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大要闻 - 内容
1907
黄润秋教授莅临我校作地震知识讲座(图)
  来源:新闻中心








本网消息(文/通讯员 刘雨阳)5月23日上午9点,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地质学专家黄润秋教授莅临我校作了地震知识专题报告。我校校级领导、中层干部以及各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党委书记屠火明对黄润秋教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指出,“5.12”汶川大地震在我校师生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恐慌,也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灾难过后,我们充分认识到必须掌握一定的地震知识,增强抗震救灾的能力,才能在灾难降临时沉着冷静地应对。因此,我校特邀黄教授到校为广大师生作地震知识专题报告非常及时和必要。同时,他还倡议到场全体师生起立,为灾区受难同胞默哀。 默哀之后,地震知识讲座正式开始。

黄润秋教授首先就地震及其原理作了简单的介绍,并结合图片进行分析和讲解,形象的将地球比作鸡蛋,深入浅出,把生涩的地震知识转化为师生都能轻松理解的诙谐语言。他认为,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脉构造带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脉北川——映秀地区突然释放,引发了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灾害。

接着黄教授结合此次汶川地震给在场师生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根据该地区地质、地球物理和中国大陆历史地震序列资料,通过对这次余震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这次地震属于主震、余震型。所谓主震、余震型,就是第一次发生主地震,其后发生若干次余震,主震最强,破坏力最大,余震会逐步减弱直至消失。就其原因,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造成的。发震构造是龙门山脉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这次地震属于单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东迁移,致使余震向北东方向扩张;挤压型逆冲断层地震在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可能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但余震活动的频次及强度均显示有起伏的衰减特征,因此 ,同学们现在不需太紧张,应该沉着应对。

黄教授还告诉同学们,目前,从统计概率上看,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准确预测地震,地震预测意见中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都只能是一种推测,只能是有一定的可能性。他说,“地震预报是一个全球性的科学难题,人类目前还不能掌握地震孕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理论问题也还处于探索阶段,至今没有突破,我们目前只能从地震工程着手尽量减小地震的破坏程度。”但成都不在这次地震带上,也不具备发生强余震的条件。只是强余震我们会有明显的感觉,只要不是危房,不会造成房屋损坏。因此成都的住房只要不是危房,是可以回家睡觉的。

同学们也纷纷向黄教授请教。“成都会不会发生强余震?”“成都住房安不安全?”“地震时如何避险?”……黄教授一一耐心作答,解除同学们的心中疑虑。到场师生都表示受益颇多。讲座结束时,全场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的掌声。

附:黄润秋教授简介

黄润秋,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工程地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滑坡泥石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工程地质协会、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国际地质工程联合会JTC-9小组成员。

曾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及部委重大项目20余项;主持和承担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评价和重大地质灾害防治项目40余项,包括长江三峡工程,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水电站,雅砻江锦屏水电站,澜沧江小湾、糯扎渡水电站,岷江紫坪铺水电站,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大岗山水电站,黄河拉西瓦水电站等的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和三峡工程库区典型滑坡、四川宣汉滑坡、四川丹巴滑坡等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199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资助,1994年获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和“霍英东基金”资助,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编辑 李洁 责编 徐涛)
  2008年05月23日 18:05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