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视角 - 内容
160
【澎湃新闻】致敬奋斗的青春!“青春大讲堂——2024成都城市跨年演讲”开讲
文:澎湃新闻

原文链接: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25832847


奋斗不问西东,时间自成芳华;

青春步履不停,梦想回声嘹亮。


2023年12月28日晚7点,多位城市追梦人齐聚成都大学,共同带来“青春大讲堂——2024成都城市跨年演讲”。


最美的青春是什么模样,个体与时代如何同频共行,城市与青年如何更好地双向奔赴,围绕“奋斗、创新、传承、责任、担当”等多个青春关键词,嘉宾们逐一登台,讲述了他们在“梦想之城”成都的逐梦2023年。


刘强

成都大学党委书记

“何为幸福城市?既适合青年奋斗,更适合生活”


结合成都大学对学生的宠称“小橙子”,刘强分享了他眼中最能代表青春成都的颜色——红色和黄色。“红色代表成都的热情和奋斗,黄色代表成都的明亮和希望。红色加黄色,就有了橙色。城市的青春特质,也就这样融入了城市青年的青春底色。”


城市发展的加速度,也为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高速度。刘强以成都大学为例,分享了在城市强有力支撑下,大学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成都大学成功实现世界大学四大权威排名的突破,国际和国内排名快速提升;学科建设方面,学校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12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9个学科上榜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


与此同时,当成都越来越开放,成都大学和世界的交流也更加丰富。“学校与41个国家和地区的178所高校或机构签署了合作备忘录,累计招收留学生3500余人,生源地国家和地区数量达到了74个,今天的成都大学,正在成为世界的成都大学。”


施开波

成都大学特聘研究员,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人生没有捷径。走好每一步,就是最快的路”


全球排名前2%的顶尖科学家,竟然在15岁那年差点选择外出打工。听起来不可思议,却是施开波最真实的个人成长经历。


但中考的峰回路转,也为施开波的人生迎来了柳暗花明。上高中,考大学,本科毕业又成功考上电子科大硕士,并拿下硕博连读,争取到公派留学的机会。


成都求学的6年时间里,施开波开始接触到大量的高校、科技企业、科技园区等,成都浓厚的科研氛围不但深深吸引了这位新“蓉漂”,更是推着曾经的农村少年开始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


进入成大工作后,施开波在科研道路上一路劈波斩浪:2017年,两篇SCI论文进入全球最优秀1%的序列;2019年,一篇学术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从2020年至今,在全球近700万科学家评选中,施开波三次入选全球前2%科学家“年度影响力”榜单。


很多人问过施开波同一个问题,做好科研有什么秘诀?他的答案只有一个:科研的路,和人生的路一样,没有捷径。坚持走下去,就是最快的方式。


张钦

成都大学校友,联合国维和部队“和平荣誉勋章”获得者

“挺身而出,这是青年该有的担当”


当张钦再次回到母校成都大学时,不少老师都还记得这个本科读了整整9年的学生。之所以比别人多读了5年,是因为张钦中途选择了参军入伍,并参与了非洲维和。


维和期间,张钦离危险最近的一次,武装分子的枪口离她只有不到一米远。“至今都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时两只脚哆嗦的那个感觉。”


但腿可以哆嗦,嘴巴不能哆嗦,更不能表现出丝毫害怕。好在通过交涉后,武装分子放下了枪,全部离开。


类似的场景,张钦遇到过不止一次。类似的危险,也不是她一个人在面对。从1990年至今,中国累计派出维和人员已经超过5万人次,维和范围覆盖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有人问张钦,当兵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可是维和维护的却是别人的家园,这么做有意义吗?张钦的答案是,和平是不分国界的,爱也是不分国界的。面对有需要帮助的人,选择挺身而出,这是当代青年该有的担当。


曹玉蕊

成都大运会升旗手教练员

“别忘记最初的梦想,想好了就坚定去做”


在演讲现场,曹玉蕊分享了三张照片,分别对应了她的三段经历——三军仪仗队队员、成都大运会升旗手女教练、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三段经历,都可以被概括为“偶然”。大学入伍时,曹玉蕊最想去的是艰苦地区服役,但因为综合条件优秀,被选入三军仪仗队;报名成都大运会志愿者,却成了升旗手们的教练员;保研成为全国党务管理首批学生。“规划好的人生是一种风景,但这些偶然,也带来不少意外的风景。”


但如果换个角度,这些偶然也带来了不少挑战。曹玉蕊回忆,在三军仪仗队参加训练时,无论是地表温度56度的盛夏,还是在零下10度左右的寒冬,她和战友们全部经历过。


这些酷暑寒冬里吃过的苦,最终开出了青春的一路繁花:在三军仪仗队的两年时间里,曹玉蕊先后参与执行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30多场国家主场外交活动,连续2年获得嘉奖。


也正是因为这些丰富的经历,让曹玉蕊进入了成都大运会升旗手教练选拔团队的视野,并和198名升旗手共同零差错完成了268场升旗任务。


对于2024年,曹玉蕊的新年愿望是希望自己不要忘记最初的梦想,“只要想好了,就坚定地去做。”


Chaphiporn Kiatkachatharn(关国兴)

成都大学泰国交流中心主任

“18年前和成都一见钟情,18年来越来越爱”


回忆起这些年在成都的工作和生活,关国兴觉得,自己就像和成都谈了一场长达18年的恋爱,而且“越来越爱”。


这场18年的恋爱,既像是“一见钟情”,也像是“天生注定”。关国兴说,自己从小就很喜欢汉语,喜欢中国。1995年,他第一次以导游身份带团来到中国,巧合的是,第一站就是成都,“短短生活了几天,就非常喜欢成都,让我整个人都很放松,有回家的感觉。”


他想让更多人了解成都,爱上成都。


2006年,关国兴和成都大学达成合作,先是开设短期泰语班。后来又开设了泰语培训班和泰语二外课程。2008年,成都大学成为了四川首个开设泰语本科专业的高校。


与此同时,在他的推荐下,越来越多的泰国学生,来到成都大学学习和交流。


2024年已经近在眼前,关国兴也给自己定下了新年目标:继续推进成都大学与泰国高校之间更多的合作,让更多泰国人了解成都,爱上成都,爱上中国。


曾红莲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把健康送到需要的人身边,是做医生最幸福的事”


作为一名在一线工作了28年的医疗工作者,曾红莲的现场分享,却和一列火车有关。


外观看起来,这辆绿皮火车和普通火车没什么区别,但一旦跨上车,里面却别有洞天——6节车厢里,不但有价值近3千万元的医疗设备,还设有内科、外科、妇科等十几个科室和诊疗室,还有手术间和药品间。


运行8年多以来,以成都为起点,这列“健康列车”的行车范围遍布中国西南地区9600多公里线路,覆盖了宝成线、达成线、成昆线等多条铁路沿线50多个站点,涉及四川、重庆、贵州、云南4个省市,共完成健康体检近15万人次。


在曾红莲的演讲中途,一位特殊的患者及家属也登台带来了一份特殊的感谢。患者叫马海阿呷,是“健康列车”2022年6月在喜德县尼波镇遇到的。在对患者疾病进行确诊后,考虑到患者的经济状况,成大附院将其接到了成都医治,患者很快恢复了健康。


马海阿呷的儿子代表母亲表达了全家人对“健康列车”的感谢,“非常感谢成都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们,解决了困扰母亲20年的难题。”


孙悦

“未来科幻大师奖”创始人

“在成都,我们的科幻梦想都成了”


2010年,因为几本《科幻世界》旧杂志,山东小伙孙悦来到成都,成为四川大学法学院的一名新生。大学期间,为了连接起全国科幻协会的幻迷,孙悦联合全国55家高校科幻社团,发起了一个征文比赛,名字叫“全国高校幻想类社团联合征文”。


热血的科幻少年们谁都没想到,这个从高校圈子发端的比赛,后来一路“进化”成为“未来科幻大师奖”——中国最有名的三大科幻奖之一。


大学毕业后,孙悦和朋友一起创办了“赛凡科幻空间”。2019年,赛凡迎来了创业以来最高光的时刻。那年1月份,随着电影《流浪地球》大热,赛凡科幻空间发起的周边众筹项目,突破淘宝行业历史记录,吸引近七万人购买。到了电影《流浪地球2》,赛凡的科幻IP产品,更是打破了中国文娱类众筹纪录,也成为淘宝最快破亿的IP衍生品。


孙悦说,这一切,一是要感谢中国科幻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要感谢成都这座城市强大的科幻孵化能力。在即将到来的2024年,他也想把这句话送给所有未来有志于从事科幻产业的幻迷朋友们。希望大家能在成都这座“科幻之都”相聚,让科幻梦想照进现实!


柴霖

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

“从成都出发,我们把青春写在万米苍穹”


1991年柴霖大学毕业,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就正式批准实施。“我的青春从此全部都献给了中国航天,而中国航天也用数十年的快速发展,让我的青春更加璀璨。”


1999年,柴霖进入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攻读硕士和博士。博士毕业后,柴霖进入了电科十所,并深度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多个重大工程。


中国航天“成都造”究竟有多牛?电科十所特别有发言权——中国的航天测控站,有60%以上是电科十所研制的,中国各个航天发射场的T0控制台和时间统一系统,也都出自电科十所之手。


“最让我们骄傲的一点,‘成都造’的时间统一系统,它的精确性,达到了3000年误差不超过1秒。”柴霖说。


在目前的电科十所,柴霖所在的航天事业部大概有400人,平均年龄只有33岁左右。很多30多岁的年轻人,已经能够担任各种重大项目的总师和副总师。这也让柴霖看到了越来越多中国青年的才华和担当,他感叹,“我已不算年轻,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加入,让中国航天永远年轻。”


作为在场嘉宾中较为年长的一位,柴霖也为现场年轻人送上了新年寄语,“努力学习,不负时代。一起从成都出发,在万米苍穹追梦。”


刘晓彬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修复师

“修复历史的碎片,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34岁的刘晓彬,从事文物修复这一行已经11年。11年来,刘晓彬陆续参与过“成都老官山西汉木椁墓”出土的天回医简、经络漆人、织机模型等文物的主要修复,江西海昏侯墓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和文物提取,三星堆5号坑象牙雕残件的发掘等工作。


“参与了这么多的文物修复,我最难忘的,还是‘古蜀国大型船棺独木棺墓葬遗址’项目的漆床。”刘晓彬说,从2000年文物出土,到正式开始修复,光是漆床的保护工作就花了整整15年。


随后,刘晓彬参与了漆床的修复工作。两年的时间里,从修复构件、补绘纹饰,到拼凑成一张完整的床,刘晓彬见证了这件文物的“重生”,也见证了一段历史的还原。“成都是一座有着4500年文明史的城市,3000年城址不变,2500年城名不改。这些文物的出土,正是这句话最好的历史佐证。”


对于新年,他有一个很朴实的愿望,希望明年的自己能把文物修复的技艺磨练得更好,“择一事,终一生,我希望自己可以在热爱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修复更多文物,还原更多历史,把更多的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


舒星宇

成都万茂欣欣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

“在希望的田野上,用青春守护天府粮仓”


2019年底,“双一流”大学王牌专业毕业的舒星宇,从一家前景和待遇都很好的公司辞职,将现代化农业科技带回了家乡的土地,和老家的一位伙伴一起,成为村子里最早的“新农人”。


借助科技助力,舒星宇服务种植的水稻不但产量更高,成本也更低,乡亲们的农业收入普遍增加了15%左右。


信心大增的舒星宇在第二年组建了专业合作社,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团队成员慢慢从几人增加到了如今的31人。这个年轻的“新农人”团队,成员平均年纪不到27岁,最年轻的才19岁。


就这么31个人,2023年,他们一共帮助乡亲们服务种植了4万亩土地,收获水稻和小麦2000多万斤。


对于2024年,舒星宇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自己的“新农人”团队,一起为天府粮仓建设贡献力量,在广袤的土地上书写“新农人”们的青春。


李大江

“00”后成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

“人生充满岔路,坚持去走就是最好的选择”


2016年中考结束后,李大江进入了攀枝花技师学院学习。在经历了入学初期的迷茫和沮丧后,李大江在学长曾正超的激励下,找到了奋斗的新目标。“每天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别人一天完成3张识图,我就完成10张;别人练习实操两天,我就练一周。最多的时候,一个星期,我用废了三双手套,两只手都是被烫伤的伤痕……”


靠着这份死磕,李大江以专业第二的成绩,拿到了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四川省选拔赛的入场券,最终取得全国第六名的好成绩。


随后,李大江进入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成都钢构分公司,成为一名冷作钣金工,并成功获评2023年最年轻的“成都工匠”。


面对现场的同龄人,李大江分享了一段自己很喜欢的话。他说,人生本就充满了无数个岔路口,在没有经历过之前,谁也无法判断哪条路一定是到达终点的最优选择。但只要迈开步伐,坚定脚步,踏踏实实走下去,“我相信,平凡普通的我们,也一定能被看见。”


王垚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感谢你们的微芒,汇成最温暖的城市亮光”


一场爱心接力,让街边多了一个“神奇”的爱心冰柜,里面的冰冻矿泉水,总是喝不完;


“来份牛肉面不要牛肉”,一句看似奇怪的点单,却是一个关于爱和尊重的城市爱心暗号;


一把时刻放在车里的雨伞,是一位网约车司机在无数个雨天为乘客遮风挡雨的多年坚持;


一个夜市里普通的炒粉小摊,是一位年轻的断臂爸爸用自强不息撑起的坚强人生;


一辆普通的外卖电动车,是一位“蓉漂”外卖小哥和社区孤寡老人、残疾人每月不变的帮扶约定……


来自红星新闻的记者王垚,在现场分享了发生在城市四季更迭里的一系列温暖故事。“从新闻的角度来说,这些事可能都是小事,但是,在这些小事,以及这些小人物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城市最温暖的力量。就像天上的星星,每一颗也许都不是光芒万丈,但是聚合起来,也能把夜空点亮。”


师生反响

在“小故事”见到“大思政”

期待青春大讲堂走进更多课堂


28日下午4点,成都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23级学生李秀艳早早就到了跨年演讲的现场,“今天活动外场的装置太有氛围了,我和同学们拍了很多打卡照。”


对于整个演讲过程,李秀艳说,中国电科集团首席科学家柴霖老师带来的演讲,让自己印象最为深刻,“尤其听到他说自己和中国航天互相成就青春这句话,我内心非常澎湃,这句话太有力量了。当然,也如柴老师所说,中国航天能有今天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接力完成的。所以,作为青年人,我们有责任接稳时代的接力棒,成就自己更好的青春。”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罗莉提到,“年轻人要不迷航,榜样的力量就很重要。比如像成都工匠李大江这样的青年,就十分值得成为当下年轻人的榜样。”


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党委书记康永邦表示,这场跨年演讲中,每个嘉宾的故事都让自己印象深刻,同时,“以这样一场城市青年演讲来跨年,非常有意义。”


康永邦专门提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像跨年演讲这样将大思政课与城市青年们的真实故事进行结合的形式,“很创新,也非常鲜活。更重要的是,能带给孩子们真正的力量和指引,让学生明确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成都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邬江在看完全场活动后,不但为这些微小而平凡的故事触动,还现场锁定了几位嘉宾,“想把他们(嘉宾)从城市的演讲舞台,请到学校的教室讲台,让更多孩子从中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最让邬江印象深刻的,是整个活动贯穿全程的“小”和“大”的对比,“比如记者王垚讲的那些故事,小人物,有城市大爱;还有成都大学施开波老师的成长故事,小坚持,收获人生大成就。”邬江认为,这种“小”和“大”的对比,其实就是思政课重要的课程理念之一,让思政课更亲切、更动人、更受学生欢迎。


不负青春,不负梦想!

和城市,共美好!

2024年,继续追光不止,让城市更可为,让青年更有为!

  2023年12月29日 11:24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