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大要闻 - 内容
1548
好赞!他们是成大学子的十佳“学术之星”
文:冯梦露 陈银萍 康熙粤 昂翁青措 李欣悦 张懿 顾乐淇 张旌钥   来源:新闻中心   二级单位审核:陈钧

编者:展示成大学子的学术风貌,聆听科研生力军的成长故事。学校10位研究生同学荣获2023年年度十佳学术之星,他们心怀学术理想,沉心静气、刻苦钻研,他们青春英姿,奋进前行,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科研探幽之旅,领略前行路上的风景。



郑交春,机械工程学院2021级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   导师:王皓民


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冷烧结法制备纳米晶ZnO陶瓷、ZrO2-SiO2玻璃陶瓷。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1篇学术论文,以共同一作身份发表了2篇学术论文,另还有1篇文章投稿中,一篇受理发明专利。


关于科研,他这么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走进实验室的那一刻,浓厚的学习氛围、齐全的研究设备、温馨的组内“空气”、“含金量”满满的荣誉墙,我喜欢上了这里。


对于大部分人认为科学研究高深且艰难的观点,我表示赞同。科研工作需要具备勤劳肯干、不怕吃苦的基本素质。同时,科研也不能过于死板,既要敢于尝试和探索,又要保持细致严谨的态度。科研应该是充满乐趣的,通过探寻自然的奥秘,科学工作者应善于观察和思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每一个志于科学研究的同学都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心理准备,学会接受失败,因为每一个成功的实验样品背后都可能有着几十甚至几百次的失败尝试。在未来,我将终身学习的目标作为自己的学业和职业追求。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未来的工作,我都将坚持在实践中寻找真理,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面对一切挑战。



雷涛  美术与设计学院 2022级硕士研究生   导师:李星丽


主要研究领域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寒露》入选《全国当代艺术创作优秀作品全集》、作品《二十四节气》入选青年设计师联盟、为成都大学传统工艺研究院独立创作的系列插画,获得第十七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国家级一等奖。


关于科研,他这么说:


我从小就痴迷画画,感觉一笔一划都能表达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在导师的引领下,我不仅提高了绘画技巧,更学会了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有时,为了完成一幅插画,可能需要花上五六个小时,但每一次落笔,我总是怀着饱满的热情,专注于热爱。


“选择大于努力”,对每一个想要学习视觉传达设计的同学,我都建议他们进行自我分析和社会环境分析,思考自己适合的领域以及社会需要的作品。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保持开放的学习态度,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多看看外面的世界。而设计,更不仅局限在视觉传达的领域,更要与其他学科交融,拓宽自己的视野。我将保持学习的姿态,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利用艺术形式传播中国文化,用传统文化赋能自我创作。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赓续传承我们灿烂的文明。



曾内圣,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导师:刘茜


主要从事传播方面的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篇,参与发表CSSCI来源集刊论文2篇。同时,参与课题多项,出版2部专著。参与学术会议并发表参会论文一篇。以申请人身份获批一项软件著作权。曾在新华网四川有限公司实习并参与拍摄多期大型主题访谈活动。


关于科研,他这么说:


我的科研之路,始于机缘巧合。在新闻传播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者不仅要有关注现实问题的热忱和敏锐,还需将其提升到学术的层面深入思考。同时,利用合理的研究框架展开研究,挖掘学科的核心议题。


在本科阶段,我参与了两个课题,让我与学术探索结下了不解之缘。到了研究生阶段,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深入探索了人文社科的研究方法,相较于本科阶段的启发式思考,研究生阶段更注重方法上的科学性和程序上的规范性。我相信“守得云开见月明”,因为科研需要的就是那些坐得住、胆大心细的人。我会继续在场景传播这一领域深耕,探寻更多的可能性。



刘萍,美术与设计学院2021级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   导师:罗徕

主要研究领域油画、漆艺,作品《唱响新中国·红动》入选第十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获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四川省挑战杯二等奖2次;四川省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第十七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大赛三等奖;发表艺术相关论文6篇。


关于科研,她这么说:


我是一名美术专业的学生,专注于油画领域的学习研究。目前,我的学习之路虽然还在逐步深入的过程中,但我已经从中感受到了无尽的乐趣和挑战。每天,我沉浸在画布和色彩的世界中,通过不断的实践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同时,我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与同行交流心得,共同探讨艺术的奥秘。晚上,我会静下心来撰写学术论文,整理自己的思绪,为研究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深知作为一名科研者,热爱学术是最为重要的品质。只有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才能在研究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未来,我期望能够从事与文化艺术相关的工作,将自己的所学所得应用于实践中,为社会发展贡献一名艺术工作者的力量。



曹睿淇,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2021级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硕士研究生  导师:程杰


主要研究方向是蛋白质改性。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4篇,受理中国发明专利9项。曾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四川省优秀易班工作站站长、全国高校商业经营挑战赛国家级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国家级二等奖等荣誉。


关于科研,他这么说:


在兔肉蛋白的深加工研究这个独特而小众的领域,我和导师们正在做的,是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生产技术,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以期望为四川乃至全国的兔肉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起初,我对科学研究兴趣缺缺,但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我逐渐发现了科研的魅力。导师尤其注重培养我在写作技巧、思路和方法上的能力。对于那些渴望投身科研创新的学生,我建议你要葆有沉着冷静的心态,以面对科研中重复和枯燥的任务;要敢于创新,不囿于传统的思维和方法;要有严谨审慎的行事作风,以面对千百次的推倒重来。



吴磊,药学院2022级药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导师:刘涛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成药质量再评价研究。综合素质测评年级第一,曾两次获得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获得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立项1项,省级立项2项。获 “挑战杯”国家级铜奖1项,“互联网+”省级银奖2次。参与中国创新挑战赛并与企业签订200万意向合同。


关于科研,他这么说:


简单地说,我的研究工作就是通过对上市中成药的科学再评价,淘汰劣质中成药,维持中药材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中成药市场的良性竞争,保证患者用到优质优效的中成药。


多看多学多总结很重要。要养成看论文和学习新知识的习惯。平时不论是做实验,写论文还是处理数据,写计划书,我会通过多看、多学以及多总结来丰富自己的研发体系。科研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很多失败,在遇到问题后要积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和导师、同门沟通,一起想办法解决,不要害怕失败。


兴趣、恩师助前行。要对科学研究保持浓厚兴趣,跟随导师从事科研。实验室的满墙荣誉与导师在科研上的严谨求实,这样浓厚的科研氛围会让人对科研更加上心。在和导师长期的科研交流探讨下,科研兴趣会被不断地激发。抓住机遇,敢于探索与导师交流对我们的科研之路有着重要作用。



常新萍,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2021级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研究生    导师:耿放


主要研究方向为畜产食品科学与技术,现已在中科院2区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篇。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成都大学优秀毕业生、四川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


关于科研,她这么说:


选择畜产食品科学作为我的研究方向,是因为我看到了它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我渴望通过深入研究,为人们提供更为健康、美味的食品。我痴迷于探索牦牛肉和藏香猪的生物特性,这不仅仅是为了高原特色畜牧业的发展,更是为了守护这片土地上的动物资源和生态环境。


在研究中,我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成功解析了牦牛肉中的蛋白质成分,为新功能蛋白的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我还利用多组学技术探究了藏香猪和约克夏猪肝脏响应不同海拔环境的分子机理,为高原猪肉食品加工和普通猪种选育改良提供了核心数据。


对于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同学,我建议要保持积极自主的学习态度,持续的学习能力是成为一名优秀科研者的关键认真努力。同时,要勇于实践、多思考、多尝试,不断总结和创新。在论文撰写时,要注重论文结构和内容的严谨性和专业性,通过持续的打磨提高论文的可读性。



邱航,机械工程学院2021级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   导师:孔清泉


主要研究方向是电化学合成氨,共发表三篇SCI论文,其中两篇发在一区,受理一项发明专利:一种电催化还原NOx合成氨的Ni基合金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曾获得研究生学校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四川省优秀毕业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


关于科研,他这么说:


我选择电化学合成氨作为研究方向,是希望为解决环境和能源问题做出贡献。


在研究过程中,钨基材料的制备和催化合成氨的应用成为了我研究的重点。研究过程必然是艰辛的,所有成果的获得都基于反复的试验,以及相伴而来的反复失败。幸运的是,导师和师兄作为引路人,每每当我陷入困境时,他们总能够及时给予我帮助,让我能够及时逃脱困惑的泥淖。我认为,学习的秘诀在于坚持。实验中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直面它们比逃避更有效。不断思考、与他人交流沟通、总结经验是科研路上“升级打怪”的法宝。同时,科研并非埋头苦干,社交能力在科研中的十分重要,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才能融会贯通、豁然开朗。


对于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同学,我想说,首先要多思考,抓住主要问题;其次,做好每一步工作的记录;最后,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挑战。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前进的勇气。



  2024年03月19日 10:42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