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2007-1-17要闻版)讯
昨日上午,成都29名来自市级机关的驻村任职党员干部在成都大学开始了任职前培训,以了解市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做好农村工作的方法。本月底前,他们就将到对口村上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唐川平出席了开学典礼。
据悉,去年底,市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工作的通知》,要求市级部门至少选派50名干部、各区(市)县至少选派20名干部驻省、市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重点镇所属村任职(含涉农社区)。此次培训的29人是首批“驻村干部”。
参加培训的干部中,最大的52岁,处级以上干部4名,女同志3名。在为期两天的培训中,他们将就如何当好村支部书记、区域(村域)经营与品牌战略等方面内容进行学习交流。今日,他们还将前往邛崃市下坝乡花楸村、羊安镇汤营村实地考察学习,与当地党员干部进行交流。
他们的驻村任职时间原则上为两年,可根据工作需要适当缩短或延长,并实行不称职驻村干部召回制度。(舒抒)
驻村干部:好好做点实事
本月底前,29名“驻村干部”就将下到对口联系的贫困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开展自己的工作。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是否做好了心理准备,他们将如何开展工作?昨日,记者采访了几名即将下村的干部。
我是去给他们当好助手的
文国林 市经委正处级纪检员、监察员
52岁的文国林是这批驻村干部中年龄最大的一个,正因如此,他报名成为驻村干部的道路也最为“曲折”。“我可是写了保证书的!”面对记者的采访,文国林笑笑说,当初他报名的时候,考虑到他年龄大,职务偏高,单位还不同意。“可是自己年龄大了,还真想为农村干点实事。”文国林说,为此,他还跟单位写了保证,表明自己的决心。
“得到通知时我高兴得很,没过多久就到对口的青白江区龙王镇双埝村转了转,真的很穷啊,我跟村上领导说好了,我就是去给他们当好助手的。”文国林说,他的孩子上大学走了,家里头就他和老伴两个人。“要不是条件不允许,我跟老伴还准备一起扎根农村呢。”文国林爽朗地笑了。他决定在了解当地情况之后,好好地为大家做点实事。
做惯了文件性东西 来点实的
师学军 市人大办公厅
“在机关待惯了,换个角度做点事情,对工作有帮助。”说起此次报名的动机,师学军直言不讳。在机关文件性的东西很多,想到农村最基层去做点事情,“可以让自己有机会真正了解农村”。
师学军坦言,自己对农村并不是很了解,因此也做好了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妻子挺支持我的,只是孩子才4岁,还太小。”谈到自己的家庭,师学军的语气顿时温和起来。他称,自己这一走,压力就全落在了妻子身上,但是妻子的理解给了他很大的勇气。不过师学军满怀愧疚地说,为了这一次去基层不让父母担心,他和妻子还一直不敢给两位老人说。
“今天讲的课程对我触动很大,很生动,让我对即将要面对的工作更有兴趣。”昨日接受培训后,师学军表示,这些和工作有联系的东西,他会认真要求,运用到实践中。
先摸底 有了底才能干事情
刘刚 市林业和园林局下属的银杏景观监理公司总经理
“去基层担任什么职务还不清楚,但是我已经计划好了,下去之后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对村上的干部情况、村民情况、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摸底,心里有底了,才能干事情。”对于本身就生长在农村的刘刚来说,农村对他有一份特别的亲切感。他告诉记者,大学毕业时,因为工作需要他就在山区待了3年进行植物调查,因此说起这次要到农村为基层服务,他觉得分外亲切。
“这对我既是锻炼,也是考验。”刘刚说,只要是想真正做点事情,不论是到单位还是到农村,哪儿都一样。他坦言,发展农村经济是一个连续性的事情,不是一两年就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做得好当然没话说,如果实在是自己的能力达不到,那也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多学学在城里学不到的东西
胡茜 市中院书记员
胡茜应该算是这批“驻村干部”中很特别的一位了,不但是最小的驻村干部之一------不到26岁,而且是仅有的3位女同志之一。
“因为年轻,所以得多锻炼、多学习。”2003年到市法院,如今已经有3个年头了。自己报名参加“驻村干部”选拔,且从单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这本身就是一次难忘的体验。胡茜说,自己还年轻,希望能到基层体验一下,锻炼一下,多学学在城市里学不到的东西。“很多困难需要我去克服,我也会根据实际情况把我所学的知识奉献给村民们。” 本报记者 舒抒
村民心声:盼项目盼技术
“驻村干部”就要来了,村民们对他们有什么期望?这次,师学军将进驻青白江区姚渡镇芦稿村,文国林将进驻青白江区龙王镇双埝村。昨日本报记者来到了这两个村,希望听听村民们的想法。
希望引些企业来
青白江区姚渡镇芦稿村地处浅丘,是个农业大村。为了挣钱,很多村民外出打工,2004年该村人均年纯收入仅2850元,2006年增长到4100多元。昨日下午,记者来到芦稿村村委会办公室时,4名村干部正在开会,59岁的村支书曾修和两年前从姚渡镇党政办来到芦稿村当村支书,他认为村民的观念问题是村子多年贫穷的重要原因。今年全村计划成片种植上千亩的西瓜,由新成立的村企合一公司-----芦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来经营,村民以土地入股,同时为企业“打工”,但是在规划的片区中,有4%的村民不愿意加入。村干部不断入户说服,这个计划最终才得以实施。
听说市上要派“驻村干部”来,村民钟祖贤高兴地说:“那当然好啦!希望他多引些企业来,让更多村民可以多挣钱,不然没得事就只有耍起。还有水利和公路也希望能完善。”
曾修和也颇为高兴:“对农村的情况虽然我们更熟悉一些,但他们的视野更广阔,对政策也更熟悉,希望他们能多出谋划策,把经济搞起来。当然也希望他能在招商引资上发挥优势,我们村已经落后了,步子要迈得比别人大才能赶上。”他希望在2008年底,村人均年纯收入至少达到5000元。
希望带来好技术
而青白江区龙王镇双埝村村长刘龙彪说起即将到来的“驻村干部”,语气中掩饰不住兴奋:“我们希望他能带来更多的农业技术信息、政策信息、寻求技术合作方面的信息。”他介绍说,“双埝村一直是经委的对口扶贫村,在各级领导、各部门的关心下,村里的情况已经大有好转,人均年收入近3000元。目前主要是产业发展的问题。”刘龙彪说,目前村上有“千亩韭黄基地”,计划将全村都搞成韭黄基地,“希望驻村干部能带来创新的东西,特别是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好的建议、好的经验以及技术资金等。”
(记者 余文龙 舒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