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视角 - 内容
810
【人民论坛】深刻把握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三重任务
文: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刘世炜

原文链接:


http://www.rmlt.com.cn/2023/1011/684751.shtml


原文如下: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新时代“三农”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阐明了一系列重要观点,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深刻把握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中心任务和历史任务,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战略物资。我国是人口大国,提升粮食产能、确保粮食安全,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

坚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粮食安全问题。粮食固然是商品,具有交换价值,但是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紧紧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用事实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重大战略,粮食产能和产量得到稳步提升。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粮食问题上,我们现在还是紧平衡状态。我们必须对粮食问题保持战略清醒。在新的国际形势和历史条件下,要牢固坚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坚定不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确保我们的饭碗始终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全球来看,我国用世界7%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解决了世界18%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从国内来看,“大国小农”“人多地少”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农情,人地矛盾十分明显。2021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其中一二三等级的优质耕地不到三分之一,人均耕地只有1.36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制定和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障粮食生产用地数量和质量需求,始终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第一要务。要进一步增强保护耕地的思想和责任意识,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完善保护耕地制度基础,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突出保护耕地工作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稳产高产旱涝保收农田面积,大力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和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坚持粮食安全责任一起扛。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各个方面都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关键是要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关键是要调动和保护好农民和主产区“两个积极性”,既要发挥市场机制促进粮食生产的积极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保护作用,不折不扣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要实行中央和地方同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央义不容辞,承担首要责任。要从重大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科技创新推广、信息化服务、市场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产区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强对粮食生产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要树立大局意识,增加粮食生产投入,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进一步压实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稳定粮食生产的责任,切实提高各个地区粮食自保能力和自给水平。

二、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受经营规模、科技水平、成本“地板”、价格“天花板”等因素影响,我国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从根本上来讲,要靠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经营效益,关键是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要着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打造集研发、种植、加工、营销、文化、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更加注重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科技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业经营“统”的成分仍然不够,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普遍较低,农村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的发展缺乏集体经济的有力支撑,这是导致城乡发展和收入差距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大力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要从改革增动力、强活力。要完善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制度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性权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清产核资,进行身份确认、股份量化,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坚持市场导向,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制度改革,用完备的制度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和经济利益。

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拓展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是我国城乡发展的最大差距,也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要着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推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发展,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反哺能力和带动能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治安、人居环境等是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加快补齐农村的民生短板,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业是民生之本,产业是经济之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协调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致富渠道。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更多农村人口融入城镇,提高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三、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历史任务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乡村是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态涵养、社会稳定的重要空间和功能载体,具有多元价值,乡村繁荣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从我国现实来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正是着眼于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我们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和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我们的使命就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全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首要任务是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乡村振兴是全面的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其中产业振兴是物质基础,人才振兴是关键所在,文化振兴是重要基石,生态振兴是内在要求,组织振兴是根本保障。乡村振兴的全面性、整体性、系统性特征,要求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乡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使乡村各方面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其主要内容包括七个方面: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矛盾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原理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生动体现。

作者:刘世炜  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2023年10月12日 15:47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