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人物
新闻网首页 >> 成大人物 >> 正文

赵克雷:脚踏实地 执着科研

文:徐展翼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1日
徐展翼
来稿单位审核审核 编辑 李科
责编 李洁

赵克雷,博士,成都大学特聘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2021年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项目获得者,2019年“青椒计划”获得者。从事慢性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致病机制相关研究。2012年10月获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格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下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进行深造,后改派美国北达科他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学习;2014年6月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理学博士学位;2014年7月在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7月就职于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从事新型抗菌药物开发研究。在Nature Microbiology等SCI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8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21篇,论文总影响因子>120。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四川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一项,校高层次人才培育项目一项。主研国家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课题和四川省国合重点项目各1项,构建完成细菌群体效应抑制剂体外筛选平台、秀丽隐杆线虫-耐药菌感染高通量体内筛选平台,发现具有新作用机制的先导化合物十余个,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项。



“川抗所带给我家一般的温暖”


2009年,尚显青涩的赵克雷来到成都,在四川大学攻读动物学专业硕士。“既然搞研究嘛,那就得做一些对实际有帮助的事情。”在导师岳碧松教授的引领下,赵克雷开始从事濒危动物的疾病以及保护研究。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克雷在太阳光下将培养基倾斜过来观察了一下,发现在培养基上有一层薄薄的细菌,这种细菌就是化脓隐秘杆菌。后来经过对其他脓包和伤口微生物的细菌培养,他发现了在林麝几乎所有的脓包上和伤口上都有化脓隐秘杆菌的存在,而这种菌是第一次在林麝身上发现,由此他认识到在实验过程中,所有细节以及偶然的机会都是不能错过的,而化脓隐秘杆菌的发现,将他正式带入了科研的行列。经过两年的刻苦钻研,2011年,赵克雷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SCI论文。


“搞研究,要搞出点实际的东西。当时老师给我说一句话:搞研究一辈子,如果能搞出一件,比如找一个新药出来,搞出一件对社会显著有益的东西,就没有白搞。”也是那句话,在赵克雷心中埋下了一颗为人类战胜疾病做出贡献的种子。


在后来的研究里,赵克雷不断寻找新的思路,对化脓隐秘杆菌进行多次研究之后,发现化脓隐秘杆菌并不直接致死,但是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于是联想到其他细菌感染可能导致的结果,继而大胆猜测是其他细菌致病导致机体死亡,于是赵克雷对其他细菌又展开了研究,最后赵克雷将目光聚焦在铜绿假单胞菌上。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都相当复杂的一种细菌,也会在人体内繁殖生存,并且容易导致院内感染,主要在慢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发现,由此赵克雷成功地从动物学转到了人类疾病这一研究领域。


在2016年,赵克雷博士后出站后,接受了导师的建议,受聘成为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从此赵克雷与成都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来到川抗所之后,赵克雷基于自己所学专业与所里微生物药物研发的老师正好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团队,从基础研究出发到药物发酵到分析,再进行下一步的活性验证,然后到最后的专利情况专利形成,通过与公司合作,从基础研究走向实践研究,也是赵克雷一直想要做的事。“这一路走来,还是要靠团队的力量。”团队合作的完美配合,使得赵克雷的研究顺利进行,并取得了许多喜人的成就。


在川抗所,赵克雷多次开展学术讲座,为全所科研人员和在读研究生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川抗所是赵克雷工作的地方,也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每一位共同研究的同事,每一位学生,都给他带来了家一般的温暖。


“所有的事必须给实验让路”


凌晨两三点睡觉,早晨七点起床,收拾好来上班,这是赵克雷的作息时间,数年如一日。 “科研之路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做好。”赵克雷不仅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自己的学生,“没有给学生硬性规定,但是就是要知道学生在做这个事,有在努力去完成,只要做了思考,针对这个实验,自己能说出来什么意思,就好了。”


“学生随时都能够找到我。”赵克雷也会给自己的学生回答学习甚至生活上的问题。他还经常引导学生自己去拓展新的实验思路,有时候还会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家一起做实验探讨。有时候躺在床上回顾一天的实验思路以及步骤的时候,忽然收到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关于实验的新的想法,他就会马上起来去记录下来。“看到学生一步步提升,就是他们一步步从最基础积累上进。有时候晚上一两点他们看论文过程中还有什么疑问了,然后找出来马上给他们去看。”看着学生逐步成长,逐渐认识到做研究的真谛,是最让赵克雷感到欣慰的。


“不要一直去做简单的重复。要找到那个关键点,你做实验不成功,肯定是有原因的。有时候是因为实验条件不符合,你明明知道做不出来,就要换个思路、方法和方向去做。还是多做东西有积累,就是这种东西不成功,你马上会有替代的方法,就换一个方向。”科研的道路是曲折的。对赵克雷来说,他的研究也并不都是一帆风顺。有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中有一个基因本应该是在细菌培养16个小时以后才表达,但是要做到第四个小时甚至第三个小时就使这个基因表达,而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他寻找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尝试了各种全新的思路,改变不同的培养条件,一次又一次地培养细菌,“脑子里马上就想到你可以用这种方式那种方式,但是每种方式都比较难。”这样赵克雷就同时把几种方案一起来做,那个实验,花了他整整四个月,终于获得了结论。


除了科研,他还牵挂着他的家庭。“我手机里面有很多家人的照片,有时候自己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翻开来看看,看着看着就笑了。”他的家庭也是支持他做科研的动力来源,一想到自己的孩子,他就充满了干劲和冲劲。


“偶尔带孩子们来到实验室时,让孩子们看看细菌细胞,为什么细胞这么大,细菌这么小。”下班回家后,“现在跟他们视频就是看看俩孩子,想想就有点欣慰。”与家人通完电话后他依旧选择继续工作,晚上还要看新的论文,去搜集更多的资料和方法,甚至有时候思考一个问题就睡着了,做梦还能梦到自己在做那个研究。


“现在有时候特别想的是和其他老师去钓鱼,但是发现很难抽出时间,很难离开实验室。就算有时候出去休闲了一天,还是觉得离开实验室不行。”“所有的事必须给实验让路。”这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可以有休息的时间,但是要做好随时做实验的准备。


“越是深入研究 越是热爱研究”


与时间赛跑,时光不容亵渎。用他的话来说,他平常连走路都是带风的。“我自己没有激情的话,自己不知道让自己节奏快起来的话,真的会被这个社会拖垮的。”他认为自己的精力和黄金期可能在青壮年时期,因此他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寻求新的突破,自己给自己一种动力,趁着自己还年轻,还有冲劲,多做一些对社会有实际帮助的研究。“我对自己说,有事马上去做,做完之后再休息。”也正是对自己的高要求,以及在科研过程中的高付出,赵克雷获得了常人所得不到的回报。越是深入研究,越是获得科研成果,就越体会到科研的乐趣,也就越热爱科研。


“我的科研就是热爱,从来没有觉得过好累呀、好烦呀,是自己乐意去做的事业。”对于赵克雷来说,科研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他的生活就是科研。“每次都跟自己说,把这个课题做完了,休息一下,但是呢,无论去哪都带着电脑了。现在休息超过两天,心里发慌。我已经习惯忙碌的节奏。你超过两天就慌了,觉得我还有什么事没做,我是不是该做点什么事了,我还能做点什么?科研就已经是生活了。”他的同事经常说:“赵老师好像有用不完的干劲,每天都和打了鸡血一样。”


正是因为赵克雷雷厉风行的做事态度以及对科研事业的热情,驱使着他不断前行,成为了2021年四川省杰出青年项目的获得者。“当时有很多特别优秀的人。然后我也没想到,当时本来是,感觉也没那么想申请的,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想到就被选中了。”他这样说到。在他看来,获得四川省杰出青年项目是一件很意外的事情,当时参与竞争的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没有想到第一次就拿到了这个项目。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赵克雷始终围绕做对社会有实际帮助的研究,始终保持对科研的热爱,对科研工作充满激情与干劲。是他的初心,为他打开了科研的大门;是他的初心,给他注入了科研的灵魂;也是他的初心,使得他为科研奋斗终生。

编辑:李科责编: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