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成都大学报》303期
在欧同学的带领下,笔者走进了王卫教授的实验室,干净整洁的实验室、摆放有序的实验物品,给我们留下良好印象。
欧同学是王卫教授带的研究生,今年即将毕业。在他眼中,王卫教授是一个亲切和蔼又不失幽默的老师,讲课方式灵活,贴合实际,还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作为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和生物产业学院的院长,王卫教授平常非常繁忙。周末、节假日,都可以在办公室、实验室看到他忙碌的身影,笔者就是在某个周末采访到他的。
辛勤工作 硕果累累
王卫教授教学科研的主攻方向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尤其专注于对农产品深加工与产品安全控制的研究。说起自己的专业领域,王卫教授娓娓道来:“食品科学与工程是进行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的东西的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体系建设,比如如何加工营养、可口、美味的、多样化的食品,如何保证各类食品的质量和安全等。”
王卫教授1982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1984年赴德留学,此后多次到德、美、日等国研修或参与合作项目。作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教学名师,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与产品安全控制上取得了在省内有重大影响的系列成果,成为四川省农产品加工岗位科学家。他受聘为国家、四川省和成都市科技进步奖励评委,国家肉禽蛋品质量评审专家,中国畜产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畜牧学会畜产加工分会理事长,四川省食品安全专家。近5年来,他获得多项荣誉,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余篇,SCI收录论文4篇,出版著作4本(部),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奖项7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7项(已获授权9项),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化技术成果30余项,开发优质安全农产30余种,带动行业增收企业增效50亿元以上。
坚持不懈 突破难关
人才的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正视问题,战胜困难,才能收获事业的成功。在2000年前后,王卫教授遇到了令他刻骨铭心的困难。
那时,他的教学任务重,自身又处于“单纯的科研方向”向“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转型期,教学效果差,不得不在紧张工作之余去四川大学化学系学习提高。
教学要从头钻研,而同时,当时的科研条件也不尽如人意,科研经费不足,教学实验设备不齐全,没有实验室,缺乏项目研究开发所需的设备仪器,每个周末王卫都不得不到企业或其他高校做实验,其条件就是无偿为其提供技术服务。
在那个关键的学术提高阶段,也就是“过学术关”时期,王卫教授还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对外交流、行业对接、技术探讨、企业调研、论文撰写、出国学习等等。
生活的重担在那个阶段也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那时王卫教授家庭经济条件差,自身收入低,学校还没有为引进人才提供住房等政策,自租房费都难以支撑,一家人住在一间简陋的实验室,一边是厨房加卧室,一边是实验试剂。
面临工作生活和种种困难,王卫教授用“内外交困、身心疲惫、心力交瘁”来形容。他以对事业的执着坚持和辛苦努力工作,最终都挺过去了。对于现在学校支持的各种优厚科研、教学条件,提供的学术和生活待遇,给予的各种荣誉,王卫教授备加珍惜。
新的机遇 新的挑战
在1315工程实施的第一个阶段,王卫教授成为唯一入选的学科带头人,生物产业学院另外还有两人入选学术带头人,4人入选中青年骨干教师,是学校所有学院中进入1315工程人数最多的学院。王卫教授高兴地说,“对生物产业学院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来说,这可谓是如虎添翼,锦上添花。”
学校通过实施1315工程给予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提供资金、政策等扶持条件,这对青年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对此王卫教授说,“我认为1315工程的资金不是为个人提供的。作为食品与科学学科带头人,1315工程提供的条件主要是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和监控下,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带团队,建平台,培养人才’所用。具体地讲,一是用于构建更加合理、更强大的学科团队;二是依托于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食品加工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农产品工程中心、成都市产业工程中心等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基地;三是用于省重点学科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等高素质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硕士研究生培养。”
人力资源是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1315工程需要人才在学校发挥怎样的引领带动作用呢?王卫教授说,“成为学科带头人,就能借1315工程的东风,更好地实现带头作用,为提高学校学科发展水平做出更大贡献,更好地发挥‘找方向,举旗子,带队伍’的作用。就能更好地‘带好团队,建好平台,培养好人才’。我不仅是学科带头人,同时也兼任了学院院长、四川省和成都市相关专业领域科学家等,如果处理好了行政与专业的关系,不仅仅是鱼和熊掌兼得,而且还将大力推进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对青年教师 他这么说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学校未来的顶梁柱。1315工程中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是对青年教师的支持和引导,通过搭建个人良好的成长道路,使青年教师真正成长为学校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而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作为学术带头人的王卫教授也非常地关心,对青年教师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是过好教学关,王卫教授认为这是作为高校教师职业必须的素养和基本要求,为此要虚心请教,精心备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对于敬岗爱业的青年人应该是不难做到的。
二是要过学术关,持之以恒地进行与提高学术水平相关的工作,包括科研项目、地方服务咨询服务、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等等,这是成长为优秀的大学教师的关键,为此要付出漫长的艰辛努力,也可能失去许多享受生活的机会,但从长远来看是先苦后甜,利己利公,完全值得的。
三是寻找切入科研的方式,如进入合适的团队,甘当助手,甘当人梯。或者逐步自建团队,并尽快独当一面。
四是在提升学术软实力的同时,要瞄准硬通货,即体现学术水准的硬指标,如权威核心期刊及其收录、项目与经费、鉴定成果与获奖、专利与著作等等,发挥自身特长进行阶段性突破,但也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勤勤奋奋工作,开开心心生活,老老实实做人”是王卫教授一贯以来奉行的人生准则。“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累积,他对从事的专业更加热爱,对从事的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他说。“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和科研工作者,要获得成功并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和排头兵,在工作历程中将遇到难以数计的困难,但只要爱岗敬业、刻苦勤奋、心地坦荡,就没有过不来的坎上不去的坡”。(文/王夕彦 须双双)
(编辑 杨春霞 责编 练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