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大要闻 - 内容
1341
周晓虹看中国中产阶级:虚幻抑或现实(图)
  来源:新闻中心






本网消息(文/通讯员 杨旭 李悦 图/王知雨)2009年3月20日下午三点在我校学术交流中心,南京大学社会学学院院长周晓虹教授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名为“中国中产阶级:虚幻抑或现实”的精彩学术讲座。柯玲副校长主持此次讲座。

讲座围绕四个方面展开:
中国是否存在中产阶级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在传统的产业工人和农民阶级以外,出现了一个无法归入前两个阶级之中的新阶级或阶层,即一个新的中等收入群体”。

周晓虹教授于2005年从经济、职业、教育三个方面对我国5个大城市的3000多户家庭进行了电话调查,得出中国中产阶级占我国人口比例的11.9%,并出版了《中国中产阶层调查》肯定了中国中产阶级的存在。此项调查,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争议。有人对其认定和标准产生质疑。对此,周晓虹教授解释道,“调查结果之所以受到质疑,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对外译‘Middle Class’的误解,导致国人过度看重财产在定义中产阶级中的作用;混淆了中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社会两个概念,只有社会大多数成员是中产阶级才能算是中产阶级社会;以及我们对中产阶级及其社会属性的高估”。

谁是中产阶级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中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在20世纪上半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其中上海等现代化大都市是其发展的温床。然而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产阶级失去了其滋生的土壤。”

直到1978年,中国中产阶级才得以重生。包括私营企业家、乡镇企业家,小业主、小商贩,党政干部、知识分子及国企领导,外企白领等从事第三产业的中等收入群体。

中国中产阶级产生的社会背景


周晓虹教授说道,西方中产阶级的产生是由于工业化的发展,而我们中国的中产阶级却是由社会转型造就的。随后,他具体阐述了造就中产阶级的原因: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使得市民生活在相当程度上更加宽松自由催生了中产阶级的出现;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规模扩大、市场化程度提高及城市化进程加快也是中产阶级出现和成长的条件之一;文化的多样化和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也为中产阶级,尤其是新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成长提供了文化和精神基础。

成长的烦恼 扩大的瓶颈


对影响中产阶级发展的因素,周晓虹教授指出了以下几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富分配问题日益突出;庞大的农村人口对工业化的要求和压力;意识形态方面的压力使得‘中产阶级’这个概念的合法性至今未获得法律文本的肯定”。

讲座最后,同学们就讲座内容踊跃的向周教授提问,针对提问周教授都做出了精辟的回答,在同学们的掌声中,讲座落下帷幕。

(学生编辑 潘晓蕾 责编 陈明慧)
  2009年03月24日 17:05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