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大要闻 - 内容
1459
归国留学人员李建文章获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征文一等奖
文:木易   来源:党委统战部

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于2019年6月10日至2019年9月1日在归国留学人员、归国留学人员组织中开展了“祖国,听我说”主题征文活动。学校统战部积极响应,向四川省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推荐我校新侨联谊会副会长李建撰写的《从留学生“英文名”的变迁看文化自信》一文,该文经省欧美同学会择优报送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荣获一等奖。此次主题征文活动个人获奖共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


获奖文章结合李建自身留学经历,从改革开放40年来赴美留学生“英文名”的变迁,表达了新一代留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传递中国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

原文如下:


从留学生“英文名”的变迁看文化自信

成都大学  李建



名字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代码,是人际间彼此区别的标志,它不仅蕴含着一个家族的美好期望,也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国人的姓名体现渊源、传承、期盼、情感,从特定的角度反映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取名字不光讲究发音好听,更包含深刻的含义,有的是按字辈取的,是家族的印记;有的引经据典;有的诗意朦胧。


2007年秋天,从四川大学硕士毕业的我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因为第一年拿的是助教奖学金,需要给美国本科生上课。学期开始之前,课程的负责老师会对所有的助教进行培训,对于像我这样的新手,则会有更多的单独沟通和辅导。我至今还清晰的记得第一次去带教老师办公室的时候自我介绍的对话。“我的名字叫建(Jian),我知道有时候中文名字对美国人来说不好发音,你也可以叫我的英文名字凯文(Kevin)”。刚说到这里,老师很友好的打断了我,笑着对我说:我更愿意叫你的中文名字。你能再教我一下是怎么读的吗?自此以后,这个汉语拼音组成的“英文名”伴随我度过了在美国七年多的留学生涯。


异国他乡和人打交道时,中国留学生首先要面临的便是如何向外国朋友介绍自己的名字。然而对大多数留学生来说,在国外介绍自己的中文名字并非易事。我的名字因为与很多英文常见名字,如James, Jack等发音比较相似,所以外国人念起来是相对容易的。有的汉语音节因为在英语里并不存在,要准确地读出来就显得十分困难,甚至有时候会闹出笑话。比如,我读博士时的室友名字叫楷宇(Kaiyu),英语里是没有yu这个音节的,大多数外国人就按照英语习惯发音把他的名字读成了kai`you。虽然按照读音转换的汉语含义并不雅观,但他一直坚持用这个特别的“英文名”,并总会向新认识的外国朋友介绍他父母给他取名楷宇的含义,是希望他成为一个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博士毕业后我到耶鲁大学做博士后,我的房东Tony是一位80年代到美国留学的美籍华人。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他护照里的名字也是写的Tony。我问他为何把正式文件的里的名字也换成了英文名,他说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到美国的第一感觉就是不自信。比如说名字,当外国人一遍遍的念错自己中文名字的时候,索性就取个简单上口的英文名,方便沟通,也避免尴尬。时间久了,各种正式的文件里也都用成了英文的名字。其实像Tony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从Tony到美国的80年代之初,到我和楷宇去留学的2007年,这种对待中文名字的态度的转变,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加深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一个缩影。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7年春节期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宿舍楼发生了“撕名牌”事件——不少中国留学生发现宿舍门牌上自己的名字被有意撕毁,仅仅因为用的是中文拼音。如此专门针对“中文名”的破坏行为引起哥大校内师生及中国留学生一片哗然。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生录制了一段叫做《说出我的名字》的视频,中国留学生纷纷大声说出他们的中文名字并介绍他们名字背后美好而深刻的含义。“我叫Hai Ge,含义是大海的歌声;我叫Liu Xinran,代表着欢乐和欣喜;我叫Xu Guohao,意思是像花木兰那样的女英雄……”。这则视频也在网络上广泛地传播开来,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大量转载和称赞。新一代的留学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传递中国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传统,立足于革命精神和当下建设,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青年一代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力军。当代青年群体应坚定文化自信真正成为实现民族振兴的中流砥柱。


作者简介:李建,耶鲁大学博士后,教授,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成都大学新侨联谊会副会长,四川省侨联青年委员会委员。2007年赴美国留学,2015年回国组建研究团队,回国后已在国际知名学术杂志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十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作为项目主持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优秀类项目,四川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资助。


  2019年11月11日 14:15  成都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