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男,藏族,共青团员,外国语学院2017级英语1班学生,2016年9月参军入伍,2016年获得“优秀新兵”、2018年获“优秀义务兵”;在部队期间多次代表单位参加营、团级演习和军事技能比武,并取得优异的成绩。组织开展“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先后担任学校2018、2019年度军训教官,获评“优秀教官”,2019年9月获得成都大学“优秀退伍大学生”等荣誉称号。个人事迹《放飞青春、筑牢军魂》、《“我的青春有穿军装的模样!”退役大学生讲述青春与国家》等文章,被搜狐网等媒体报道。
黝黑的皮肤,笔挺的腰背,浑厚的嗓音,咧着嘴笑起来打招呼,一排洁白的牙齿在脸上显得格外清晰。陈涛受邀参加学校预备役退伍兵分享会,他在分享会上侃侃而谈。台下的同学们在听他分享军旅生活时,既兴奋又刺激,尖叫和掌声连连。而他,仿佛在说别人的事情一般,把军旅生活中的那些艰难都描述得云淡风轻。
逐梦伊始 克服恐惧
爷爷是退伍老兵,红军故事、革命情谊、军队纪律……他从小耳濡目染。陈涛也希望有一天能参军入伍,身着军装,报效祖国。大一快结束时,他偶然看到了征兵的信息,毅然提交申请。之后,陷入焦急的等待中……当学校武装部电话打来,他跌落谷底的心又重回云端,慌慌张张收拾行囊,匆忙地赶到部队。
陈涛所在的某连队叫钢刀连,重视荣誉,鄙视怯懦。过去的荣誉,早已转化成如今的信念。他极度恐高,连有护栏的楼顶,都不敢往边上靠。最初训练时,新兵只在二十米的高台上,用保险绳进行绳降,就像攀岩时背后安装的绳子,不用担心滑落摔跤。可是,这样子的训练对于陈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心理挑战,双腿发抖、慌张不安的状况在经历了几十次训练才得以改变。
但,他回忆,真正的恐惧出现在第一次上直升机时。他站在直升机的门口,心弦紧绷,恐惧缠绕。就像进入阴森的巷子,心惊肉跳,冷汗直冒。直升机的螺旋桨连着机身内的发动机,迷彩色的机身两侧镶嵌了几个椭圆小窗,马达声响起,轰鸣阵阵,地上浓密绿草一片匍匐。第一个上去的他,在第五个人绳降之后,他还在犹豫,双腿打颤。往下一瞧,下意识往回缩,目测近三十米,还没有保险绳的保护。
直到全连新兵都跳了出去,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战友在下方挥手,班长鼓励的声音被直升机的噪声、风的呼啸声阻断,只能打手势,再贴近他的耳边大声喊“跳”。再也不敢过多犹豫,终于,他检查好武器装备,向班长示意——拍打胸口两次,闭眼伸腿迈了出去。他拉紧绳锁扣,手套和绳子相互摩擦,迎着螺旋桨制造的大风,向地面进军。最终安全落地,一颗悬着的心才回到平稳的地面。
他十分庆幸,多亏了平时扎实的训练,才在第一次直升机训练中没出丝毫差错。自从这一次训练后,陈涛再也不畏惧高度带给他的压迫和不安。
不甘落后 追求极致
每把钢刀,都要在熔炉中反复淬炼、锻打。各连队之间比武,其中一项是引体向上,陈涛的战友为夺得第一名的荣誉,不肯认输。一百九十八个引体向上,手因摩擦而出血,精疲力竭而倒地。打动在场所有人的,不是第一名的荣誉,而是不服输的精神、骨子里敢拼敢闯的劲儿。这也深深地感动了陈涛,在之后的训练中,他都以严格、优秀来要求自己,不喊苦不叫累。
陈涛每天早上五点就要提前起床,他的跑步成绩是全连垫底。达不到标准的他,只得自己找时间加练。每天早上他穿着迷彩,肩抗钢枪,负重多跑五公里;每天晚上俯卧撑、下蹲、仰卧起坐,完成三个“一百”,一张报纸,汗水将它浸透才睡觉。终于,努力是见得到回报的,一个月后他的成绩在全连前十,体重也从140斤减到了110斤左右。
时常羡慕军人外表的光鲜,却少有看到光鲜背后堆积的汗水。日常佩戴二十七斤的重机枪是家常便饭,身上还得负重其他装备,在训练场、乡间小道上拉练。幺零狙的后坐力极大,一枪出去,地面烟雾缭绕,草和石头都被震飞,肩膀就像有人拿铁锤锤了一棒,先麻木而后剧烈疼痛。
训练强度有时大到一个星期都没洗过脸,洗面奶、防晒霜这些从未用过。每天想的不是太阳晒黑了皮肤、汗水弄乱了发型,满脑子想的都是速度怎么提高,枪法怎么精准,技能怎么熟练。“我是来学东西的,没学到、没学够,再辛苦都不会离开的。”
只要钢材足够坚韧,千锤百炼之后,必能打造出一把利刃。“经常梦到自己还在部队,怀念那段压力特别大、特别艰难的日子,成长迅速,目标清晰。”他表示还想二次入伍。
有召必应 勇担责任
2018年9月,陈涛退役,重返校园,继续完成学业。两年的部队沉淀让他有了更清醒的头脑、更坚定的意志、更沉稳的心态来规划未来的生活。他充分展示退伍大学生“退伍不褪色”的精神面貌,积极参加学校国防教育工作,为学校征兵政策做宣传。先后参加了2018和2019年度新生军训工作,并担任军训教官。
“两脚跟并拢,脚尖分开约60度,两臂自然下垂……”陈涛站在队伍前方在为新生做示范,动作流畅连贯,一气呵成。训练时,他严格要求新生,做到军容严整,态度端正,自律自强。“动作不标准我们可以一遍一遍学、练,但绝不能把它当玩笑,也绝不做太阳一晒就蔫了的花骨朵。”他在队伍里来回穿插,一边喊口令,一边纠正动作。
训练过程中,一个人犯错,全方队受罚。“集体感很重要,有了集体感才会有责任心,不会以自我为中心,更多的是为他人着想。”陈涛这样说道。“他训练我们到第三天时,嗓子就喊哑了。下午我们女生方队实在受不了那炎热温度和强光,他就会让我们背对太阳,自己面对刺眼的光线。”他的军训学生谢佳玲回忆。新生们都亲切地叫他“小老虎”,训练时,对自己凶狠,对别人严格。结束时,和他们打成一片,不分彼此。
疫情期间,正是紧急关头,陈涛响应安全村村委会的号召,积极投入到全村的疫情防控中去。他毅然加入志愿者队伍,戴上口罩,穿上志愿服,在村上维持治安,巡查,严控过往车辆和人群。从春节期间开始,陈涛就拿着测体温的仪器,站在村口,为往来进出的人登记、测体温。
冬季的早晨,雾气朦胧,冰霜凝结在草里、田野中、街道上。瑟瑟的寒风呼呼刮过,吹起了地上的枯枝败叶。八点过,天还没透出光亮,陈涛就站在村口值守。冬季的寒冷往往会阻碍人的工作进程,他发现戴着手套写字速度很慢,就脱下手套,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手冻僵了,脚冻木了,也懒得去在意。
当时口罩在全国都是稀缺品,村上药店的口罩年前就卖光了,网上也难以订购。很多人没戴口罩,在街道上闲逛。陈涛所在的志愿队立即出动,只靠一张嘴,就在大街小巷呼吁,让大家赶快回家……偶尔还有调皮的小孩,不戴口罩,穿的又少,在篮球场晃悠。陈涛就上前劝阻,从上衣口袋掏出一个新的口罩递给他,让他赶快回家,注意保暖,尽量不出门。“疫情工作是半点不能含糊的,这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儿。”
陈涛用实际行动贡献自己的力量,一天天重复,一次次坚守,彰显着他的青年担当。“穿上这身军装,就代表一份责任。如今脱下军装,责任依旧在。”
重返校园 心志益坚
两年的部队生活教会了陈涛专注、自律和坚持,做事不拖沓,行为要果断。对于学习,退伍后的陈涛更加积极刻苦,两年没有系统、专业地学习,使他变得焦虑,每天都早起背单词、练习听力、寻找语感,希望能尽快弥补和同学们之间的差距。
陈涛一有课余时间,就待在图书馆。手腕上还戴着一块黑色电子表,戴表的习惯是从部队开始的,表让他有十足的安全感,总觉得时间被自己掌控,做事情精确到分秒,效率也就更高。除了汲取专业知识外,还喜欢看其他书籍,比如法学类、经济类的。“只有在学习的时候,才会减少迷茫感,才会填补空虚感。”他用朱熹的名言来勉励自己——为学,正如水上撑船,一篙不可放缓。除了自己努力学习外,他还带着室友一起学习。“我之前叫他和我一起出去玩,他不去,反而把我带到图书馆一起学习。”他的室友许铭佑说道。同学都这样评价他,“在学习的峰峦上,有汗水的溪流飞淌;在思想的维度里,有勤勉的心血闪光。”
从回归校园开始,陈涛一直备战考研。长达8个月的复习时间,早上在七教门口等阿姨开门,晚上学习到阿姨关门。如此往复,不但没有使他心生疲惫,反而越战越勇。还在朋友圈发文,表示自己还可以学。他形容自己像瀑布,即使面临百丈深渊,也会呼啸前进,绝不畏缩。“人生不一定要有崇高的理想,但一定要有清楚的目标,并且付诸行动,一往无前。
不甘于平庸,不安于现状,陈涛早已在勇于进取的奋斗中磨好利刃,随时出击。他抓住命运的绳索,迎着风,朝着未来的地平线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