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要闻
新闻网首页 >> 成大要闻 >> 正文

【向上·成大青年】一群成大学生 捣鼓出一款无人机获了国家级金奖

文:闵秀玲图:创新创业学院 来源:新闻中心 来稿单位审核:陈钧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5日
闵秀玲 创新创业学院
来稿单位审核 陈钧 编辑 李洁
责编 陈钧


国赛金奖!历史性的突破!12月6日,从天津传回捷报,学校培育3年的双创项目“智农慧眼-以智能植保无人机装备开启中国数字农业新格局” 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国赛金奖,实现学校自2015年该赛举办以来国赛金奖“零”的突破,本次摘金也是四川省“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唯一一个获国赛金奖的项目。


一群在校大学生和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大规划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聚焦山区农业生产的“痛点”,自主研发出一款新型植保无人机 “解题”,在成大,有这样一群学子这样展开他们的双创成长实践。


指导教师姚远和学生团队参加国赛时的合影


一群成大学生  捣鼓出一款新型植保无人机


“我只是想通过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为山区的农户做点实事。”来自德阳什邡的智农慧眼团队负责人、2021级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刘畅说。和她一样,团队里的大多数成员都渴望以专业的立项振兴乡村、振兴家乡。


山区农业地形复杂,传统的农作物保护工作主要依靠人工和传统的生产技术手段来完成。农民经常使用繁琐的种植、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农作物,这种方式既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还由于难以达到精细化和高效化的要求,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益。生长在泥土地上,少时与农活相伴,熟悉四时、作物、水土的他们,对乡村有着切身的感受,更有迫切改变的决心。


“面对这样一群有理想的学生,就需要老师们更加的努力支持。”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姚远老师、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向达兵老师聚焦这一难点,带领学生团队三年磨一剑,自主研发出一款新型植保无人机软硬件一体化装备。“这款植保无人机可以喷洒施药,还能进行撒肥、撒种、撒饲料等多种工作,特别是在山区复杂地形条件下,能够满足农户多样化植保作业需求,提高生产效率。”


“相较于市面上其他的产品,我们这款无人机在山区复杂地形植保作业,具有续航时间长、载重量大、避障率和作业效率高等四大优势。”团队成员、2021级测绘工程专业学生陈林介绍,“我们这款油动飞机可以续航40分钟、载重55公斤,比市面上的其他植保无人机续航时间、载重都提高了不少。另外,我们产品避障率高达90%,在最大飞行速度10m/s的情况下,避障响应时间只需0.15秒,对山区农作物、果树的农药喷洒、施肥、播种等作业效率都有显著提升。”


然而,高端农机在山区农村的应用普及中往往存在“买不起、不会用、修不好”的问题,怎么办?


现实呼唤一款性能更优、成本更低、操作更“傻瓜”的无人机。学校牵线搭桥,在学校战略合作企业的支持下,项目团队研发使用了成本更低、更安全耐用的新型铝合金复合材料。同时,与中科院合作研发 “智慧大脑”,无人机+大数据飞控监测一体化技术,使得植保无人机操作更自动化,作业更精准,基本实现了零门槛操作。


但“好物”不等于 “能用好”,团队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在商业模式和帮扶模式上不断思考创新。


下乡为村民作科普推广


“今年因为用了合作社拉来的无人机,我家的那几块田地没一会儿就打完了,一下子就干了我们原来几天干的活,农药用得少,喷得还均匀,还省了人工,今年收成还可以,粮食卖了以后我算了一下帐,比往年多进了两三千块钱。”今年9月,贵州省毕节市金沙江县农坝乡村民赵德丽给刘畅寄来一封信,告知今年粮食收成情况,代表村里的13户村民感谢团队在今年小麦种植中给予的帮助。


赵德丽信里提到的合作社,指的就是团队帮扶的新模式。项目依托学校农业农村部杂粮重点实验室,与甘、阿、凉等地的县级农机合作社合作,通过共享租赁新模式,将无人机交由合作社,实现产品零首付,解决“买不起”的问题。


同时,团队还在商业模式上积极探索,项目组与国内测绘领域的龙头企业广州南方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数据产品服务协议,基于自主研发的YEE-BD农业遥感大数据监测平台,将植保无人机所采集的遥感数据生成作物长势、旱情监测等农情遥感监测产品,采用“卖数据”的方式,将变现资金无偿用于当地农机合作社植保无人机维保培训和技术帮扶,增加当地植保无人机“飞手”就业岗位,解决“不会用”“修不好”的难题。


“上回你和陈经理来过之后,我也是‘死马当活马医’,给你们试一下,我也不知道效果怎么样,担心会不管用,担心浪费药水,反而还按要加成本。”赵德丽在感谢信中这样写道。不过事实证明她的担心是多余的。项目团队帮助农机合作社低成本快速覆盖全县农户的植保作业,减轻农户植保作业成本,提升农药喷洒、大田播种、农田施肥等植保作业效率,有效解决农忙时期个体农户雇工难的问题,帮助农户降本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双创教育  一群普通孩子的成长实验


12月4日,在比赛举办地天津大学的舞台上,刘畅和陈林代表团队上台,做了10分钟的项目路演,9位评委评分87.11分,排名组内12个参赛高校第4位,精彩的表现成为项目最终摘金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时光流转,大一时进入实验室的懵懂小女生或许不曾想到“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与项目同行的几年,点点滴滴铭刻了她成长“蝶变”的过程。


得益于学校推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刘畅在大一时进入了导师姚远的实验室。彼时,项目的软件研发遇到了很大的瓶颈,无人机硬件研发没进行过中试,研发方向和客户群体还不够聚焦。在学校搭台举办的专家评审会上,校外专家一阵见血地指出项目存在的问题。


她拉来同班同学陈林“入伙”,和团队成员一起从调研开始做起,广泛搜集资料、下到工厂解决项目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再到项目落地后的营销推广、公司实体化运作后的运转管理、这些年她的足迹行至山区乡村、工厂、实验室。她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投入到了项目相关的学习和工作中。因为推动项目的需要,她被带领着不断突破自己的生活半径、认知半径、经验半径,一个更大的世界在她的眼前展开。


2022年8月,无人机终于“落地”,首批15台无人机投入使用。当他们第一次来到山区推广植保无人机,就遭遇了山区村民的质疑 “你们是不是骗钱的?”面对这样的场景,刘畅和团队一起找到驻村书记和大学生村官,一起上门给村民做工作。他们一次次去到村民家帮做农活,陪留守老人聊天,终于获得村民信任。他们也在走进乡村、服务乡村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农村,体察了民情,了解了土地,也更加深刻理解了大学生肩负的责任,刘畅说“我们想用自己的所学,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让乡村跟上时代的发展。”


录制视频科普无人机


四川智农慧眼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在公司实体化运作中,涉及到财务、设计等工作,学校创新创业学院搭台举办“科研双选会”,帮项目找人,帮人找项目,实现精准对接。商学院2021级工商管理专业梁玥、美术与设计学院2022级绘画专业吕锋、王嘉怡就是在这样加入到团队中的。一个跨学院、跨年级、跨专业的学习共同体,在长时间的战斗中精诚团队、相互砥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还记得今年4月到8月,项目进入紧张的省赛备赛周期,整个团队几个月同吃同住在一起,每天都是一睁眼就工作直到熬到凌晨四五点。”吕锋回忆。梁玥说,“那时我和刘畅都得肠胃炎了,姚老师亲自下厨给我们熬粥、做吃的。”师生之间的关怀备至,同学间的细致入微都成为前行路上被珍藏的瞬间。


从校级初赛、校级决赛、省级复赛、省赛决赛到国赛网评,团队层层“闯关”,不断打磨完善。当团队接到国赛网评“突围”,将赴天津参加国赛决选的通知时,离最终启程只剩一周时间。“国银已经十拿九稳了,而且也是历史性的突破了,但我们的一致目标是冲金。”创新创业学院院长陈烈说。


紧张的冲刺开始了。学生活动中心217会议室被辟作团队备赛场地, “从学校、学院、师生,火力全开,要人出人、要帮助给帮助”。梳理重点、完善资料,直到上场前最后一分钟。”陈林作为团队代表负责上场面向专家评审进行项目答辩。陈林回忆,那四五天,他在总共睡觉时间不到10小时。


“候场的时候很紧张,但站上台了就不紧张了” “评委问到的问题都是我们平时工作中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回忆比赛当天的场景,打了胜仗的陈林内心异常平静, “原来努力付出,真的能有回报。”


“带这个项目给我的三点育人启示就是,教学相长,我们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学会跟现在的青年学生相处,花时间去陪伴去等待他们成长。”项目指导老师姚远总结到。


培土育苗  九年双创教育结硕果


“天道酬勤!这个奖是自2015年比赛举办以来学校的第一个国赛金奖,既是学校九年来扎实推进‘双创’教育水到渠成的结果,又是突然而至的意外惊喜。”谈到国金突破,创新创业学院院长陈烈说,“这个比赛既是考学生,也是考学校,它的评分构成包含‘双创’教育、项目创新、团队建设、带动就业等多个维度,测试的是学校‘双创’教育落实的程度。因此,智农慧眼项目夺金,代表着学校‘双创’教育工作得到各位评委专家的认可。”



育苗先培土,创新先铺路。2015年11月,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成为四川省内乃至全国较早成立独立设置创新创业学院的高校。学校深耕“双创”教育改革9年,坚持“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重基础”“强内涵”“创场景”,构建“一体三贯通”“双创”教育模式,先后出台并实施《成都大学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2022—2025)》等30个文件,“双创”课程全面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实现“双创”教育与人才培养一体化运行。“双创”教育成果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学校获批省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国家众创空间入选“中国百家特色空间”,学校在中国大学创业竞争力排行榜中从2015年的第468名提升至2019年的第93名,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学院特色强院之路。


“我们不提倡学生轻易尝试创业,而是通过双创教育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找到人生的方向。”陈烈介绍,为实践这一育人理念,双创学院全面形成了从双创必修课程启蒙、赛场训练打磨、市场锤炼验证的全流程创业培育和服务体系,“当好学生创新创业第一公里筑路人。”


省内首个高校“学习强国”学习小站(成都大学“双创”站)


在学生活动中心二楼,四川智农慧眼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内,进门右侧一面墙上挂着众多智眼慧农项目所取得的专利和奖项,团队成员在工位上各自忙碌。这里就是被万名创业者票选为“中国百家特色空间”, 并且在众创空间内建成省内首个高校“学习强国”学习小站(成都大学“双创”站),探索党建引领国家众创空间发展特色路径。目前,校内“双创”空间突破2万平方米,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双创教育场景。学院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机制建设、场景建设,构建起课程开发、项目共孵、师资共享、成果共享、资源共建的“双创”教育共同体,实现高效率统筹学校“双创”资源,服务区域发展贡献度显著提升。


近5年,成大学生“双创”能力显著提升,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别奖项1422项、省级奖项3200项,其中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以上奖项231项。学校连续5年获得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单位表彰。今年,学校在第九届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45项,国家级金奖1项、国家级铜奖2项,省级金奖3项、银奖19项、铜奖20项,主赛道获奖总数全省排名第七。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学科竞赛排行榜逐年提升,学校从2019年的548位提升至2022年的167位,4年提升381位。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4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836项。孵化本科生创办企业186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家,3人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2人入选全国大学生创业英雄百强。


像智农慧眼项目一样,许多项目从实验室里的一个idea到赛场级别的项目,正是得益于学校搭建的校院两级“双创”实践实训教学体系的一路护航。目前,双创学院已摸索出从教师端发掘项目,立项项目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双创导师占比达85%,以大创立项反推教师科研应用端,凝练和延展科研方向。同学们也能在创新创业的“下水游泳”中,深入体验产业端、链条端对人才的需求,将创业过程提前,促进自身的成长。


对项目组成员来说,项目参与他们大学一到三年,嵌入他们的生活,谈到各自收获时,他们说: “我从没想过我此生会到天津来” “我想此后天津就是我人生中的一块福地”“获奖的光环会散去,但我们学会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会消失” “我忘不了凌晨那一餐烧烤,吃完又继续战斗的热情” “忘不了那段每天通宵达旦的时光”。


陈烈说,“双创教育最大的价值就是一群不太耀眼的孩子站在了聚光灯下,给普通的孩子以成长机会,唤醒他们身体里的创新意识,点燃他们头脑里的创新火花,一群默默奉献、不计得失的老师提供立体化、全方位的引导,托举和护佑他们成长,这是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编辑:李洁责编:陈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