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内容
150
【大成微评】新型“精神砒霜”?不必忧心“短剧热”
文:骆梦   图:网络截图   来源:新闻中心   二级单位审核:陈钧


前有由一条网友评论而诞生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成功“破圈”,后有春节期间的《我在80年代当后妈》几度冲上热搜,再次掀起了一阵短剧热潮。据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协会网生内容创新委员会发布的《2023微短剧行业报告》显示,2023年全年抖音、快手、优酷、爱奇艺等视频平台共上线了1125部作品,其中短视频平台产量占比近六成,单部微短剧分账天花板挑高至2000万+,2023年似乎成为了“短剧之年”,2024年短剧市场规模更是预计将超过500亿。


去年1月由演员杨蓉主演的爆火短剧《二十九》,仅播三集播放量便破亿;海外还出现了ReelShort(Crazy Maple Studio旗下的海外短剧App)等专门用于播放短剧的应用软件……不禁让人发问,短剧究竟有何魅力,让如此多人“上头”?


究其原因,许多短剧不同于电影电视的叙事结构,没有主角以外的支线或支线少,主题多是复仇、重生、逆袭等,故事多设反转,具有“爽感”……角色多由“高颜值”的“草根”演员扮演,台词“言情化”,被网友们戏称“越土越爱看”。一集3分钟左右的时长安排,更是满足了碎片化阅读时代人们的需求,被当作新型的“电子榨菜”。


而这也给大众带来了些许忧虑。许多短剧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大量“雷同”的剧情、“换汤不换药”的套路化情节、“博眼球”的人设安排、演员低俗擦边、视频粗滥制作等问题仍然存在。本次两会中,人大代表TCL创始人李东生还谈到了电视开机率低的问题:电视开机率自2016年的70%跌至30%,电视的“黄金时代”似乎已不复存在,人们好像更倾向于选择“一部手机,一个晚上,刷完一部剧”。“人们正在被手机、短剧荼毒”的走势让些许网友直呼忧心,而这些具有“快餐”特征的短剧,也被批评为“精神砒霜”。


然而真的是人们没有耐心看电视剧了吗?在去年的电视剧中不乏《狂飙》《漫长的季节》、剧版《三体》等口碑爆棚的作品,在豆瓣,《漫长的季节》有近一百万人打出9.4的高分,B站上关于它的细节解读视频更是数不胜数。且不谈现在是“小屏时代”,许多人选择观看的设备大多是手机、平板等,结合李东生对增加电视开机率的建议“优化创作环境,激发内容产业创新活力,丰富高质量内容的供给”,便能得知:不能持续推出“高质量”剧集,便难以在短视频时代留住观众。


而短剧作为新兴的产物,缺少一定的时间进行“沉淀”,我们更不必抱着苛刻审视的态度来对待。作为消遣也无伤大雅,几个小时的娱乐既能够放松自我、缓解压力,还提供了情绪价值,何尝又不是另一种“精神食粮”呢?


与此同时,短剧无疑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赛道。较低的文艺创作门槛与制作成本,使得更多创作者的作品进入大众视野。去年在一众爱情、复仇题材短剧中突围“出圈”的《逃出大英博物馆》将中国文物玉壶拟人化,讲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文物“回国”的故事,斩获热度与好评的同时,还大力传播了历史与文化、引起了不少年轻人们对仍在他国的文物的热切关注。而两位主创正是无赞助无宣发、“为爱发电”的自媒体博主,作品走红后,他们也拥有了与平台合作推出新剧集的机会。不仅自媒体创作者们,各大视频平台和明星们也纷纷“下海”,参入到短剧创作的浪潮中来。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短剧带来了新的机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创新技术提升用户视听体验,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的问世,也为短剧制作带来了更多可能。


尽管我们不必对短剧过于忧心,但如同电影电视一般,能够让短剧保持更长“花期”的办法仍是产出更多更新、更优的作品。如何推出真正“破圈”、能够让短剧口碑站得住的作品,如何让观众们保持“上头”而不是“下头”、使“精神食粮”食之有味,需要文艺工作者们锐意开拓。而对于观众来说,只要选项中精剧含量足够多,选择优秀的作品观看自然不是难事。


  2024年03月20日 15:57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