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大要闻 - 内容
5789
一个追梦者的旅程——专访新任副校长姜青山(图)
  来源:新闻中心

姜青山 1962年8月出生,加拿大籍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日本、加拿大获得数学博士和计算机博士学位,并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年回到在厦门大学任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教授、博导;2009年2月任成都大学副校长。

姜青山教授主要从事数据挖掘、商务智能与eBusiness、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信息安全、通信工程、数学模型与金融工程等科学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已发表了90多篇论文, 其中近50篇文章被SCI 、EI、ISTP检索。承担了“985工程”二期、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加拿大NSERC研究基金项目、以及来自北美和台湾的多项软件外包项目等



祖籍河北的姜青山如今以加拿大籍华人的身份就任成都大学副校长,面对新的工作岗位和全校师生的期盼,他信心十足,同时也深知任重道远。沿着他追求理想的轨迹,国内——国外——国内,高校任教——海外留学——异域创业——名校教授——成大履新,我们发现,不断变换的是全新的学习、工作环境和人生角色,始终不变的是他对事业与理想的矢志不渝的执着追求。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在他淡定而从容的讲述中,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丰富的求学、工作经历,已经不仅是他自身的一种财富,也将给今天正孜孜求学的成大学子和潜心育人的老师们以启迪,成为追梦者共同的精神财富;从他敏捷的思维,清晰地工作思路里,我们也清楚地捕捉到了他对推进学校科技、信息工作,对促进成都软件外包人才建设的那份坚定信念和十足信心。

求学——梦开始的地方


1962年,姜青山出生于河北省威县,父亲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他的启蒙老师。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他学习的愿望特别强烈。在那时并不丰裕的家庭环境里,他得背着干粮去县城求学。北方的冬天,零下十几度,十分寒冷,几个小时的步行后,背上的汗水常常会凝结成冰。然而带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他一直坚持行进在这艰辛而充满希望的求学之路上。

付出就会有收获,在全县数学竞赛中获得第一名的他被县重点中学录取了。在这里,他幸运地遇到一位从北大毕业下放到威县的数学老师对他讲,数学是科学的基础,一定要学好。就是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中,从此他带着学好数学的执着,一头扎进了数学的世界里,从大学本科,直到博士毕业。1978年,不足16岁的姜青山考取了河北大学数学系。四年后,他因为数学方面的出色成绩,成了河北大学当年录取的全部七名硕士研究生之一。

今天,谈到对数学热爱的同时,姜青山副校长却又表示愿意借采访的学生记者之笔对全校的同学们说:“大学宽,硕士专。大学本科期间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术业有专攻固然重要,但广泛涉猎各科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同样十分必要。”他希望,成大的同学们拥有广泛的兴趣和广博的知识面,为今后读研深造打下厚实的基础。姜青山副校长告诉记者,在河北大学,他虽然学的是理科,但始终保持着对经济、历史等人文社科学科的强烈兴趣。这种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也为他后来硕士、博士研究生就读和博士后研究在数学、计算机、金融等不同研究领域同时取得不俗成绩奠定了坚实基础。

海外留学、创业取真经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姜青山留校当了一名大学教师,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他要在学术领域继续深造,想要触碰到学术的前沿。就在这时,日本千叶大学的铃木教授看到了他发表的两篇学术研究论文,十分欣赏。经几次通信,在铃木教授的担保下,他来到日本做客座研究员并攻读数学博士学位。
留日期间,必须在课余时间兼职打工以继续学业,他对此记忆深刻:“每天要到校外打工8个多小时,刷盘子、搬家、打扫卫生,我都干过。除去在路上的3小时车程,和必须保证的专业学习时间,我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往往只有4、5个小时。”

艰辛的留学生活并没有磨灭他对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艰困的环境反而激发了他对数学研究的强烈信念,2年多的时间里,他利用打工间隙,先后完成了10篇高质量的数学研究论文。一有空余时间,他就马上利用起来,甚至把一瞬间的灵感记在工作服上。他笑言,自己那时的工作服上,常常写有一些数学运算公式。经过不懈的努力,仅仅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他成为了当时在千叶大学最短时间里取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为表彰他的优异成绩,学校还破例减免了他的全部学费。

求学日本几年中,他亲眼见证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将发展的巨大影响力,并更深刻地意识到中国在IT行业与发达国家间的巨大差距。由此,他在取得数学博士学位后,毅然决定到加拿大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新选择:努力实现从一个数学学者到计算机专家的艰苦转型。随后,他又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菲尔兹研究所做通信工程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在此过程中,他接触到了大批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等专业的国际顶尖级专家学者,同时也领会到了数学、信息技术与市场结合的魅力。2001年,他成功地创建了属于自己的软件公司。

多年的留学和海外生活经历,他对发达国家的很多先进教育科研理念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形象地说:“中国学生读书是一本一本地读,而外国学生却是一篇文章、一个章节地读。”这其中透露出的差别在于,学习必须学以致用,仅仅掌握大量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深刻领悟国外先进教学理念的他,在回国任教厦门大学的6年中,从不出题考学生的记忆力,而是以团队合作进行项目研究、专题演讲等方式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故乡的云:我的事业航船驶向祖国


2003年,姜青山因为自己“心里总也割舍不下的中国情结”,因为一年前因项目研究重返北京时被祖国的飞速发展而深深震撼,他决定让自己的事业回到中国,选择了在国内一流大学厦门大学做教授,再圆自己的教授梦想。半年后,他就任厦门大学软件学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并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把一个当初只有6间办公室和实验室规模的学院建设成了现在拥有两座半大楼的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并创建了一个50多人的国际数据挖掘研究中心。

在厦门大学工作期间,他一边从事学院管理及建设,一边坚持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他说:“虽然长期满负荷运转,但我喜欢这样有压力才有动力的生活。”搞好工作的同时,个人学术科研却并没放下,几年间,发表了80多篇研究论文,其中30多篇被三大索引检索。

成大梦想 再谋新功


2009年2月,应成都大学的盛情邀请,姜青山副校长以一名加拿大籍华人的身份加盟刚过而立之年,正阔步向前的成都大学。他说,整洁的教学楼、清静幽雅的鹦鸣湖畔、和谐团结的成大师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已经爱上了成都这片沃土,爱上了成都大学这座美丽的学府。他坚信,在成都大学——这所他正为之奋斗的地方,自己与学校都将孕育出的崭新的生机。

经过近一月的调研,在学习成大、了解成大、融入成大的过程中,姜青山副校长初步勾画出了推进学校科技、信息工作,促进成都软件外包人才建设的基本思路。作为计算机信息领域的专家,姜青山副校长提出了“两平台一基地”总体构想。“两平台”即“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和“科研公共管理与服务平台”,将通过“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立,校园一卡通系列工程的实施,整合、优化学校管理资源,提升管理效率,实行先进的现代大学管理;通过“科研管理平台”,充分整合全校科学研究的人员、物资、设备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促进学校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一基地”指的是“特色专业研发基地”,是通过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创业基地,真正做大做强我校的特色优势学科与专业。他认为,学校应该扬长避短,积极发挥特色专业的优势,努力形成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新态势。

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为配合成都市高新区软件服务外包基地的建设,姜青山副校长提出应通过学校学科建设为成都软件服务外包基地建设探索出人才的新模式。他说:“学校将创办一个软件与外包服务学院,并争取达到国家示范性学院的要求,以此落实软件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独具特色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发展做实事。” 立足于我校城市型综合大学服务地方的宗旨,他将在引进一些东南亚、台湾、美国的软件外包企业,促进高新区软件外包的持续发展上作出不懈努力。他说,这也是自己到成都大学的一个梦想,希望努力缩短大学与企业、社会的桥梁,实现科学研究、学生就业、社会经济发展的共赢。

有着多年海外留学研究经历的姜青山副校长还认为,对外交流与合作对学校发展、对学生成才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他将邀请一些国内外一流的专家教授到我校讲学,促进成大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

做一个开明的校领导


姜青山副校长说,就事论事和沟通、理解与信任一直是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他说:“规则建立起来了,就一定要按规则办事,这也是一种诚信。”沟通、理解与信任则是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无论学习、生活、工作中团队协作,做出成绩的基础。说到这一点,姜青山副校长感慨地说,他之所以来到成都大学,很大程度上是被成都市政府办好成大的决心以及学校屠书记与周校长的真诚和信任所打动。

当记者问到姜青山副校长对自己做好学校领导的期望时,姜青山副校长没有犹豫地说,“我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明的校领导,把这个位置当做一项服务性工作来认认真真做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多年以来,辗转于多个国家、融多种文化于一身的姜青山副校长,以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一个追梦者的宽阔胸怀、人生信念与事业理想。看着眼前姜青山副校长脸上始终从容而淡定的微笑,记者竟也有了一份海阔天空的释然。(文/谢丹 李悦 图/杨平)

(编辑 肖红 责编 徐涛)


  2009年03月16日 15:08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