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大要闻 - 内容
2958
【特别策划】成都大学:绘制软件人才培养新图景(三)
文:欣闻   来源:成都大学新闻网
策划:徐涛 肖红 陈明慧
执行:陈明慧
采访、撰稿:陈明慧 学生记者:吴一龙 刘雨阳

前言:做这个特别策划的缘起,是2008年9月18日来自台湾的软件企业——昱泉集团全球营运总监汤昱仁先生开始在成都大学开课。邀请业界人士在学校做个讲座与大学生交流一下的做法大家已经司空见惯,结果记者一打听,汤先生在成都大学居然不仅仅是做个讲座就完事,而是正儿八经的开起了选修课,足足要上一个学期。于是,记者来了兴致,这选修课要上些啥,怎么上,怎么考核,还有学校为什么选择了汤先生,请业界人士来校开选修课这种做法是短期行为还是将成为长期制度?进一步的,我们想到了成都大学这两年来一直在默默推进的软件人才培养工程,不知道进展如何成果怎样……

接着就是广泛的采访和资料的收集整理。汤昱仁先生、选了这门选修课的学生、学校软件人才培养推进办公室主任汪令江、地方服务合作处副处长邱果……都被记者“纠缠”个不休。慢慢的,仿佛一小块一小块的拼图黏贴在一起,呈现出一幅崭新的图景。


链接:【特别策划】成都大学:绘制软件人才培养新图景(一)
链接:【特别策划】成都大学:绘制软件人才培养新图景(二)

回顾与展望


成都大学计算机类专业创建于1985年,1997年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被原教育部批准为教改试点专业,目前学校开办有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计算与科学、自动化、通信工程、数字媒体与技术、艺术设计、动画等涉软专业11个。

曾获得的荣誉:

2005年计算机图形学省级精品课程;
2007年度成都市软件行业优秀培训机构;
2008年计算机应用技术省级教学团队;
2008年软件工程省级特色专业;
2008年数字动画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8年计算机网络(双语)省级精品课程。

学生就业情况:2008届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动画等涉软件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86%,比去年提高30%。2009届软件专业学生已全部被软件企业预订一空。

无论是从教学方面获得的荣誉还是学生就业所体现出来的市场选择来看,近2年来,成都大学涉软专业的人才培养,可以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果再将此置于近年来涉软专业学生整体就业疲软的大背景下来看,成都大学所取得的进步就越发显得难能可贵。虽然,在成都大学软件人才培养推进办公室主任汪令江看来,这仅仅是一小步。

“软件专业的就业趋势还将持续火爆,下学期读大四的2005级软件专业120名毕业生已全部到某企业顶岗实习,后面来的企业根本招不到对口专业的人,我们不得不为同年级的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涉软’专业进行课程置换,增加软件课程,以满足软件企业的人才需求。”08年暑假,汪令江在接受成都晚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记者了解到,在成都大学2008年秋季招生计划中,今年软件专业共招生480人,比去年增加了60%。

“根据权威部门统计,软件领域的人才需求像一个金字塔,从塔顶到塔底的需求为1:5:50,我们培养的就是金字塔中部和底部的中低端人才。”汪令江告诉记者,“我们进行的仍然是学历教育,学校实行的是3+1的培养模式。对于学生,前三年我们要求他们在学校里打牢基础,包括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最后一年与企业衔接,通过企业‘插件’教学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汪令江的表述与汤昱仁的图表一样清晰,为成大涉软专业的学生规划出一副蓝图。

区别高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不乏有人疑问,既然如此,那和普通高职院校有何区别?

地方服务与合作处副处长邱果表示,本科软件人才教育是学历教育,既不同于研究型人才培养,也不同于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我们培养的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过硬实践应用能力和较强的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完成学科核心主干课程和学位课程的学习。学校按照大学科建立学科“平台”,使学生在学校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相应的学科课程学习,打好基础,培养可持续发展和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同时,软件产业及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也不宜太早就确定学生的专业方向,而在毕业前一年更容易判断产业及企业发展状况,从而确定专业方向,选择企业“插件”和就业去向。在最后一年嵌入与产业及企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新技术、新标准、新项目等组成的“插件”,对学生进行实战式的企业实训,更具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3+1”时间段的“平台+插件”式模式是一个具有较强适应性和针对性的高素质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和热心服务,成都大学先后同成都颠峰软件有限公司、中盛万吉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敦阳泰克科技(成都)有限公司、音泰思计算机技术(成都)有限公司、成都昱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灯塔软件(成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成都赛迪计算机开发公司、迈普(四川)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成都中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新电信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股瑞特(成都)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卓石科技有限公司、成都三昧火动画设计有限公司签订协议,致力培养适合成都地区需要的软件人才。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成都大学的‘平台+插件’培养模式在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有些甚至是难以克服的障碍”,汪令江如是说。

首先,“平台+插件”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涉及教学与管理以及产业与企业等许多的理论及实际问题、难题需要研究和解决。这项涉及上下、内外等多方面的改革工程的推进是一个跨职能、跨平台的工作。

其次,推进课程置换和课程建设是难点。在调查软件产业及其对人才的需求的基础上,科学、规范和快速地推进打破传统模式的学科“平台”和企业“插件”建设工作,嵌入多个标准化的企业“插件”的规范运行,是这项工作的难点。也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有可能使其持续,并推进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

第三,推进完全学分制是该模式教学运行的有效保障。灵活的学分制,可以为教学计划中的模式化的课程设置、灵活的学生选课及快速的市场适应要求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

第四,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习条件和教材建设必须要与时俱进,学生食宿、交通和安全等管理解决方案等是该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最后,培养成本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模式推进。成都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成本由政府补贴差额,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但该模式的可持续运用和推广可能还需要其它的解决方案。

汪令江告诉记者,虽然我们遇到了这些问题有些甚至是难以克服的障碍,但这种模式的运行,为成都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找到了一条正在摸索的路,我们相信前景将是一片光明。(THE END)


(文新学院张桂方同学、新闻中心实习通讯员张小容同学、新闻中心记者马云攀同学对本文亦有贡献。)
  2008年11月03日 09:23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