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人物
新闻网首页 >> 成大人物 >> 正文

【2015届优秀毕业生】吴迪欢:一颗坚硬的“无敌欢乐豆”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23日
来稿单位审核 编辑
责编

                                                   

 

  吴迪欢,幼儿师范学院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曾任学生会主席、新生班主任助理、班长,获国家奖学金一次、校级一等奖学金两次,校“十佳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共青团员”,获“优秀实习个人”三次、青年志愿者先进个人一次,获“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在成都学院第十六届“雄辩杯”辩论赛中获冠军、“优秀辩手”称号,荣获校优秀毕业生、四川省优秀毕业生,成都大学2014年度十佳大学生第一名,成都大学2013-2015年度优秀共产党员,被成都大学推选参加“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在成都大学2015届毕业典礼上,她作为毕业生代表上台发言。

 

拼尽全力的“魔人座”女生

 

  她是标准的摩羯女,但在朋友眼中,她是疯狂的“魔人座”,她对工作的专注程度早超越了很多人。

 

  在大学里,她加了不少的社团组织,并力求每件事都做得尽善尽美。活动前,为了整理材料,忙到夜里两三点;总是在接到一个紧急电话后切换到战斗模式;总是因为各种大大小小的会议,来不及安静地吃上一顿饭,就要奔赴会场。在竞选学生会主席的前一刻,她都还打电话给自己的好朋友,问“要不要上”?想要退出时,是学院的老师和她聊了一个假期的微信,让她没有就此放弃 。

 

  她与学院辩论队成员一起努力备战学校“雄辩杯”辩论比赛,每天都赶着阿姨关门的最后一秒,踏入寝室,简单洗漱后,又开始看材料,推逻辑。“我们心态很好,并不那么看重输赢,所以辩论赛时很放松。”一点点的积淀,最终,他们突出重围,一举夺冠。

 

  “我一直坚信,用心去做,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各项荣誉的纷至沓来,光环的笼罩,让她有些许的迷茫,但是榜样告诉她:“欢子,踏实让未来更精彩。”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她开始思索“育人从生命之初,关爱从孩子开始”的真正意义。

 

 

                                                                      勇敢上路的“吴老师”

 

  作为学前人,她每学期有一个月的时间去幼儿园实习。每天早上六点起床,然后跑着去乘公交车,赶着去幼儿园,而作为保育实习,一开始,她们做的都是擦桌椅,消毒,打饭这类活,后面才会慢慢让她们组织上课。在幼儿园,通常是一天站到晚,还要和小朋友沟通交流,安抚小朋友的情绪,每天早出晚归的日子,真的不是一般的累。但她却十分感谢这些辛苦的日子,“老师其实是讲究经验性和技术性的,实习的日子与小朋友多了很多接触,自己也获得了很多提升。”

 

  “不断奋斗与追求应该是生命的一种常态。”2013年,她以志愿者的身份去往清迈。泰国学生一声声稚嫩的TEACHER WU,让她的教师职业荣誉感油然而生。但语言不通,还是为教学带来了很大阻碍。于是,她努力学习泰语。讲课时,中、英、泰三语对照,图片的展示,动作的辅助,使她顺利完成教学。在泰国的四个月,让她不仅作为使者传播了中华文化,更体验了教育和爱的无国界。

 

  “他们的需要,便是我们的存在。”随着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幼儿园的教学实践、对幼儿的深刻认识,她充分理解到她们学前人担着承载祖国未来的担子,对自己的目标更加明确起来。

 

  “我觉得学习是一个很幸福、很享受的过程。”今年毕业的她,申请了去美国做家庭教师的项目,她说:“这只是梦想起飞的一个跳板,我会在美国把自己的英语练好,然后申请国外的研究生继续深造”。

 

  努力前行的“幸运星”

 

  在外人眼中,她是精明干练的“女汉子”,霸气而威武,而在朋友面前,她是会撒娇、会卖萌、会耍宝的小女生。他说,朋友,在她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她是河北妹子,刚来成都时,听不懂四川话、不太能吃辣、第一次住校,在四川没有一个亲朋好友,但她以自己的乐观豁达,很快交到一群好朋友,最让她感动的是她们的“四人组”。当初,由于机缘巧合,她们共同在校学生会办公室工作,其实四个人性格千差万别,但却丝毫不妨碍他们成为挚友,“成熟稳重的左老师,安静内敛的戚焰明,保护欲强的尹恒,很感谢自己偶尔的头脑简单,让我能享受到她们的保护,成长路上,我不孤单。”心境澄明,欢乐无限的她还给自己起了一个俏皮可爱的微博昵称“无敌欢乐豆”。

 

  “越努力的人,越幸运。”就像她曾说的:拿出抱怨的时间,去想想自己喜欢做什么,能做什么,然后踏踏实实地过好每一个现在,当你有认真的态度,并有那份恒心和行动时,不久的将来,你定会感谢那个努力的自己。

 

  (文/但敏 编辑 闵秀玲 文章载于《成都大学报》3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