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视角 - 内容
934
【成都日报】以天府文化为魂 建构成都城市文化新形象
文:练红宇

原文链接:《成都日报》11月25日6版http://www.cdrb.com.cn/epaper/cdrbpc/202011/25/c72004.html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专门篇幅阐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其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部分,对文化产业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内涵不断延伸的过程,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首次出现“文化产业”的概念,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2011年“十二五”规划第一次将文化产业明确为支柱性产业。2018年新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建议》根据新阶段新特点提出新要求。从“十三五”规划的“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到“十四五”规划《建议》“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文化新业态、新产业不断涌现的反映。“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文化业态创新,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


“十四五”期间是成都城市转型和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三城三都”,需要全面梳理和深度挖掘成都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特质,运用创意思维和高科技数字化手段等,打造城市文旅融合新景观,发展全域旅游,多维度建构内涵丰富、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新形象。


一是坚持全球视野,依托天府文化资源,强化成都在全国的文化资源高地地位,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创品牌。传承发展天府文化,融合世界各地文化元素,以世界眼光、成都特色的新建筑群体、商业契机和生活模式创造都市新空间,展现成都生活美学;整合熊猫、金沙遗址、都江堰、三国文化、川剧川菜等精品文化资源,强化以特色文化为核心的创意体验,以文旅融合新景区、精品特色文化街区、创意产业园区等建设为核心,建成一批文化艺术地标项目,聚集一批文化名家和文创人才,培育一批文化创意产业研发生产的国际型文化企业和文创品牌。


二是对标国际一流、聚焦世界品质,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推进体系化发展,构建“旅游+”的多元融合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推进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业态,提升乡村旅游聚集区等农旅融合产品,建设国际化天府田园品牌;推进旅游与公共服务设施结合,以旅游为导向统筹、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旅游与新经济融合,打造数字化旅游体验精品,提升旅游交通工具、旅游纪念品等的设计制造水平,丰富博览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内涵;推进旅游与城市发展融合,规划建设精品旅游品牌集聚区、都市休闲聚集区,营造具有“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多元文化旅游场景。


三是把握传统城市向数字城市过渡的转型时期,通过互联网及各类媒体终端强化城市形象的数字化传播,缩短远端用户与城市的距离,大力推进数字城市文化形象识别。


(作者:成都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副院长、教授)


  2020年11月25日 16:45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