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大要闻 - 内容
1452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写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闭幕之际
  来源:新闻中心
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7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次大会是中国进入新世纪之后首次召开的全国性教育大会。这次会议是在举国瞩目的新一轮教育改革即将启动的关键时点上召开的,意义十分重大,影响必将深远。

会议围绕不久前刚刚由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展开。在纲要定稿中,一些涉及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原则性问题被再一次强调,比如在提到高等教育改革时,纲要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

要办好大学,就必须围绕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各项工作,尤其是对于成都大学这样一所经历32年不平凡办学历程的地方高等本科院校来讲,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成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高等本科院校的三大社会属性之首就是人才培养,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牢牢抓住了成都大学发展的根本所在,带领广大教职工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尤其是在质量工程建设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提升5位,居在川高等本科院校的第15位,成为全省进步最快的高等本科院校,四川省高等教育界普遍认为“目前成都大学正处在自身办学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截至2010年7月,我校质量工程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省级以上建设项目共计32项,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精品课程17门,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体现了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遵循“顶天立地”的高等教育规律,不断丰富城市型综合大学办学内涵的勇气和智慧。

本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未来十年中国的教育发展目标。在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我国今后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即“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纲要同时明确提出“教育公平”,并将其列为工作方针,“教育公平”已成为国家教育政策。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岩认为,以往的教育公平更多强调“权利平等”,而目前,则侧重“教育质量”,这充分证明我国教育已经开始了由“规模做大”向“品质内涵”的战略转变。

我们从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不难解读出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提高教育质量”,第二个关键词是“人力资源强国”,仔细推敲两个关键词的真正含义就是“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高等本科院校必须首先回答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成都大学作为惟一一所成都市举办的地方高等本科院校,理应为成都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为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学校正在整合教育资源,坚持以文化创意、汽车产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四大平台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与成都市产业发展衔接最紧密的、作用发挥最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将以此为着力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彰显学科专业特色,有效探索出一条适合地方高等本科院校错位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次要回答的核心问题就是怎样培养人,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师资队伍建设已经被学校确立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工作,在抓好外引人才的同时,内培才是建设好一支师资队伍的关键。在恢复本科办学条件不久的成都大学,教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素,每一位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理论知识积淀、教学方式方法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灵魂。当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模式确定以后,教师就成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树立教学能力发展意识,紧跟学校发展步伐,敢于否定陈旧的知识结构,敢于转变传统的教学常态,尽快适应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尽快成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中坚力量。

当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地方高等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命题,我们必须牢记作为学校、作为教师自身的责任,结合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契合成都市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需要,认真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命题,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生命线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为把成都大学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城市型综合大学做出积极的贡献。


(评论员 西苑 编辑 陈明慧 责编 席原 练丰丽)
  2010年07月14日 22:49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