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视角 - 内容
448
【长江时评】“带奶奶上学”要在感动里看到无奈
文:欣闻

原文链接:http://news.cjn.cn/cjsp/msgc/201612/t2935790.htm



原文如下:


成都一位女大学生,最近在网上感动了不少人。据报道,刚20岁读大二的女生刘琳,在今年8月父亲不幸病故之后,把93岁又意外摔伤的奶奶,带到学校附近,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更可贵的是,面对听到她家遭遇准备资助的好心人,刘琳还婉拒了。她觉得自己可以做兼职,弟弟在打工挣钱,家庭压力暂时还支撑得住,不想依靠别人。(人民网12月21日)


刘琳的真诚、善良、自强感动了许多人,也带给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刘琳是幸运的,因为她的事迹恰好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同时又遇到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虽然她婉拒了,但不得不说她确实是幸运中少数。要知道我国贫困人口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很多,因为家庭变故无法自足的孤寡老人更多。媒体能够关注到的感人故事终究是少数,光靠媒体关注和好心人资助去解决养老问题,这不现实。而一个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


在农村地区自古就有“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现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这种观念仍然很有“市场”。这不仅是观念问题,还有些许的无奈。没有儿女就面对着老无所依。诚然,近几年农村低保、五保、大病救助等救助政策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解决了一些贫困家庭的后顾之忧。但即使享受低保待遇,每月按时领到生活补贴,试问如果没儿没女加上身体不便,有钱能做什么?所以,农村普遍缺乏高性价比的养老机构才是结症所在。如果有可靠的养老机构,刘琳就不用带着奶奶上学,这才是对祖孙俩最大的帮助。


相比之下,城镇救助体系就相对健全。城镇低保、五保、大病救助等政策要比农村更完善,补贴也更多。同时,高标准、高性价比的养老机构也多于农村地区。城镇居民在社会公共领域与救助体系中能够更方便、快捷地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救助。一旦家庭出现变故,农村地区的人们基本都是“自己扛”。“自己扛”的精神真实的反映农民的朴实无华,也反映出面对现实的无奈。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尽快缩小社会公共资源的差距,拉平城乡之间的差距,让农民体会到真正的社会公平。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全面小康社会是每个人的小康”。弱势群体的小康才是全面小康社会的真谛。有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才是体现社会进步的表现,才是享受发展成果的基础,而这些才是我们期待的感动。



作者 郑子鑫


  2017年01月04日 10:43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