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大要闻 - 内容
1843
【人才年】厚植沃土聚贤才 打造成都人才小高地
成都大学人才工作综述
文:旻旻 穆紫   图:欣闻   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者按】2019年是学校“十年跨越三步走”承上启下的一年,按照“高水平办好成都大学”的总体要求,学校将2019年确定为“人才年”,将下大力气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及培养力度。党委宣传部将陆续推出学校“人才年”系列报道,立体呈现学校近年来的人才工作成果。

近年来,学校全面推动内涵发展,不断优化提升师资队伍结构和水平。在人才引进方面,学校特聘院士3人,特聘研究员、特聘副研究员70余人,特聘教授40余人,高端外专30余人,特聘院长1人,名誉院长7人,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后12人。目前,学校内培外引博士共计450余人。



夏日的午后,窗外的阳光炙热焦躁,实验室里除了设备机箱发出的轻微噪音,显得格外安静,每个人都埋头专注手中的实验。大大小小的玻璃罐子,几台旋转蒸发仪,各类有机溶液在机器的透明导管里流淌,空气里夹杂着淡淡的化学试剂味道。李俊龙和他团队的工作人员身着白色实验服,看着眼前的化学反应结果写下了第2741个实验记录,全身心沉浸在自己的科研世界里。这是他作为特聘研究员引进人才到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工作的第四个年头。四年来,他主要基于手性仲胺、双功能伯胺及三氮唑卡宾类催化剂开展了一系列不对称催化合成的反应方法学研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Acc. Chem. Res.,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Chem.Sci.,Chem. Commun.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有多篇研究论文被SYNFACTS和《有机化学》杂志专题报道并作为亮点介绍;获教育部“博士学术新人奖”、成都市“蓉漂计划”专家、成都大学“青椒计划”入选者等多项荣誉;还荣获2019年度“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国际学术奖。


李俊龙是我校引进人才的一个缩影,也是我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真实写照。人才蔚则事业成,英才聚则成大兴。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不断加大“人才强校”战略实施力度,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具有国际视野、竞争力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高水平建设成都大学提供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保障。


主动出击 拓宽引才渠道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强校之基、发展之要,活力之源。学校把“人才战略”作为学校三大发展战略之一,始终以“党管人才”为统领实施人才强效战略。学校先后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配套文件,《成都大学高端外国专家聘任计划(试行)》、《成都大学特聘研究员管理办法(试行)》,从制度上强调并理顺了学校人才引进的目标任务,规范了引进人才的管理和使用,为人才引进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导和制度保障。


“学校采取‘随时举荐、随时报名、随时考核’的灵活招聘方式,引进特聘研究员、副研究员、海内外优秀青年才俊。”人事处处长黄进介绍说,学校积极把握招聘渠道,拓宽入口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除在报纸、网站发布招聘信息这样的‘常规动作’外,学校还积极组织参加网络海外招聘会、全国博士巡回招聘活动,通过与专家引荐、导师推荐等多样化、“订单”式引才,有效扩大了学校知名度,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步。


严把人才进口关 提高入口人才质量


党政领导班子不断强化人才强校意识,做好顶层设计,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学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长王清远任组长,人事处、科研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等职能部门与学院(所)负责人组成的人才工作小组。学校坚持‘按需引进、以用为本’的引才原则,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策略,秉持‘双方自愿、平等协商、程序规范、手续完备’的原则,公开招聘,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努力形成高层次人才聚集效应,汇集了一批国家级和海内外其他高端人才,引领学校学科专业发展。


被引进的部分人员由学院与意向者直接联系,并上报人事处,凡符合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实际,符合学校发展方向的人才都可以列入被考察范畴。经应聘者申报,学院(所)党政联席会审核、校外专家评定、职能部门审议、学校办公会等层层评定,全方位核准其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任职资格、师德师风、学术业绩、学术道德、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审定通过后,签署聘用合同。黄进特别介绍到,“学校还特别加入校外专家‘背靠背’审议这一环,充分发挥海内外同行专家在人才评价中的重要作用,科学评估引进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规范的工作队伍,严格的考核程序,确保真正设好岗、选好人、做好事”。


激活力展实力  教学科研出成效


“放手让广大知识分子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成为成大积极推进人才工作的生动实践。各类高端人才的引进,使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得到较快提升。“特聘院士、高端外专在聘期内主要承担开展合作科研,指导学校青年教师科学研究、开展学术讲座、基金申报辅导等指导性工作,他们可以选择全职与非全职的聘任方式,灵活安排到校时间,完成合同约定义务。特聘研究员是学校遴选的一支优秀的青年科研队伍,他们承担为本科生授课、担任硕士生导师、举办前沿讲座、科研创新等教学科研任务。”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高层次人才学缘结构好、学术涵养高,带动了一批学科快速发展,显著提升了学校科研水平。近年来,特聘研究员、特聘副研究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50余项;发表SCI、社科基金等高水平论文20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7篇,Nature子刊论文1篇。连续几年,学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逐年上升:2016年立项20项,排名在川高校前十;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10项,排名在川高校第六;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8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发表的论文中有SCI 649篇、CSSCI 411篇、SSCI 18篇;获得专利授权538项。2018年自然指数排名成都大学位列全球排名并列第412位,国内排名并列第114位,在全川高校位列第6位。



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更是不断营造出教研相长的教学氛围,带来了许多教学理念、新方法,切实提高了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教学水平。很多引进人才已成为学校教学骨干,展现出良好教学水平,比如耶鲁大学博士后李建老师承担了《医学生物学》《医学细胞生物学》《Medical Biology》(全英文专业课)等多门本科课程。同时,他还承担了张澜学院副院长工作,指导10余名张澜学院学生。此外,他还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指导的学生在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级奖励5项,校级奖励5项,其中2014级软件工程专业的吴岳鸿同学的项目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获得四川省一等奖,并成为唯一代表成都大学参加国赛的项目。



法学院博士廖峻老师走进央视讲坛“法治大讲堂”,成为成大在“央视论道第一人”;体育学院青年博士陶朔秀老师获得四川省体育专业说课比赛个人一等奖;影视与动画学院特聘副研究员苟强诗博士的研究成果《动画学的概念与体系》荣获第十七届“动画学院奖”(论文类)一等奖。近几年来,学校立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4项,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21 项,获奖率位列当年全省45所本科高校第4位。


优环境重服务  拴心留人见实效



用待遇吸引人,用事业留住人,用感情温暖人,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学校党委始终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的思想,营造人才干事业的良好氛围,不断加强人才软环境建设。成都市专门设立了成都大学高层次人才专项经费,为学校高层次人才提供较为优厚的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生活补贴和校内基本岗位津贴,按引进人才具体承担的工作给定相应薪酬,为他们提供硬件支持、软环境建设、平台建设、团队支撑。学校不断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为其提供周全的服务和优质的工作生活条件。


为管好用好引进人才,学校还从制度上规范了引进人才的考核评价方式,采取分类考核,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每一个引进人才都签订了任务协议书,明确聘期教学、科研等任务,凸显德才兼备的价值导向,将沟通协调、团结合作、师德师风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建立动态监控系统,对人才引进做结构性分析和长远规划,对人才引进工作做阶段性绩效评估,最终形成“学校人才政策引导、学术权威和相关职能部门评价、校院配合互补”的高层次人才绩效评价机制。高端外国专家的管理考核按照成文的办法执行,其具体的教学、科研等工作则由用人单位负责。特聘研究员的考核则采用‘P+M+X’的创新项目管理办法,实行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三年一个聘期,考核合格的,将转为编制内副教授及以上岗位聘用,考核不合格的,将解除聘用关系。目前,学校已有90余位高层次人才完成了协议约定的任务,并顺利通过相应聘期考核。


与此同时,学校注重加强对引进人才的关心关怀,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定期与引进人才进行座谈,悉心解决人才安居落户、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实际问题,全力帮助人才克服困难,搭建舞台,让人才尽情发挥才智,引领全校上下爱才、惜才、敬才。


引育并举  打造人才成长快车道


引进人才给学校输入新鲜的血液,吹进了新的空气。他们热心参与校、院各种活动,积极融入学校的工作与发展进程中,为学校带来活力之外,更多的则是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2015年,学校全年获创记录的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立项,而这其中,特聘研究员的成果占了较大比重。他们的到来,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科研竞争力。”



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教师素质已成为关系整个教育事业成败的大问题。“学校打通了校内人才与引进人才的竞争性通道,按照特聘研究员管理办法规定,校内在编在岗人员符合特聘研究员基本条件的,也可按照聘任程序申请特聘研究员岗位”。黄进介绍,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将35周岁及以下青年教师作为教师博士化的主要增长点。一方面,引进在国内外高校获得学位的优秀博士,引进博士在岗位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费、住房及补贴上都将享受相应待遇;另一方面,鼓励在校教职工申报攻读博士学位,在其取得学位后,按照规定为其发放相应岗位津贴及奖励。“通过这样培养和有计划的师资引进,目前学校专任教师博士学位比例已近40%,其中不乏来自国内外名校的优秀青年博士,比如科罗拉多大学博士后邓禹、德国哥廷根大学马文博、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后梅汝槐、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博士后叶方、北京大学博士付强、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胡一晨等。通过进一步强化专任教师博士化工程建设,学校在短期实现了博士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比例达45%,最终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学术能力强、素质优秀的师资队伍,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硬有力的师资保障。


与此同时,学校不断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2017年,学校开展优秀青年教师评选活动,启动“青椒计划”。首批33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 “青椒计划”的首批受益者。



除了鼓励教职工提升学历,学校还推出“优秀青年教师海外名校或名师访学计划”,为在校在岗教职工,提供半年到两年不等的名校名师访学,短期的教师技能业务培训,以提高青年教师科学研究水平与能力,培养一批拔尖青年教师后备队伍。目前,学校还与清迈大学国际学院、加拿大劳瑞尔大学CTIE互建师资发展基地,与四川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为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提供更有利的外部环境。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一系列政策的落地、一个个项目的开展、一个个计划的实施,都是学校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学校的人才结构和布局的走下的坚实步履。人才是学校发展事业永续的根本力量。黄进说到,“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实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人才引进仅仅是其中一环,今后学校对引进人才的支持、保障和培养依旧是学校发展中的紧要任务,促使其在更好的平台有更好的项目产生。校内人才也能通过主导超强团队的大项目、获得大成果、大奖项,逐渐成长为高水平人才。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规划下,成都作为重要枢纽和支点,将会迎来更优越的政策环境和更多的发展机遇。成都的区位优势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不言而喻,成都大学作为成都市政府唯一举办的本科院校,当前正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背靠成都,筑巢引凤,全校上下一心,下大力做好成大人才引进、聚集和发挥好文化辐射效应,打造更强的成都人才聚集的‘小高地’”。


目前,学校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博士学位450余人,教授130余人,国家杰青、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10余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等50余人。并特聘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人、两院院士3人、高端外国专家30余人。一支数量较足、层次清晰、结构合理、能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已基本形成,人人渴望成才、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正在逐步形成。一批批优秀人才集聚在嘤鸣湖畔,必将为成都大学的高水平建设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2019年07月02日 17:22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