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风 立家规】良好家风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27日
来稿单位审核审核 编辑
责编

“兼德勤,明礼节,行当光正,百多邻亲皆称善矣;信为先,利为后,义存颅顶,数十春秋无愧活也。”我校退休教师黄诗孝(以下称“黄老”)勤俭持家,夫妻和睦,子女成才。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一家人和和睦睦,其乐融融。


简朴,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木质的桌子、椅子,墙面的字画,储物柜仿佛都是上了年代的“古董件儿”,当记者来到黄老家里,被眼前的古朴和简约吸引住了。这套一百多平的老房子是2010年后黄老一家迁居与此的。墙上挂着三四幅书法,绘画作品。黄老告诉记者,这些都是自己创作或是友人赠送的作品。我才想起在刚进小区,一位遛狗的大爷说,“找黄老呀,就是贴着对联的这家,你看看字写得多好,这就是黄老的家,黄老的书法可是在社区出了名儿的”。


黄老的书房算是“古色生香”,一个书柜里置满了书,宋词鉴赏,文史通识……书桌上铺上几层宣纸,两个陶瓷毛笔筒里也装满了大小不一的毛笔,笔筒旁是两个古铜色的收音机。年代太久远了,虽然无法收听节目了但它们还是一如既往地静静地安立在桌子上,见证者黄老每一次在书桌上的阅读。黄老退休后和热爱书法的朋友们,十几年如一日地为社区居民免费赠对联。


黄老的大女儿介绍说,“这些物件儿搬家多次都被父亲留了下来,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但是父亲勤俭已经成了习惯,觉着还能用,旧电视柜、旧床,还有那些书和字画,在他看来都是宝贝,是舍不得扔的。”



和睦,执子之手恩爱如初


黄老的老伴儿程玲芳由于家境困难,在9岁时,就经人介绍到黄老养父家生活。两小无猜相处没多久,黄老就回到生父家生活。日子平淡无奇地过着,直到1949年黄老毕业,两人顺其自然地结婚了。


“那个时候的聘礼就是两把椅子,住的地方是别人的房子,用现在的话说就叫裸婚。”黄老说,虽然当时两人的结合是“父母之命”,但是在后来相处中,发现程玲芳非常会持家。


“家里很多时候都是由她一个人在操持,最困难的时候,她把碗里的米饭留给我和孩子,自己只是喝汤。我们生活得很单纯,在一起没有想过放弃。”说着,黄老握住了老伴的手。从故乡五城到成都,程玲芳几十年操持家务,又添了一双儿女后,黄老一个人微薄的工资除了要养活一家五口还有寄回一些钱供养父母。程玲芳买不起新衣,她便给黄老和孩子们买布料做衣裳,她说,“那段时间真的很苦,孩子们正在长身体却还是天天吃素菜,只有黄老回家的时候才能给孩子们尝荤,黄老也是只有穿着带补丁的衣服上课。”


“第二个孩子出生后,我由于每天要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她,结果不幸让她在月子期间落下强直性脊椎炎,后来脊椎、颈椎都变形了,现在弯腰都很痛苦。”黄老再次牵住老伴的手,流下了自责的眼泪。


“她爱出去散步,每天我们都要手牵手去逛三圈。她不能弯腰洗脚,我每天就给她洗脚。”黄老说,“年轻的时候她照顾我,现在我反过来照顾她是理所当然的,有她的地方才是家。”打开《牵手》这本书,映入眼帘的就是黄老和程玲芳两人的合照,照片里的黑发人变成了白发人,唯有恩爱如初。“这本书本来是可以不写的,但是我答应了她,要给她平凡的一生写一本书,她口述,我执笔。”老两口合写的这本书,亲朋好友看了以后,都被他俩的传奇婚恋所感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将黄老和程玲芳夫妇的恩爱生活体现得淋漓尽致,两位老人相伴近70年。对于婚姻,黄老总结就像《牵手》的歌词一样:所以牵了手的手,来生还要一起走,所以有了伴的路,没有岁月可回头。


育子,淳朴家风代代相传


黄老说这一辈子得意的不只有自己的门生,他们中有很多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单位业务骨干,爱岗敬业。他骄傲的还有自己的孩子们,二女儿和小儿子先后考上重庆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在工作单位兢兢业业,诚实守信。自小家里养育三个孩子,妻子患有残疾,没有工作能力,负担更是加重了。黄老的儿女们却很懂事,不仅不乱花钱,还偷偷攒钱,放假回家的时候把钱交给妈妈,维持一家生活。


黄老还说,“家风是一家人在生活中逐渐积累的点点滴滴,父母要做好示范,子女们从我们孝顺爷爷姥姥的过程中学会了孝顺,也在我们省吃俭用中学会了珍惜。黄家的家风就是勤俭持家,与人为善,努力进取。孩子们一直惦记着朴素的道理,这些道理对他们终身受益。”


“孩子们真的太懂事了,我们一家都是吃过苦的,所以更懂得珍惜和勤俭,我的孩子们也是这么教育他们的子女的。良好家风是我家最宝贵的财富,要给与后代精神食粮,良好家风一定要代代相传。” 黄老说到动情处不禁流下了眼泪。黄老早已是四代同堂,家里的孙子们也是各个优秀,最小的孙子今年打算到海外留学。


黄老的大女儿黄萍也已退休,周一到周五她照料两位老人的起居,周末才回自己的小家。二女儿黄和周末也经常把老两口接到自己那儿,陪父母说说话,聊聊天。黄老说家里的子孙们很是孝顺,一家人和和睦睦,共享天伦之乐,这就是黄老最大的幸福。(文/徐竞瑜)


(编辑  李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