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视角 - 内容
1062
【澎湃新闻】月收入不足1000的年轻人,究竟在过怎样的生活?
文:澎湃

新闻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077394


你知道最能让当下的都市青年聊嗨的,是什么话题吗?

答案一定是“比穷比惨”。不论是许久未见的老友,还是初次面基的网友,想要最快速打破尴尬,都可以以这样的句子开头:你不知道我最近有多惨/我真的要穷死了……

“都市里的年轻人有多贫困”“北漂青年日子有多苦”这样的话题,每隔一阵子都会在互联网上热一下。

他们是真的很穷吗?其实并不是。只是因为,他们是网络上的主力军。

而真正的贫穷,我们只有在“6亿中国人月收入不足1000”,和“国人收入阶梯表”这样的新闻出现时,才能透过简单的数字,去进行单薄地想象。

今天,书单君想讲一个贫穷年轻人的故事。这便是一个发生在大众舆论之外,属于“另一个中国”的真实故事。

“出生在牢笼之中”

大凉山深处的长板桥村里,没有人认为自己是贫穷的。

这里地处川滇交界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村落建在深山之中,与世隔绝,除了支教老师和公益组织,几乎没有外地人来到这里。

用本地青年甲古小华的话说,“这里的居民,是出生在牢笼中的人。”

甲古小华今年22岁,在成都大学的工商管理学院读大二。大学生的身份,让他成了村里不折不扣的“异类”。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从今年过年到现在,他一直待在村子里,没有去学校。他至今还记得,年初刚回家时的那种怪异的不适感。那时,来他家串门的亲朋好友,都会问他在外面读书感觉怎么样,都学了点儿啥。

他试图解释自己的专业——什么叫做工商管理。但是没有人听得明白。短暂地沉默过后,话题绕开他,转向了谁家地里的收成如何、谁家老人生病了之类。

甲古小华站在亲戚们中间,脸上带着在都市生活过的人特有的白皙和整洁。他感觉有些无所适从,像个局外人。

和村里其他的同龄人一样,甲古小华就读于这里唯一的小学。从山腰上的家到山脚下的小学,要走过半座山。

山里长大的孩子们,早就习惯了在密林中穿行,成群结队,放学后沿途捡拾菌子、野果、柴火回家。

小学毕业后,甲古小华的很多朋友,已经开始进城打工。


这是村里年轻人的普遍命运。绝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地里,和父母一起种田,也读不进书,或者家里无法继续负担他们的学费。进城务工成了最好的选择。

甲古小华属于比较幸运的那一拨。他的成绩比较优异,便去了更远一些的镇上读初中。

初中毕业前夕,甲古小华第一次面临人生的重要分水岭。有两个选择摆在他面前——要么去读中专,习得一技之长,然后踏上那条挤满人的打工之路;要么升入高中,走上身边不曾有人去过的另一条道路。

怎么选?他不知道。那时候,甲古小华对自己的未来,还缺乏具体的想象。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他想要走出去。

从小学开始,所有的老师只要聊起“外面的世界”,都会不自觉地压低声音,语气里带着说不清的憧憬。“外面的世界就是极乐世界。”这是老师们经常说起的话。对甲古小华来说,那是一个遥远、干净、需要度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到达的文明世界。

甲古小华的初中班主任,替他做了这个决定。他替这位自己最看好的学生报了凉山民中的杉树班——这个班每年会在大凉山地区,招收近一百名符合家庭特贫困、品学兼优、达到这所高中录取线等条件的学生。

入选的学生,会得到腾讯公益平台上的杉树公益资助的三年生活费,同时,凉山民中也会免除他们的学杂费。

被班主任通知去报到那天,甲古小华正在镇上打工。挂断电话后,他坐上6块钱一趟的大巴,第一次踏进西昌市区,去往他完全无法预料的崭新生活。

在杉树公益和99公益日的支持下,甲古小华还得到了一对中国台湾夫妻的资助。

升入高中第一年,资助人董洽到他家实地探访,被眼前的景象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一家几口人挤在低矮破旧的土坯房里,鸡鸭在屋舍中穿行,门口落满它们的粪便。屋内没有厕所,没有浴室,更没有半件像样的家具。

比起家,这里更像是一个临时搭建起来的住处。

离开前,董洽给甲古小华讲述了很多外面世界的模样。那里宽阔、干净,充满秩序,是一个甲古小华无法想象的世界。

城市里的生活,也让他第一次认识到长板桥村的贫穷。在此之前,他对贫穷是没有概念的。贫穷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滋生于对比。而村里的生活,让甲古小华没有对比的坐标系。

当所有人都不怎么洗澡、从不买新衣服、一切靠政府的捐助生活时,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劲。这只不过是生活应有的样子而已。

在悬崖上自制“水力发电站”

高中毕业后,他考上了成都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

那个暑假,他收到资助人董洽的邀请,去上海旅行。第一次去往只在图片上看过的大都市,对甲古小华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冲击。

那是他第一次独自坐火车,由于不知道怎么买票,怎么安检,他只能偷偷观察队伍前面的人,现场学习。在成都等候转乘的那12个小时,才踏出等候厅几步,他就被围上来揽客的旅馆推销员吓得躲回候车厅,连厕所都不敢去。

到达上海之后,一切都是新鲜的,他觉得自己仿佛走进了另一个星球。短短几天里,他见到的人和车,比往前十几年人生里加起来都多。

高耸入云的高楼,河川般流动的车辆,让甲古小华手足无措。真正让他感觉自己格格不入的,是上海的物价。一碗普通的面条都要30多块钱,在家乡,他可以用30块钱生活好几天。

他失落地发现,自己和从家乡外出打工的少年们,没有什么不同。

但在大学就读了一年多以后,再次回到家乡,他发现了自己和初中就辍学打工的朋友,到底有什么不同。

他的妹妹就是中途辍学,在深圳打工。由于学历的限制,她始终无法融入都市生活,无法触及城市真正核心的东西。

在两年多的外出务工生涯中,甲古小华的妹妹换了很多次工作,呆最长的厂也不超过10个月,每次感觉想家,或者和领班发生矛盾后,她就会回到家里,等钱花得差不多再出去。

在妹妹的心里,从来没有一个真正的走出去的动力。她外出打工,只是为了谋一份工资,然后在合适的时机,转回镇上或者县里,过一份安稳的生活。

长期与贫穷为伴,以及进入城市以后的巨大落差感,让她缺乏改变人生的真正勇气。

甲古小华不一样。在繁华都市和破败家乡之间每穿行一次,就更坚定了他学习知识,改变人生的想法。

上半年学校改为网课学习,他每天很早就起床,背着董洽资助给他的电脑,去往他自建的“自习室”。

他所在的村庄,是这里为数不多的,连电都没有通的村子。为了解决电的问题,他自学了水力发电的原理,在网上募款买来最便宜的水力发电机,埋在长坂桥村旁悬崖间的乱石滩下。


7月份雨水充沛,蓄水加上山涧中的溪流,可以维持一盏灯的光明,和几节网课的时间。

自制的小“水电站”容易塞满泥沙,每当发电装置堵住时,甲古小华都要踏过黄土坡,沿着近80度的陡坡滑下,到溪水中清理树叶和杂物,启动发电装置,再原路爬上山坡,接线通电。

离发电处不远的悬崖边,是这片区域信号最好的地方。

他就在这里用木头、编织袋,搭建起了一个简陋的棚子。虽然刮风时会有沙子飘进来,也有些漏雨,晚上帐篷里会爬进许多虫,但半年时间里,这是甲古小华来得最多的地方。


后来,被还在上学的中学生们看见,他们也跑来这里,和“大学生哥哥”一起在悬崖边自习。

他把这景象拍下来,发到朋友圈里,大学同学都说这“太牛逼了,想来参观一下。”

重要的是走出去,看到人生的可能性

9月份,学校解封,甲古小华收拾行囊,感慨道:终于能回到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了。

他犹豫了一阵后,没有拆除悬崖边的自习室。他把发电的技巧教给了另一个来这里自习的中学生。

临走前一晚,甲古小华和还在“自习室”里学习的学弟学妹们道别,让他们务必要好好学习,将来来成都找他玩。

公益点亮了甲古小华的希望,甲古小华又点亮了更多孩子们的希望。


在出了甲古小华这个大学生以后,长坂桥村周边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以杉树班为目标,想要借此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当今这个时代,公益是一个被过度讨论,含义渐渐变得模糊的词汇。

到底什么是公益。不了解的人以为,公益就是捐钱而已。受益人拿到了钱,就算是结束了公益。其实并不是。

对于大山里没有见过外界的孩子来说,公益是一个窗口,让他们得以窥看到人生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在他们闭塞的家乡里,公益就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力量,早已融入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99公益日这样的全民公益节日,通过互联网力量,已经在类似甲古小华家乡这样的村子里生根发芽。而帮助甲古小华升学的杉树公益,只是其中之一。还有更多面向不同群体的公益项目,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

在常年干旱,风沙大,农民靠山吃饭,看天吃饭的宁夏,但凡遇到干旱年份,几乎颗粒无收,一年的辛勤劳作全都白费。

在寒冬到来之前,若是无法把粮食拉出去卖掉,就只能把它们堆在家里,看着它们渐渐腐烂。

然而,由于地势太过偏远,这里的道路无法通车。

2016年99公益日期间,“期盼多年的拉粮路”在腾讯公益平台发起。

两个月后,在寒冬来临和土冻之前,一条拉粮路修建完成,彻底改变了这里农民的生活。


许多山村像甲古小华的家乡一样,尚未通电。但是村落聚集区和学校之间间隔很远,晚上放学的孩子们,只能摸黑回家。在山里走夜路,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2019年4月15日,“灯山行动”的第一批路灯在遂川县珠溪乡安装完成。孩子们放学晚归,得以不再只依靠月光和微弱的电筒光。

还有拯救罪错少年的“星火计划”,帮助留守老人创业的“外婆的礼物”。诸如此类的公益项目,在渐渐改变偏远山区人的人生。

在这些腾讯99公益日发起的公益计划里,得以浮现出公益真正的力量——唤醒。

人生来就渴望过上更好的日子,只是有些人,因为出生的限制,而没有机会,甚至不敢想象,自己能够选择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

公益,其实是给他们的人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唤醒他们对美好的向往和对爱的感知,从而不放弃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原标题:《月收入不足1000的年轻人,究竟在过怎样的生活?》


  2021年01月06日 16:50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