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视角 - 内容
335
【华西都市报】罗徕:古典与静美
  来源:华西都市报

  原文链接:http://www.wccdaily.com.cn/shtml/hxdsb/20160828/341715.shtml


  原文如下:


  自15世纪荷兰画家扬·凡·艾 克(Jan Van Eyck)创立油画体系之后,油画在600多年的进化史中演变成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流派与传奇。这一源自西方的艺术进入中国后,也在这一个世纪之内被“改造”得能令更多国人接受和喜爱。


  四川著名画家、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院长罗徕就是让油画“接地气”的典范之一,他笔下的静物系列,在西方古典写实主义油画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空灵与素雅,因而有了“趣由笔生,法随意转”的独特意境。


  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这位书卷气十足的艺术家说:“我崇尚的艺术语言是简洁而不简单,虽然用很长时间来创作一幅作品,但我希望观众能从画面看到一种不张扬内敛的极简主义表达。”


潜心创作 让好作品说话



  很多人知道罗徕,源自2012年的一场个展。在名为“恋韵·叠舞———妍美流变的音符”的画展中,罗徕的近50幅油画惊艳了所有观众:满墙素色,气氛沉静。画面的主题唯有线条细腻色彩雅致的静物:干枯的花朵、红色或黑色的陶器、古色古香的木椅、淡雅的青花瓷和一盘盘水果……偶尔,画里会“飞”进一只蝴蝶。你会看到,这里的蝴蝶也是淡雅的,丝毫谈不上鲜艳。


  这些作品和常见的静物画不同的地方在于:属于静物背景的“留白”部分,铺满了浅淡的灰色;甚至在作为主角的静物上,也被画家轻轻渲染了一层灰色。整个画面,仿佛是笼罩在一层极轻、极薄的灰纱后面,让人领略一种神秘的梦幻。


  在那场展览之前,罗徕更被人所熟知的身份是成都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他的艺术原作也很少公诸于世。而作为一名常年进行艺术教育工作的高校老师,他本人也少于出席各种画展开幕式、研讨会和圈内的应酬,就如他所言:“我的工作主要是管理学院和美术教学,所以那次展览,算是我人生中办的第一场大型个展。”


  生于1967年的罗徕从小在重庆涪陵青羊镇长大,从10岁开始正式提笔画画,步入艺术之门,那次画展累积了其30多年的艺术经验和人生感悟。


  罗徕说:“我上世纪80年代末参加工作,虽然也参加过一些群展,但主要精力都放在教学上,自评上教授后,才开始大量创作写实油画。积累到了150张之后,我才有了底气举办个展。”


  名师指点 绘画神童考进中国美院


  在采访中,罗徕把自己童年如何与艺术结缘的故事娓娓道来。“我的父母都是搞地质勘探的,虽然他们不会画画,但书法写得很好。我四五岁的时候就显示出了艺术上的天性,当时我就能把眼睛里所看到的景物完整地画出来。”罗徕还记得当时镇中学有个美术老师很优秀,是从美院毕业后分到小镇任教的。“老师经常会画一些宣传海报挂在镇上,题材都是防地震、除四害之类的。后来我把海报收集起来带回家临摹,慢慢地画得竟然越来越像原作,渐渐在当地成了一个有点名气的小画家。”


  有一次,罗徕给人画佛像,画在布上,用的是最传统的线描染色技法。因为画得惟妙惟肖,凭借这张画,他挣了20元“巨款”。看到孙子很有出息,罗徕的奶奶高兴地鼓励他说:好好画,或许以后能够成为张大千或齐白石这种大画家呢。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直到初中毕业后,罗徕才有机会接受到绘画方面的专业教育。


  “在初中毕业前,虽然自己在绘画方面的表现较为突出,但基本上都是靠自学,凭借的是对绘画的兴趣、执着的摸索和勤奋的练习。真正让自己开始往绘画的专业方向靠拢,还是读中专时幸运地认识了教美术的宋老师。”罗徕说,刚开始他读的是建筑专业,但宋老师觉得他学建筑没有学美术专业好,所以在老师的帮助下,他转到了美术专业。在大学期间,他又得到川美刘国枢教授的精心指导,再到后来,来自川东小镇的罗徕考上了中国美术的最高等学府之一——中国美术学院的油画研究生班,在那里,他潜心学习深造古典油画。


  艺路前行 世间万象滋养创作灵魂


  在中国美术学院受到另一位名师、曾留法学艺归来的著名艺术家徐芒耀教授的谆谆教诲之后,罗徕的画艺与修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学校毕业后,他一直在高校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多年在藏羌地区生活,民族地区壮丽的山川地貌和独特的人文风景给了他丰厚的创作素养,在那里,他创作完成了大批藏羌主题风情画。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张志超教授是和罗徕相识多年的挚友,张教授如此评价老友:“罗徕的艺术创作之路得以坚持,除了他自身扎实的造型基本功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外,还得力于他广泛而深入的生活体验。对生活的热爱、对世间万象的关注,使他在艺术的成长道路上获得源源不断的滋养。他早年工作在阿坝州内羌寨集聚的大山深处,在此他承受着从现实到精神的百般磨砺,情感的升华和艺术态度的确立,为日后的艺术成长积淀了坚实基础。”


  1996年,罗徕调回成都后,这位极有才情的艺术家又将目光投向了成都平原附近的丘陵和丘陵背后的湖光山色。他长期扎根彭州丹景山写生创作,完成了大批以牡丹为主题的高质量作品。自古以来,丹景山牡丹之艳美与洛阳牡丹并驾齐驱,在罗徕的笔下,丹景山牡丹又呈现出另一番动人之貌。与此同时,他还用十多年的时间,把中国画与西洋画相结合,另辟蹊径开创了静物油画创作。有业内专家坦言,罗徕创作的静物油画与早期的古典油画系列、藏区风情系列和牡丹系列相比,更增添了主观化和精神性的元素。


中西合璧 古典跨界带来岁月静美


  也有人说,罗徕的静物系列是“古典跨界油画”,对此他说:“古典传统油画很写实和立体,用色很真实,我的跨界就是把油画古典写实和中国画语言相结合,因此作品有工笔画造型平面和色彩素雅的特点,这并不是单纯的照相写实。”罗徕表示,当绘画的立体性完成平面性的转化后,会出现新的视觉形象。“普通人欣赏美术作品,一般都看真不真实、像不像,除此之外,还要看能不能传达出一种意境。”


  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林木称:“对事物物质形态真实再现的兴趣,一直是西方静物画的传统。在西方美术观念的影响下,中国美术学院教学体系中的静物画课程,至今也一直沿用西方式物质再现的观念,强调光影调子、强调质感、强调形体色彩的准确再现。”他认为,以此静物画背景观之,罗徕的静物画显然有观念上的根本性区别,这些作品不以再现物质对象为其旨归。“他的几乎所有的静物画,取材也单纯。与西方静物画或我们美术学院静物画课程那种物品繁复堆积完全不一样……所有的这些物象,其实都如一个个中国文化的符号,指向深邃幽远的中国文化历史的时空。显然,画家在追求文化的古厚、典雅、幽深乃至神秘。”


  罗徕笑着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画家所选取的题材,是有关于他成长的环境、看过的书籍以及自身修养,还有就是他的兴趣爱好。比如我画枯萎的干花,鲜花属于大自然,干花同样也是在自然范畴之内,它不是绢花,干花还是另一种生命,可以让人感受到岁月逝去的另一种美,就像在大西北感受到的那种荒凉之美,因为我内心还是喜欢唯美的东西。”除了在静物油画创作上投入大量精力,罗徕近年来还不断创新,比如他的新水墨创作,将自己对人生以及周遭世界的体悟,以最古老禅意酣畅淋漓地挥洒出来,这对他来说,又是另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 

  罗徕简介
  罗徕 男,1967年生于重庆涪陵,汉族,致公党成员,教授。本科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93年至1995年在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学习。现为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院长、研究生导师、四川省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成都致公党画院院长。先后在《装饰》、《美术》、《美术观察》、《美术与设计》、《文艺争鸣》、《艺术研究》、《艺术探索》、《艺术教育》、《美术界》、《美术大观》、《电影文学》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美术作品多次入选省级以上美展并获奖,多幅作品入编《中国当代绘画》、《美术大观》、《美术》、《文艺研究》、《包装工程》、《中国美术教育》等大型艺术画册及专业刊物上。出版著作、教材10部。学术成果获得教育部、文化部、省政府、四川省教育厅颁发的等级奖10余项。


  记者 杨帆


  2016年09月01日 14:05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