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人物
新闻网首页 >> 成大人物 >> 正文

邵昌玉:倾听学生心声 促进心理成长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03日
来稿单位审核 编辑
责编

      邵昌玉,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成都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专家,四川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心理学会应用心理专委会,四川高教学会心理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心理学教学和心理咨询工作,擅长情绪情感、恋爱与性、人际交往和创伤处理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荣获“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工作者”、“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心理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优秀工作者”等荣誉。论文《小学性安全教育现状调查及思考》获成都市社会科学界优秀成果奖;参与撰写的专著《新世纪大学生性文明发展趋势研究》获成都市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成长:在团队中借力

 

       邵昌玉1996年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专业毕业后的几年,主要从事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教学工作。课余时间做个案心理咨询,帮助学生疏通心理困扰。虽然最初的条件比较简陋,但在邵昌玉看来,无论在教室里,还是走廊上,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老师,都是倾听学生心声的场所,可以帮助学生们疏导烦恼。

 

      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渐重视,邵昌玉意识到,个性化心理咨询的需求会越来越多,要针对性、差异化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她一边上课,一边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并积极接受专业心理咨询培训,她知道,心理咨询是一门专业,需要专业的能力和素养,完全不同于普通的聊天。

 

      她刚开始做咨询工作,由于个案咨询经验不够,常常为怎么与学生谈话而焦虑,严重焦虑时夜不能眠,甚至梦中都梦到几次与学生咨询的场景。最近几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已经形成一个专业团队,大家相互支持,遇到“高难度”的个案,可以相互探讨和帮助。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业队伍越来越强大,可以对大学生各类心理危机进行专业干预,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处理进行专业指导。在这个团队中,邵昌玉的心理咨询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邵昌玉不仅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校内开展心理健康工作,还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为多所学校、企业、机构开展心理服务工作。邵昌玉仍然记得在对成都七中学生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时,对那些过于追求完美易焦虑学生的指导。邵昌玉说,“助人的工作虽然耗费心力,但同时能带给人成就感和意义感”。

 

      邵昌玉每年都会参与心理健康普测工作,这项工作既可以把握新生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为针对性开展教学和咨询工作做准备,又可以有效地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学校采用SCL-90测评量表对大一新生进行全覆盖测试,以前是填机读卡,扫描数据,从去年起改为网上测评,提高了测评和分析效率,为后续开展有针对性咨询等工作打下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邵昌玉加入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研团队,参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制,课件制作等一系列教学研究工作。并作为“大学生心理学”精品课建设及教改项目——“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主研人员,参与了相关工作。

 

      邵昌玉还是以胡珍教授为负责人的性教育科研团队的成员,从事性教育相关研究,撰写了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相关论文,申请了性教育方面的课题,并参与了性教育专著的撰稿,这些研究成果帮助她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恋爱及性心理状态。邵昌玉说,“没有团队的帮助和支持,我不可能走到今天。”


教学:全覆盖普适性教育

 

       学校在90年代就开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2008年起开设必修课,最早开设的是《大学生心理学》,后又开设了《积极心理学》,邵昌玉是其中的主讲教师之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覆盖面广,确保学校每个在校大学生都能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邵昌玉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非常实用,大多数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从未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大学接受普适性心理健康教育之后,学生才能够更好地识别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会一些心理调节方法,有心理困扰时也会主动寻求帮助。”

 

 

 

      因为上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主动预约咨询的学生每年都有许多。张同学是大一学生,他长期闷闷不乐,但对自己不开心的原因并不明确,在听到讲原生家庭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这个内容,他意识到原生家庭可能是导致他不开心的直接原因,他爸爸很粗暴,经常用否定的话说他,“学习态度不好,远不如某某……”、“你太笨了”、“学不好,以后就不会管你了”,妈妈比较懦弱,从来都是忽视他,也保护不了他,这些家庭因素导致他逐渐自卑,经常否定自己。他意识到这是不快乐的根源,课后主动预约邵老师,邵老师帮助他点点滴滴地梳理优点,引导他重新认识自我,后来,张同学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性格比较温和,寝室同学喜欢他,乐于助人等。当他认识到自己不是想象的那么差,负面情绪也慢慢地得到缓解,逐渐开朗起来,他还学会了将自己的感受与父母分享,家庭关系也逐渐变得融洽。

 

      教学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团队集体完成。教研团队编写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实践》曾获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制作的《大学生心理学》课件曾获校课件比赛一等奖,在这些工作中,邵昌玉都是主研人员。邵昌玉说,从去年开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着力改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教材,新编《积极心理学》教材,团队里的老师们抱团启动书稿撰写工作,大家有什么想法马上进行集体讨论,有什么素材马上交给相关的老师。在撰写“积极关系”一章时,她就得到了安晓鹏老师的支持,使用了他提供的一些实用的活动方案和参考资料,让书稿得到了进一步充实。

 

       教学改革是与时俱进的过程,随着时代进步,需要不断充实新的内容,改进教学方式。邵昌玉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增强课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调动其积极性,互动性和参与性。这是心理健康教育下一步努力的目标。”


咨询:助力求助者成长

 

       邵昌玉从事个体心理咨询工作已有10余年。她说,“心理咨询让被咨询者成长,也是一个让自己成长的过程。当面对那些有各种心理困扰和痛苦的学生时,她尽量去理解对方的内心感受,或自卑的,或抑郁的,或愤怒的,等等,尽量去理解对方形成这些负面心理状态的原因,当对他们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就能够更好的理解各种各样的人。”她还说,“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无论他今天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背后都有其复杂的原因。认识一个人,需要很好地去认识他背后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的力量,咨询师需要帮助他找到成长的力量,促进他心理成长。”邵昌玉打了一个比方: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人就像掉进泥潭里,心理咨询师从下面托着他,让他一点一点挣脱出困境。真正拯救自己的还是自身,而不是心理咨询师,所以那些积极主动寻求咨询的人往往成长很快,而抗拒咨询的人却成长很慢。

 

 

      很多年过去了,邵昌玉还仍然记得曾咨询过的一个女大学生王同学。她来咨询时已经是大二下学期了,在咨询中,发现王同学缺乏生活信心,常常有自杀的想法。王同学从初中开始情绪抑郁、悲观,时常离校、离家出走,并有自杀倾向,曾吃老鼠药被抢救过来。咨询初期,王同学反复强调抑郁症状和自杀的想法,缺乏活着的愿望。后来,邵昌玉让她按自己的意愿摆放沙盘。王同学的沙盘摆放非常简单,她将沙盘里的沙从中间向两边刨开,她说这是一条大河,堆在河两边的沙是高山,她将一个带着骷髅的棺材放在高山一边,她说这代表她自己,她已经痛苦很多年了。她在河另一边的高山外侧放了几个鲜红的果实,她说这代表幸福。她在河中心放了一条蛇,放好后她又想了想,把蛇拿到一旁。她说,她最怕蛇,如果河里有蛇,她就永远不可能跨过高山,跨过大河找到对岸的幸福,当把蛇拿开的一刹那,她意识到自己还是有活着并想得到幸福的愿望。从此,她非常积极的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当她毕业时,她的自杀念头打消,抑郁得到缓解。邵昌玉说,这么多年来,她咨询的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没有一个是真正想死的,他们之所以想自杀,是因为活着很痛苦,他们想逃避和解脱。

 

      邵昌玉告诉记者,她在咨询中发现,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来自家庭。她认为在孩子成长中,健康快乐地活着是最重要的。家长需要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表扬、肯定,不要把太多自己的观念和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要让孩子做他自己。但是现在有些家长却忽视了这一点,他们重视孩子的成绩,对孩子成绩有不合理期望,当对孩子不满意时就贬低、斥责孩子,对孩子表现出明显的失望,这往往就是导致孩子焦虑、抑郁的原因。邵昌玉建议家长要管理好自己的期望。

 

      10余年来,邵昌玉咨询的大学生达到近千人次。每到过年或节日,都会收到过往咨询的学生的祝贺。她说,“收到祝贺那一刻,除了欣慰,还有暖暖的感动。或许,这就是心理健康老师最幸福的时刻。”


      后记:教学、科研和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旋转的三个“陀螺”,邵昌玉也围绕着这三个“陀螺”旋转。个案是教学鲜活的素材,科研为心理咨询提供理论支撑。在心理健康教育道路一路前行,拨云见日,抬头是一片蓝天。

 

      (文/李科    编辑  李科    文章原载于《成都大学报》第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