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视角 - 内容
586
【成都日报】成都经济发展应把握新常态的区域性差异
成都大学吴建瓴副研究员谈成都经济发展
  来源:成都日报

来源:http://www.cdrb.com.cn/html/2015-01/13/content_2157952.htm


继续保持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应是内陆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选项。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成都大学城乡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吴建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成都市的工业化越充分、产业链条越完整,周边城市群落既有资源(主要是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得到高效利用的机会就越多。


把握全球资源环境格局变化


经济发展新常态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是资源环境的新格局约束下生产要素组织、交易活动的新的均衡。所以资源格局(包括人力资源)的变化是所有新趋势变化的根本,而所有的制度层面的革新都可以归结为人类社会对资源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抓住机遇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依靠制度改革创新获得了既有资源环境的最大效率利用,赢得了全球制造业重新布局中的竞争过程。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后,资源环境面临技术创新和人口增长带来的重大变革,产业更新不可避免。但在此过程中,全球乃至我国国内不同区域间在资源环境变化中的差异巨大,例如在全球区域内以发达地区为主的产业更新过程对其他欠发达地区而言更有可能表现为产业转移承接过程。因此,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引领者的成都市应更为审慎地把握此轮全球资源环境格局变化对本行政区域及周边产生的这种变化的细节。


继续保持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作为深受工业化物流成本制约的内陆区域,成都市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人力资源成本和土地资源成本依然是经济发展竞争中主要优势,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原有产品和服务供给成本的上升,成都市的经济格局中已有部分进入了这一阶段,而更多的产业领域仍然具备巨大的现有成本优势显化的空间。而显化的进程是由基础设施投资推动的。不同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的危机应对措施,发展中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不是严格意义的“反危机”操作,而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没有进一步的交通设施建设就不会发生成都市的充分工业化;而没有充分的工业化,就没有成本逼迫的广泛技术创新行为,能够发生的只可能是随机创新现象。所以,继续保持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应是内陆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选项。


开创新常态下的区域性新局面


基于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条件,跨行政区域的合作能够在促进城市群落发展、实施多极多点战略的同时,解决工业化的土地资源供给瓶颈。成都市不可避免地将成为周边区域依托城市群和经济圈抱团发展的中心和动力源泉。成都市的工业化越充分、产业链条越完整,周边城市群落既有资源(主要是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得到高效利用的机会就越多。形成共同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才易于最终实现。


中国已经是全球生产链条的一部分,成都也逐步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生产链条的重要一环。全球的资源环境新变化将导致全球和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准确把握我们所处的具体环节,有助于开创新常态下的区域性新局面。


记者 周波






  2015年01月19日 16:06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