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报讯:
我市首批选派的29名市级机关党员干部即将赴金堂县又新镇祝新村、邛崃市火井镇纸和村等29个贫困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走马上任,开始长达两年的驻村任职。昨日,市委组织部举行任职前培训会,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唐川平出席并讲话。
“市委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年轻干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措施。”唐川平在会上强调,驻村任职的党员干部在开展工作时,不仅要身“驻”,更要心“驻”;不仅要有想法,更要结合实际;不仅要当老师,更要当“学生”;不仅要注重当前,更要注重长远。一定要依靠当地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形成推进工作的合力,不负市委重托,不负组织信任,不负群众期望,真正实现所在村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驻村任职·培训直击
当村干部 要和百姓“同吃一锅饭”
“要当好村支书,就要和老百姓同坐一条板凳、同吃一锅饭、同喝一杯水!”一句语言质朴的开场白拉开了培训会的序幕。
昨日上午8点刚过,29名党员干部就已经整齐地坐在成都大学的学术交流中心,等待着即将开始的培训。为帮助驻村任职干部全面了解我市农村工作形势和特点、增强做好农村工作的本领,此次培训会专门分为了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专门邀请了经验丰富的教师担当主讲。
两本教材:政策+案例
一边认真听课,一边认真写笔记、作记录,这是昨日培训会上的真实写照。记者在现场看到,每位干部的手中都有两本精心编制的培训教材。一本属于政策理论教材,收集了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有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以及主要领导的讲话精神,例如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见》等;另外一本属于案例教材,收录了锦江区、温江区等各个区(市)县在产业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农村扶贫开发和推进农民集中和社区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如《幸福梅林:现代农民的幸福村》;《做大做强“农家乐”建设乡村旅游新农村》等。
两堂大课:理论+实践
昨天的课主要以理论为主,目的在于使各位驻村任职干部能较全面理解和把握市委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深入理解驻村任职的意义。而今天,29位任职干部还将到邛崃市的新农村建设一线,进行“如何当好村支书”的实地考察学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与我市的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首届建设成都杰出贡献奖获得者、邛崃市平乐镇花楸村党支部书记刘本金进行面对面的“实话实说”。
如何和群众打交道?如何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如何从农民群众最盼望的事情入手?……一位即将驻村任职的干部告诉记者,大家都非常看重这个现场向村支书“讨教”的过程,所以都提前储备了很多问题,准备在现场一一求解。
驻村任职·背景解密
帮助农村发展 城里干部下乡
为什么要把城里的干部派到村上去任职,这应该是所有人心里最大的疑问。对此,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党建办主任杨成玉给出了“解释”——“把干部派驻到农村,是市委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及不断加强基层领导力量的重要举措。”
“众所周知,村是农村最基本的单元,村级组织是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基础,村支部书记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杨成玉说。但是,当前农村党员队伍还存在一些“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现象。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村党支部书记是党最基层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最接近群众,最了解群众的,也是给予群众最直接影响的人。一位村支书想不想干事、能不能干事、会不会干事,能不能够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所以,我市也将尽快启动第二批驻村干部的任职。
我市在很早之前就开始启动了把优秀的城市资源向农村引导的工作。近两年来,各级各类领导干部以及专家陆续地在被派往基层工作和帮扶。据杨成玉介绍,此次把这些机关党员干部派驻下去,就是为了更加积极地把优秀的城市资源向农村引导,把先进的理念以及工作的方式方法带到基层,支持基层干部更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帮助当地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造福一方百姓。
链接
优秀资源输送时间表
2005年7月2日 市委组织部开展的“优秀专家成都行,服务城乡一体化”活动正式启动,来自各领域的42位市优秀专家,分赴14个优先发展重点镇,进行一系列的“智力”服务。
2005年8月18日 我市14个市级部门的47名优秀机关干部,走出机关大院到全市30个重点镇进行为期2年的挂职锻炼。
2007年1月16日 29名市级机关党员干部接受培训,即将赴贫困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驻村任职。同时,各个区(市)县的驻村干部即将陆续到位。
2007年上半年 第二批驻村干部也将奔赴自己的主战场。
驻村任职·人物专访
文国林——市经委正处级纪检员、监察员,此次市级机关驻村任职干部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将在青白江区龙王镇双埝村任党支部副书记。
□自我评价
工作实践经验丰富,当兵睡过地板,工作时睡过草甸,再苦的日子都体验过,这次是要“下深水”,打盘“漂亮仗”。
□任职感想
“‘工、农、商、学、兵’几乎都干过了,就差这‘农’还没有干过,这次算是补上了这堂课!”与工业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工业”文国林,是市级机关驻村任职干部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今年52岁的他将在青白江区龙王镇双埝村,开始他为期两年的驻村任职生活。
□上任首件事
“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到基层做调研,多学习。”搞了半辈子工业经济的文国林告诉记者,工业与农业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最重要的是形成产业链条,驱动发展。“我已提前到大邑等地深入考察过了,我有个想法,打算把当地韭黄、蘑菇的先进深加工经验,引入双埝村试点,为当地农产品销售打开更大的销路。”
胡茜——2003年毕业的“80年代”,此次市级机关驻村任职干部中年龄最小的一位,此前在市法院担任书记员一职,将在青白江区清泉镇五爱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
□自我评价
比起各位“前辈”,我的工作经验、应变能力相对欠缺,但富于创新、有冲劲儿是我所长。生活工作中养成的责任、细致,也让我对未来两年的工作充满信心。
□任职感想
“听说到贫困村任职锻炼的消息,我第一时间报了名。”戴着一副眼镜、留着一头干练短发的胡茜告诉记者,“我的缺点是没有太多阅历,但我很有冲劲儿,认准一件事儿,那一定要做好。”
□上任首件事
胡茜告诉记者,她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五爱村开办一个法律教育专修班,邀请法律专家教授进村授课,让每位农村居民都能从中收获。“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尝试。”胡茜信心十足。
刘刚——市林业局银杏景观监理公司总经理,将在邛崃市火井镇兴福村任党支部副书记。
□自我评价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怎样深入基层工作,和农民们打交道,应该是我驻村任职的长处。
□任职感想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读的是农业大学,工作也和农业沾边,听说有这样一个发挥所长的机会,我准备去试试。”对于两年驻村生活,刘刚充满期待。但提及刚上小学1年级的孩子,刘刚还是有些不舍,“今后可能只有半个月回家一次了,没事!等娃娃长大了会懂的。”
□上任首件事
“兴福村我曾经去过,当地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竹产业。”从事园林工程建设、监理的刘刚,对于如何打开竹产业局面,有一番自己的见地——把当地资源与市场结合起来,做大兴福村竹产业“蛋糕”。“竹子可以用于道路景观绿化、家具材料,市场也可以扩大到省外,当务之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摸清当地竹产业的家底。”
王晓东——市委办公厅副主任科员,将在金堂县又新镇祝新村任党支部副书记。
□自我评价
喜欢迎接挑战是我的个性,准备工作要做在前头,我前后去过祝新村3次,掌握了很多有用的信息,这对于以后工作开展很有帮助。
□任职感想
从地域位置到人口组成,到当地经济发展到人均收入……谈到又新镇祝新村的情况,有备而来的王晓东显得非常熟稔。“说实话,虽然做了很多前期准备,但心理压力还是挺大的。”王晓东坦言,自己最担心的,就是如何在当下决断之时,做好正确决策。
□上任首件事
“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我准备对当地人口结构、发展情况、道路情况等细节,做一次全面摸底,这样开展工作心头才有底。”王晓东认为,基层管理工作,主要还是抓人,抓班子,在“执政”历程中,他准备采取多种贴近群众的方式,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让村干部更多地与村民对话,让每一份决策,都最大限度体现民意。
日报时评
重托下的期望
□九 木
我市首批派出的29名市级机关党员干部将驻村任职,不仅是市委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不断加强基层领导力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从推进城乡一体化主战场上发现干部、培养干部、锻炼干部的重要途径,值得期待。
根据其他城市的经验,为了能够达到预设的目标,发挥驻村任职干部应有的作用,在工作中应当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认识真正到位。不搞“两头兼顾”,克服临时思想和“镀金”念头,不仅人要到位,认识上更要到位。不能把到村任职当作一项临时任务,能让就让,能拖则拖,得过且过,而应该把这看成是组织上对自己的一次考验,是检验个人能力的一个难得的机会,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干出一番成绩。
二是处理好新角色。干部到村面临新的情况、新的问题,首先要当好学生,要注重学习,向农民学,向基层干部学,向实践学,只有这样才能尽快熟悉情况,进入角色。以实际表现让基层干部群众信服,带领他们发展经济,以实际行动打消基层干部的疑虑,让他们感觉到机关干部到村任职不是走过场、搞形式、摆花架子,而是真正想为农村办事、能为农村办成事情。当然,在工作的过程中也要找好位子,不能越位。不能因为是机关下派的就自认为比别人高明,就颐指气使,越俎代庖,大包大揽。
三是表达好执政理念。驻村任职干部往往有比较明确的执政理念,能够将市委市政府的精神领会得较好并带下去,这是好事。但是,村里的具体情况和基层干群实际状况各有千秋。这就要求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地表达、传达好执政理念。只有得到基层干群理解、拥护的执政理念,才能够化为推进工作的力量。
诚然,对于我市首批驻村任职的干部来说,身上的担子远远不至于上面所说的内容,尤其是承载着广大农民群众的厚望。我们由衷地祝愿他们能够“下深水”,打个“漂亮仗”,真正“不负市委重托,不负组织信任,不负群众期望”。
本报记者 张婷婷 缪琴 摄影 何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