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视角 - 内容
687
【天府早报】品读国学经典 感悟传统魅力
文:欣闻   来源:新闻中心
      
        近日,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华文化与城市传承科普基地”(下称“基地”)与《天府早报》共建国学专版,专版集中解读弟子规、论语等经典国学著作、增广贤文、家训及国学方面的历史典故。《天府早报》邀请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从事国学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定期供稿。专栏每周一、三出版,每期两个版面,从2015年1月28日起正式发行。
  目前,《天府早报》国学版已发行五期,包括第一期刊登的谭平教授撰文的《注重履行义务<朱熹家训>字字珠玑》和程建忠教授的《章太炎:兼革命家与国学大师于一身》;第三期刊登的谭平教授的《读家训学做人,不少名人得益母亲训导》以及张起副教授的《孟浩然为何断送仕途》等。
 
注重履行义务《朱熹家训》字字珠玑
原文链接:http://morning.scol.com.cn/new/html/tfzb/20150128/tfzb726212.html
 
  亲子阅读国学分享
 
  所谓家训,是指浓缩着一个家庭(或家族)核心价值观、人生观的一段(或一篇)文字表述。一个好的家训,应该符合以下标准:首先,其内容符合社会公认的健康的伦理道德要求,同时能满足自己家庭成员修身养性或走正道的引领要求;第二,其内容是制定者(通常是家长)的由衷表达,并且制定者会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第三,文字表述简洁、流畅、生动,能雅俗共赏,便于家庭成员理解、践行。
 
  如果用这样的标准衡量,在中国历史上林林总总的家训中,宋朝伟大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品行最高洁的士大夫之一的朱熹留下的家训堪称极品,值得今人细细品味。
  《朱熹家训》原文是: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在这篇家训中,朱子首先阐释了被今人多有误解的“三纲”和兄弟相处之道(悌)的内涵,那就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各自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对对方的义务,这就告诉家人、后代,一个人无论在家、在社会、在国家公职岗位处于什么地位,都首先应该注重履行自己的义务,这一点,即使君、父、夫、兄也概莫能外。
 
  我们中华文化重责任、重义务,并且首先是对人际关系中强者的要求,其次才是对弱者的要求。在社会交往中,朱熹要求家人、子孙必须尊敬师长、诚信交友、敬老爱幼;评价人以道德为主要准绳;要亲近贤能,远离小人。
 
  亲近贤能自己也会走向贤能,远离小人实际上是远离祸患。作为一种基于善良的人生智慧,朱熹告诫后人不要谈论别人的软肋,因为自己有所长而沾沾自喜;有仇怨的人用合理、正直的方式去化解,而不要“你不仁我不义”冤冤相报,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学会随遇而安;宽容别人小的过失,用正确的道理说服、制止别人大的错误。
 
  善恶的转换都是从细微小事开始、延续的,所以要勤为小善,杜绝小恶。别人有了难堪、隐私,替别人保守;别人有了善行、成功,则不吝张扬、传播。不因为自己的私欲而结下仇怨,做为家长治理家庭不能违背国家法典。绝不损人利己、妒贤嫉能、冲动行凶、残害动物。
 
  因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以朱家子孙绝不取不义之财,在外办事遇上争议,谁有理就服从谁。读诗书、懂礼义、教子孙、恤童仆(家中弱势群体)、敬斯文、扶患难是不可忽略的六件大事。最后,朱子用衣服和身体、饮食与口腹的密切关系告诫子孙:做一个符合仁义礼智信的正人君子是天意,是一个渐进的努力过程,必须持之以恒。
(作者 谭平)
 
读家训做人 不少名人得益于母亲的训导
原文链接:http://morning.scol.com.cn/new/html/tfzb/20150204/tfzb727232.html
 
  就家训文字的形成而言,通常父亲会起主要作用,但在家训的践行中,母亲则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所以,中国历史上不少名人主要出自母亲的训导,这成为中华文明一个独特优良个性的标志。

  孔子、孟子、欧阳修、苏轼都是例子。

  孔子是鲁国将军叔梁纥的儿子,其母颜征在。他3岁丧父,随母亲生活。直到17岁丧母。孔子成年后说自己“少时贫且贱,故多能鄙事”,鄙事即底层民众从事的职业。不论是乘田还是委吏,他都做得很出色。母亲单独抚养孔子,其艰辛可想而知,但她给了孔子不怕艰难、为人诚信、忠于职守、向往礼乐等基本品质,所以孔子在母亲去世后克服困难实现父母合葬,其孝心感动乡邻。

  至于孟母,培养孟子殚精竭虑,智慧超群,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机喻学、杀豚不欺子等后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使自己的儿子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宣言的“亚圣”。

  欧阳修是北宋伟大文豪,以为官清正廉洁、体恤民众、为人宽厚大度、勇为伯乐著称。他虽然出身官宦家庭,但4岁丧父,全靠母亲郑氏抚养。郑氏出生贫苦,但勤劳而有见识。她喜欢给欧阳修讲故事,希望儿子做人有主见,不随波逐流。郑氏鼓励儿子读书,可是家穷,买不起纸笔。她用池塘边长的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教欧阳修练字,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这就是千古佳话“画荻教子”。

  再说苏轼,他不仅是世界公认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大文豪,而且是品行高洁、爱民如子、嫉恶如仇的士大夫。他的成长,更多凝聚的是母亲程氏的教诲。《宋史·苏轼列传》记载: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大器晚成的苏洵,对儿子少年时期的影响并不太大,倒是出身大家闺秀的夫人程氏,成为了苏轼、苏辙兄弟的人生导师。

  家训推荐阅读书目:
  《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朱子家训》(作者 谭平)

章太炎:兼革命家与国学大师于一身 
 
原文链接:http://morning.scol.com.cn/new/html/tfzb/20150128/tfzb726214.html

 

  章太炎 (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世称“太炎先生”。
章太炎兼革命大家与国学大师于一身。作为清末民初著名民主革命家,章太炎一生特立独行、卓尔不群。他曾指名道姓地骂慈禧为 “妖婆”、骂光绪为“小丑”,后来又骂袁世凯、骂蒋介石,以致招来牢狱之灾。有人称他是“章疯子”,他听后哈哈大笑,并干脆自称“我是一个神经病”。

  上海租界的外国巡捕和清政府的警探捉拿他,有人劝他逃走,他说:“革命就要流血,怕什么!清政府捉拿我,如今已经是第七次了。”当巡捕和警探闯进来时,他迎上前去,指着自己的鼻子说:“别的人都不在,要拿章太炎,就是我!”


  作为一个国学大师,他研究的范围涉及语言、文字、历史、哲学、政治等,著述甚丰,有《章氏丛书》以及《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历史学家侯外庐说:“章太炎对于中国学术文化遗产的论述十分丰富。”在北大讲学,几百人的风雨操场座无虚席。钱玄同、刘半农等五六个学生围绕着老师登上讲台,章太炎开始用浙江余姚话讲,估计大多数人听不懂,刘半农便翻译;章先生引经据典,钱玄同便板书;涉及到一些地名、人名、书名搞不懂,由弟子们共同商议解决,不敢麻烦先生。1936年夏,章太炎正给学生讲课,忽然气喘病发作,饮食都难以下咽,他说:“饭可以不吃,课不能不讲。”十天过后,与世长辞。(作者 程建忠)

 

孟浩然为何断送仕途

原文链接:http://morning.scol.com.cn/new/html/tfzb/20150204/tfzb727233.html

《岁暮归南山》背后的启迪
  唐代开元年间诗人孟浩然,襄阳人氏,他的诗被王维看好,例如他一首诗有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王维经常吟咏,还情不自禁按着节拍赞好。


  王维待诏于皇朝,一天,招孟浩然来商谈风雅吟咏,忽然遇上唐玄宗来王维处所,孟浩然惊愕得藏伏于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有朋友在这儿,便奏闻玄宗,玄宗高兴地说:“我平时已听说过这个人,何惧而匿?”因此,孟浩然便被召见。

  玄宗问他:“你带得诗来吗?”浩然答道:“我偶然来,未能带上。”玄宗说:“那你就吟咏一首。”孟浩然拜谢后,便念起诗作《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就是归隐之作《岁暮归南山》。玄宗听了叹息说:“我未曾弃置人才,只是你个人不来求进,奈何反有这样的诗作!”因此让人放他回南山。一生不得仕进。


 孟浩然是一个颇有才气的诗人,在开放的盛唐时代,无论是仕进的那个部门,都应当有他的一席之地,而且机遇又让他遇上了唐玄宗,他先是吓得钻床脚,胆小如鼠,继后玄宗又欣然叫他吟诗,却一下又怨气上来,胆大包天。胆大与胆小,判若两人。


  我们不去追究史载本身,我们要说的还是孟浩然,究竟是神经作怪,还是要考考唐玄宗的宽容度和开明度,于是就当面“闹情绪”,念起他那首“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诗,结果情绪闹出格了,真的应了那句“不才明主弃”。孟浩然在梦寐以求的仕进途上,永归南山寂寞一生。

  我们不去追究唐玄宗的气量问题,值得世人警惕的倒是:“闹情绪”是随便闹不得的。(作者 张起)
                                                                                                                                  

 

  2015年03月07日 19:28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