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内容
1741
42期《时事月月谈》畅聊“乐观包容文化中的城市与人”
文:丁小迪   图:杨学   来源: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5月30日,党委常委、副校长杨玉华、文新学院副教授魏红翎作客第四十二期《时事月月谈》,与现场学生一起畅聊天府文化。


当谈及成都“乐观包容”文化的时,杨玉华认为,包容文化更多的体现在一座城市的胸怀上。他举例说到,在张骞通西域以前,南方丝绸之路就已经出现,而其起点就在如今的成都,这就足以体现古蜀先民的广阔胸怀。从古蜀回到近代,成都是一座移民城市,具有天然的包容性。


杨玉华提到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独特性格,是一种城市标识。它需要城市不断地去探索自己,认识自己。关于城市精神,成都也经历了艰难的探索阶段,“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最能代表成都现在的城市精神。他也对蓉漂学子提出了一些建议。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也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城市。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诫蓉漂学子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怕困难,学会包容,容纳不同意见。蓉漂学子应该要开阔眼界,放眼四川、放眼全国、放眼世界。


魏红翎谈到成都“乐观包容”文化应该追溯到东汉时期。据考古研究,成都文化最早的文字记载始于东汉时期。新都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说唱陶俑,充分体现了当时百姓悠闲有趣的生活。在汉代巴蜀文豪王褒的作品中,也体现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乐观包容。


“‘乐观包容’首先体现在人,成都人幽默、风趣、诙谐,从某种意义上这种性格也铸就了成都‘乐观包容’的文化。其次,体现在成都人对生活的追求,他们懂生活、会生活、有情趣。府南河畔,午后的茶馆,一群人在树荫下聊天喝茶,把生活过得优哉游哉。成都人遇到事时也非常豁达。“魏红翎跟同学们交流道。




  2019年06月05日 14:46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