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我人生发生巨大转折的一年,也是我为了梦想开始奋斗的一年。回顾这近四年的时间,有付出,有汗水,甚至有委屈和泪水,但是,更多的却是收获,学习上的收获,人生上的收获……要走了,却有太多不舍……
离开了,我又要去创造下一个属于自己的辉煌,这里是大学的终点,也是我人生新的起点……
末了,感谢一路陪我走来的朋友,感谢我的母校……”
——高书雷
“沉迷“网吧,为了梦想
08年高考,接到成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父亲变卖了家里的地基,凑齐了高书雷的大学学费。很多人第一次到大学都是父母陪伴,但是,对于父母而言往返的车费太贵了,于是,高书雷只身一人,几千公里,从山东来到刚刚经历过汶川地震的四川。
“开学没多久,寝室的几个同学就买了电脑,我也想拥有台电脑,但是考虑到家里的情况,一直都没有要求父母买。但是,我的求知欲却告诉自己,我必须做些什么。”
于是,高书雷开始沉迷于网吧。当然,他进到网吧不是游戏,电影、网聊,而是软件的学习。高书雷把自己想学的软件存到弟弟送他的MP3上,然后到网吧,把软件安装到网吧的电脑上,开始自己的学习。有时候会在网吧呆一天,看教程,熟悉软件操作。那些日子是高书雷觉得最兴奋的日子,求知欲望的满足让这个家境贫寒的学子看到希望。他坚信,此时的努力必定会在将来某一天收到丰硕的回报。这种回报不仅在于自己的成长,更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
选择动画专业,是梦想使然。高中的时候,他瞒着自己的父母报了艺体生考试去学美术,学了半年后才告诉父母,父母极力反对他学美术,所有的亲戚都觉得学美术没什么出息并且花费还那么高。为这事他还离家出走过几次,无人理解的苦没有让他退却,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点什么。
虽然不理解儿子的做法,但是父母对于高书雷的学业还是全力支持。大一寒假回家,高书雷小心翼翼地跟父亲说想要一台电脑,他父亲说:“行,那我给你弄一台。”于是,高书雷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几年之后他才得知,买这电脑的钱是父亲借高利贷的。
有了自己的电脑后,高书雷更加痴迷,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时候不知不觉就能在电脑前坐一天,连饭都顾不上吃,很多时候都是室友给他带饭回来。“我当时是感觉自己从来没有这么渴求过知识。觉得有东西学就感觉好愉快,不管这些知识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哪怕什么也不能带来,学特效的时候,觉得自己能弄出来风雨雷电之类的特效声音就觉得好神奇,很有成就感。”大一时,高书雷完成的一个片子,获了奖,那是他第一次走上专业颁奖典礼的红地毯。
大一结束的时候,他组建的ID动画(影视)团队完成了3部动画片、1部纪录片。2010年1月学校和韩国SK基金举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主动请缨,在活动汇报的当天,他制作的视频《那年•冬》向两国学生公演。大二的暑假,参与成都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拍摄中,导演和剪辑了温江万春青少年空间小朋友出演的《成小龙的暑假》。他的特效作品被美国Thinkinetic公司放到了官方网站,并将其放到在产品展示里。在时间的长河里,高书雷一直努力前行,成长悄然伴随着赶路的步伐,自己却浑然不知,当某天回过头再看,却意外发现了自己的成长,内心也溢满了喜悦。
自己的专业一直不被家人认可,自己也时常感到很苦闷。直到大三,高书雷开始用自己赚来的钱给父母添置家用时,他的父母开始慢慢理解并慢慢接受,父亲对他说:“哎,看来你学美术还是学对了。”讲到此的时候,他有点小激动,他问记者知道那种感觉吗?他形容那是仿佛自己身上被划了很多刀,却依然还活着,并且还活得很好,顿时就觉得心里豁然开朗了。他说有时候逆境也不是什么坏事,这么多年来终于被父母认可了,像是突出重围,破茧成蝶,眼前立马呈现了海阔天空的壮阔之景。
与公益为伴
从关爱留守儿童到山区支教,从《草样年华》到《成小龙的暑假》,伴随着高书雷四年大学生涯的除了书籍,就是越发沉积的那些留守儿童的梦想,和逐步增长的公益的步伐。
大学四年他一直与公益为伴。于他而言,公益不需要太多理由,只源于一份沉重的社会责任感。这份责任感在内心深处被第一次挖掘是因为一个电话。他告诉我们,在大二的暑假,他没有回家,本打算找点兼职,赚点生活费用。因为没找到合适的兼职,他正准备回家,这时突然接到一个公益组织的电话,希望他参加成都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拍摄。这一个机缘巧合,牵引着他走上了公益这条道路。也让他第一次与留守儿童结缘。
“我见过穷的,没见过那么穷的。”提起留守儿童,他微微有些叹气,“那些孩子们家里都异常简陋,有些还住在四面透风的木房子中,冬天的时候冷风直接对堂穿。“他说他见过一个孩子,手都冻裂开了,很单薄瘦小的身躯,每天都要花一到两个小时独自翻山去上学,回到家还要自己烧火煮饭,家里只有一个年迈的奶奶,父母12年都没有回家了。当志愿者问及她想不想爸爸妈妈时,她却说已经没有感觉了。还有的孩子看到自己的爸爸回来,都喊叔叔。他当时有个镜头是让孩子们把镜头当做自己的父母来讲述自己心里的话,好多孩子看到镜头都只知道哭,拍摄时,志愿者们都哭成一团。高书雷深受震撼,当时他手拿着机器,头都是侧向另一边的,不忍再看。
还有一次志愿者让孩子们唱歌,本来以为小孩子应该唱的都是一些《娃哈哈》什么之类的歌曲,结果在没有任何安排的情况下,他们居然一起唱起了“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这样的歌声让当时的他心酸不已。也促使了他更加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坚定了走下去的决心。
因为长期奔走在留守儿童之间,让他比更多的人对山区教育的落后,有深切体会。去年国庆,为了让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暑假更有意义,也为了给孩子们多带去一份知识。他简单地收拾了下,只身前往乐山支教。在出发前,他专门买了很多零食,打算分给学校的孩子们,没想到支教学校是如此的偏远,问路时,当地很多人连普通话都听不懂,这点让他很是意外。在几次辗转搭乘汽车,摩托车,再攀爬了大概2个多小时的石阶,在他觉得自己已经走得不能再走时,他才终于来到了学校。
那是一个极其简陋偏远的小学,说是学校其实大大小小不同班级的小孩都挤在一个教室里,那个迎接他的校长也是这个学校唯一的老师。孩子们住宿条件很差,打地铺,睡在潮湿的地上,孩子们经常生病。看到零食时,蜂拥而至的孩子们,完全是哄抢,虽然他一直说每个人都有,但是在孩子们的眼里零食太过于奢侈。
对于高书雷而言,四年的公益之路也许真的算不上太长,但是相信种下一棵树,收获一片绿荫,献出一份爱心,收获一份希望。他用他的镜头记载下了那些大山深处蓬勃生长的梦想,浇灌出了无数个内心纯净的希望。他的事迹出现在学校网坛上,被学弟学妹们广为流传。用一个学弟的留言来说:“希望以后等我毕业时,也可以出一篇这样的小记,也能过得这么精彩。”
开拓下一个属于自己的辉煌
大学四年已然成为历史,离别总是携带着些许的伤感的气息潜入鼻端,嗅了又嗅,不舍是存在的,离别也是必然的。离开了母校,是梦想之路即将转入下一条风景线,而不是终结。即将起航去创造下一个属于自己的辉煌,这里是大学的终点,也是高书雷自我人生新的起点。高书雷给自己拟化了两条主干道路线,一是“北漂”,二是去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应聘老师。不论最终结果会是如何,这个坚持梦想并执着努力的我们的同龄人,这个热心公益为社会带去温暖的年青人,这个总是保持着随和心态,乐观向上的大学生,给自己的人生带来精彩的同时,更给我们的菁菁校园带来一面旗帜,一种状态。向着梦想,努力飞翔吧,你一定能飞得更高。(文/杨渝彤 廖彩琳)
(编辑 杨春霞 责编 练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