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新闻网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嘤鸣风”——院士(教授)论坛系列讲座的通知

发布时间:2006年05月10日
来稿单位审核 编辑
责编
为浓厚校园的科技文化氛围,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服务成都“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创建高科技成都,由成都大学第四届科技文化节组织委员会主办,科研处、宣传部、学生处、校团委、校学生会承办面向全校师生“嘤鸣风”——院士(教授)论坛系列讲座活动。

一、具体场次安排
第一场:
时间:4月25日(第10 周)下午:2:30
主讲人:漆泰岳 教授(博导)
地点:成都大学学术中心报告厅
题目:地铁与轻轨发展
协办:机建工程系
第二场:
时间:5月9日(第12周)下午:2:30
主讲人:李 芾 教授(博导) 
地点:成都大学学术中心报告厅
题目:国内外高速铁路及机车车辆发展
协办:机建工程系 电子信息工程系
第三场:
时间:5月16日 下午:2:30
主讲人:张锡祥 中国工程院院士
地点:成都大学学术中心报告厅
题目:自主创新与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培养
协办:电子信息工程系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软件产业学院
第四场:
时间:5月23日 下午:3:30
主讲人:范平志 教授(博导) 
地点:成都大学学术中心报告厅
题目:宽带无线接入与蜂窝移动通信最新进展及其趋势
协办: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软件产业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系
第五场:
时间:5月26日 上午10:20
主讲人: 林其谁 中国科学院院士
地点:成都大学学术中心报告厅
题目:生命科学近年来的一些进展
协办:生物工程系
第六场:
时间:待定
主讲人:韦钰 中国工程院院士
地点:成都大学学术中心报告厅
题目:创新型国家
协办:机建工程系 电子信息工程系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生物工程系

二、主讲人简介
(一)漆泰岳教授简历

漆泰岳,1958年生,重庆江津人,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参加完成了国家、省部级等各类项目26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论文40多篇,专著1部。在软岩工程控制理论与技术、高压动水堵水技术与高水堵水材料制作、巷道测试技术方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现重点从事高速列车隧道空气动力学、软土地层地铁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控制理论与技术、复杂条件下隧道施工力学、隧道地质灾害超前预报与施工对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
1) 软岩(土)工程控制理论与技术;
2) 复杂条件下城市地铁隧道施工力学与技术;
3) 隧道施工地质灾害超前预报与施工对策;
4) 高速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
(二)李芾教授简介

李芾,男,1956年9月出生于云南昆明市。1972年9月进入昆明铁路技术学校(现昆明铁路机械学校)内燃机车专业学习。1974年8月从司机学校毕业,在昆明铁路局昆明内燃机务段工作。1978年2月进入西南交通大学机械系内燃机车专业学习并获学士学位。1982年2月留校任机车车辆系热工教研室见习助教,随后考入西南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系铁道车辆专业硕士研究生,从师于我国著名的铁道机车车辆制动专家张开文教授,从事铁道机车车辆制动和列车制动动力学方面的研究。1986年获工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机车车辆系车辆教研室讲师。1988年初作为教育部公派访问学者到世界著名的德国亚琛工业技术大学机械系机车车辆研究所进修,在国际著名的铁道机车车辆专家O.Krettek和F.Frederich 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从事铁道机车车辆制动动力学、高速列车动力学及独立旋转车轮理论方面的研究,并以优异成绩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0年2月,李芾进入世界著名的德国TALBOT铁道机车车辆公司从事铁道机车车辆新产品设计和开发工作,后任负责公司新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副主任工程师。他先后主研成功世界上首台用于公路—铁路联运的八轴低地板平车 Rollenden Landsstrasse。该车采用350mm直径的车轮,使地板面距轨面高度为400mm,是世界上铁道货车地板面最低的铁道货车;参加研制德国第一列公—铁两用车Kombin Trailer;参加研制德国高速列车ICE的转向架,试验速度达到410km/h;参加研制世界上首台用独立旋转车轮的高速转向架,并在德国滚动振动试验台上试验速度达到500km/h,线路试验速度达到380km/h;参加研制DRRS货车转向架,创造了铁道高速货车230km/h的世界纪录;主研成功世界首台采用在抗侧滚扭杆上安装液压作动装置的摆式列车,目前,该车已提供给挪威铁路NSB;参加研制世界上首列高速货车动车组TALION,该车已提供给德国铁路公司DB;参加研制德国首列采用绞链式转向架(Jacob转向架)的轻轨列车TALENT;参加研制第三代德国高速列车ICE的转向架ICE21(B5003型),试验速度达到480km/h。与此同时,有数篇关于机车车辆制动动力学和独立旋转车轮理论方面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德国著名的铁道机车车辆专业刊物《ZEV-Glasers.Annalen》及《EI-Der Eisenbahn Ingenieur》等专业刊物上。
1999年3月,李芾谢绝了TALBOT公司的一再挽留,辞职回国。同年4月,李芾作为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的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受聘于西南交通大学,成为四川省和铁道部所属院校中首位获此殊荣的人,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同时,他还任德国TALBOT机车车辆公司、铁道部眉山车辆厂、资阳内燃机车厂、西安车辆厂、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厂以及素有中国高速机车摇篮之称的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厂等国内外几家机车车辆厂的高级顾问,并兼任国内几家专业刊物的编委和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及铁道机车车辆的学科带头人,是目前国内知名的铁道机车车辆专家之一。
回国后,李芾数次参加了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并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了40多篇论文。应国际机车车辆转向架及动力学学会的邀请,李芾于2001年9月23日至9月27日参加了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的第五届国际机车车辆转向架及动力学学术会议(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ailway Bogies and Running Gears),李芾作为该学会学术委员会中唯一的中国委员,并当选为本届大会持行主席。2004年9月12日至9月17日,李芾教授作为该学会学术委员会中唯一的中国委员,再次参加了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的第六届国际机车车辆转向架及动力学学术会议(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ailway Bogies and Running Gears)。
从1999年4月起,李芾执起教鞭,开始他在西南交通大学一边从事科研一边教学的全新生涯。他十分热爱这个专业,甚至在国外十多年的时间里也一直在关心国内铁路事业的发展,并经常回国同国内同行一道交流铁道机车车辆方面的新技术。回国后,他开始主持我国第一列摆式列车的动车转向架、拖车自导向径向转向架和迫导向径向转向架的研究工作,主持我国第一列内燃动力分散摆式动车组的研制工作,技术设计已通过部级审查。同时,他还主持我国第一台200km/h交流传动动车组控制车径向转向架、160km/h高速货车、高速客车转向架及国内第一台变轨距客车转向架的研究工作。他除经常给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讲座外,还应邀到铁道机车车辆厂为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办讲座,利用自己在国外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帮助他们了解国外铁道机车车辆的发展动向、企业的管理方法和解决技术难题,在铁道部内享有颇高的声誉。
(三)张锡祥院士简介

张锡祥 ,男,汉族,1933年5月出生,山西省文水县人,中共党员.1958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现任信息产业部第二十九所研究所研究员 、所长顾问。
  主要业绩:40多年来,工作上认真负责,技术上刻苦钻研,在科研工作中成绩显著,曾在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电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原国防工办技术改进二等奖1项;获原国防科工委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论文著作:《现代雷达对抗技术》专著一本.在刊物和学术年会上发表论文数十篇;编写和整理内部技术资料约400万字.曾多次获得多种荣誉称号。1978年获"四川省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称号;1980年获"成都市先进工作者"称号;1984年获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获全国电子工业劳动模范称号;1991年被评为成都市工交系统优秀党员;1992年被评为成都市优秀党员;1993年被收入《四川英模录》;1998年被编入《中华劳模大典》。199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博士研究生1名和一批技术骨干和技术管理队伍。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获“863十五周年纪念”个人“突出贡献”奖。
(四)范平志教授简介

工学博士(英国),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四川省劳动模范。现为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导师,英国利兹大学客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IEEE-VT中国分会主席,四川省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
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文著作6部(包括美国IEEE Press出版社,英国RSP, John Wiley出版社、德国Springer-Verlag出版社和中国电子工业出版社等出版著作)。在IEEE Trans on IT/VT/COM/PDS, IEEE CL, IEE Proc. COM, IEE EL, IEICE Trans on ISS/Fund, Journal of Wireless Comms、中国科学、电子学报、通信学报、软件学报、电子科学学刊等国际国内刊物和国际会议发表研究论文250余篇(含学术刊物论文150余篇,其中英文学术刊物论文70余篇);完成发明专利16项(已获授权5项)。主持多项国际会议,担任多个国内外学术刊物客座编辑和编委。近5年主持中英、中日、中美、中德、中韩、香港等6项国际与地区合作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八六三计划项目、1项博士点基金项目及多项其它科研项目。他所指导博士生唐小虎同学博士论文获2003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多名博士生获四川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和西南交大优秀博士论文奖。
作为大会主席(General/Program Chair)或共同主席(General/Program Co-chair)主持SETA’06, IWSDA’05, VTC'05-Fall (Transmission Techonology), WSN’05, PDCAT'04, WICSP’04, PDCAT'03,IWSDA'01等国际学术会议,作为组委会成员和分会主席参与主持ICCCAS’05, ISTCA’05, SETA'04, ISCTA'03, PDCAT'02, ICCCAS'02, DSPCS'00等国际学术会议。近5年担任美国、日本和中国等多个国际刊物客座编辑和编委,包括美国《高性能计算与网络IHPCN》、日本《IEICE信息与系统汇刊》、美国《无线通信与移动计算WCMC》,《电子学报》、《电波科学学报》、《电路与系统学报》、《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等。
范平志教授的主要研究兴趣为:扩频与码分多址通信、多媒体宽带无线通信、信息理论与编码、信号设计与处理、无线定位、网络与信息安全等。
(五)林其谁院士简介

1937年12月生于福建省金门县。1959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79-1981年获联邦德国洪堡奖学金在墨尼黑大学物理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1987-1990年担任中国生物化学理事会理事长,1987-1991年担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chemistry编委,1988年起担任国际细胞研究组织执行委员,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主编,1990年起担任UNESCO分子细胞生物学网络组织执行委员,1994年起担任亚洲与大洋洲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联合会秘书长,1984-1994年担任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
林其谁院士主要从事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在研究氧化磷酸化时,曾发现偶联线粒体琥珀酸的氧化受内源NADPH的抑制,分离了线粒体内膜上不含ATP酶活力的偶联因子。在研究钠钾ATP酶时,证明了酶的构象变化,并说明了构象变化与酶催化过程的关系。首次纯化了解偶联蛋白天然质子载体,为机体能量代谢提供了新的证据。1984年以来,从事线粒体内膜与辅酶Q相联系的脱氧酶研究。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各1项。现已招收培养博士生8名,硕士生11名。1996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
(六)韦钰院士简介

韦钰 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教科文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
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李嘉诚基金会顾问、国家总督学顾问、原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
研究“做中学”科学教育的内涵、评价并参与“做中学”推广工作
主持中国儿童情绪库的建立
研究中国儿童气质、性格分类和教养的关系
工作经历
1985.9——1986.12 南京工学院副院长兼生物医学工程系第一任系主任
1987.12——1988.5 南京工学院院长
1988.6——1993.11 东南大学校长
1993年——2002年 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