未来,学校将坚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全面拓展国际交流合作,聚各方之智、聚各界之力,源源不断为学校高水平建设发展注入强劲能量。


阅读更多:

【成大这五年】党建引领风帆劲 五年奋进成大事

【成大这五年】开拓创新 人才引领 打造活力迸发的人才新高地

       

编辑:闵秀玲责编: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