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视角 - 内容
390
【成都晚报】培养“成都通” 袁庭栋建议开巴蜀文化课

原文链接:http://www.cdwb.com.cn/html/2015-04/16/content_2190965.htm

 

成都大学“成都通”名人系列讲座开讲

培养“成都通” 袁庭栋建议开巴蜀文化课

 

   “ 成都大学应致力于培养精通成都历史文化的学生,通过3年~5年的努力,可在有关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图书信息搜集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著名巴蜀文化研究学者袁庭栋

       3月26日,成都晚报报道了成都大学培养“成都通”人才的消息,吸引著名巴蜀文化研究学者袁庭栋的关注。昨日,成都晚报记者从成都大学文新学院获悉,该校“成都通”人才培养系列讲座正式开讲,首场就邀请到袁庭栋先生给全校师生带来一堂“成都的文化特征”精彩讲座。

 

       从文化角度诠释成都的包容开放

 

       袁庭栋认为,成都文化的开放交流是互动的。“敢于走出去”是成都开放的文化心态的重要表现。成都人没有闭塞保守的观念,更没有所谓的盆地意识,成都不仅是一座令外地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也是向全国输送各种人才的劳务基地。

 

       与此同时,“包容性”则是成都城市精神的亮点。如五腔共和的川剧、味道丰富的川菜以及成都的茶饮文化等等,都是吸收外来文化精粹、相互融合包容的结果。成都的客居名人,如李冰、诸葛亮、杜甫、陆游等等,虽然他们都不是成都人,但是他们却被成都人纪念着、崇拜着,甚至祭祀着,“如果说只是纪念某一个人,那或者是一种偶然,但如果是一个系列,那展示出来的就是一种值得发扬的包容、不排外的精神。”

 

        成都大学文新学院院长谭平表示,袁庭栋先生对成都历史文化情有独钟,如数家珍,是当之无愧的“成都通”学者。成都大学日前正式启动“成都通”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讲座+活动”的形式,邀请校内外顶尖的研究成都的专家、学者,系统介绍成都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旨在培养“通”成都历史文化和现代化追求的“成都通”。

 

        十条建议支招“成都通”培养

 

      成都文化的开放与包容,如何得到传承和发扬?袁庭栋十分赞赏和认同成都大学培养“成都通”人才的做法,他认为,成都大学应该成为成都历史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担负起成都文脉薪火相传的使命,“学校应致力于培养精通成都历史文化的学生,通过3年~5年的努力,可在有关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图书信息搜集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如何培养和打造“成都通”却并非易事,袁庭栋提出十点建议:第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要告诉学生,文化建设的天地不比经济建设的天地小;第二,要把培养范围逐步扩大到全校相关专业学生,成为全校性行动;第三,学校要把各类业余的和专业的历史文化人才聚集起来,形成人才聚合;第四,引进成都文化元素进校园,在校园内打造和形成成都氛围;第五,学校要建立专业的资料中心,内容包括与成都有关的旧书旧报、地方志,以及影像资料等;第六,可以开设“巴蜀文化”这堂课;第七,设立成都文化研究发展中心,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第八,条件成熟时,可以创办一份面向全成都的关于成都历史文化的杂志;第九,创办一个关于成都历史文化的网站;第十,从长期来看,还可以出版一些关于成都历史文化研究的书籍。

 

      记者 黄海英

 

  2015年04月16日 18:38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