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师说

【专访】游莉:一树菊香是芬芳

文:旻旻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26日
旻旻
来稿单位审核审核 编辑
责编


游莉老师的实验室在川抗所大楼的三楼。我们造访时,她正和刘家健老师、李波老师在一间不大的会议室里为15日将进行的成都市科学技术奖最后答辩做准备。文件资料铺了一办公桌面,4天倒计时,三个人像是拧紧了发条,加班加点地抠细节、反复核查资料、准备讲稿。她坐在靠里的位置,认真的讨论商榷着,像个可爱的学生。见我们来,马上放下手里的工作,微笑着跟我们打着招呼,又侧着身子艰难的挤出门来,热情地拉着我的手……


她留了一个长长的大波浪卷发,还特地绾起一绺发束,这让她看起来温婉亲切。一件墨青色的单衣,朴素却不失气韵。她总是微微笑着,一瞬间,我的眼前仿佛盛放着望不到尽头的金色太阳菊,在夕阳的柔光里向着远方蔓延开去,散发着幽幽的香气。

 

“初来乍到时 我想过放弃”

 

1980年,游莉考入华西医科大学药学系,开始了一生与药学的缘分。“选择药学,只是因为当年高考分数在那里,没得选”,她自叹中学时并没有化学方面的专长和天赋,也非有钻研药学方面之宏志,可命运的轨迹或许正是这般不可预计,朝着未知的远方一路开去。大学毕业那年,她被分配到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


初入职场,她进入所内的药物化学合成研究室,负责进行药物的化学合成实验。这个工作是仿制国外即将上市或已上市,但国内尚未进口或已进口但价格昂贵的药物,在仿制过程中进行合成、工艺改进、创新、并实现产业化,使老百姓付出较少的钱,获得同发达国家一样有效地药物治疗。这类实验通常研究周期很长,研究人员每天反反复复做试验,“很累,对脑力体力都是一种考验。”成天耗在实验室里和成堆的瓶瓶罐罐、实验仪器作伴,呼吸着各种化学药剂散发的浓浓气味,刚刚二十出头的花季女生,怎受得了这般辛苦?而毕业后短短的时间里,同届同学中,仅她和另一位女生还在从事药物化学相关工作。理想与现实的天平开始倾斜,让她更加坚定了转部门的想法,转到所里相对轻松的部门,从药物合成的研究转到产品出来后制定质量标准的分析专业上,从一个耕耘者到一个守株待兔者。


她在心底盘算了好长一段时间,终于怯怯地向老师,也是时任药物合成室主任的刘家健和盘托出了自己想法,面对这个“任性”的小姑娘的申请,刘家健老师摇摇头,坚决不放行。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刘家健老师就开始研制头孢类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药物。他是这个实验室的前辈、也是国内研究药物合成领域的专家。他向她回忆自己那一辈的研究历程:“我们开始研究那时,也是中国条件都非常艰苦。做一个项目,最原始的材料都得要自己去合成。你们现在相比我们那时现在条件已经好很多了。”老师们的艰辛创业路给了她很大的触动,心底升腾起倔姑娘不服输的劲儿,“别人都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一定要做点东西出来”怀着这样的信念,她选择了坚持。


研究:辛酸苦累  鲜花掌声

 

实验室里寒来暑往春去冬来的轮转,一天又一天,她和课题组的成员一起为一个项目把实验一次次的重复又重复。一个课题从立项到新药获得批准生产的周期往往是以年为单位,运气好,也许比预想快很多的出成果;运气不好,遇上了一个项目铺延近10年的时光。药物的质量检验项目繁多,如含量、杂质、水分、色级、溶媒残留等十几项,任何一个项目不能达标,其药品都为不合格。在盐酸头孢吡肟的研究中,开始药品晶体颜色始终较深,达不到注射用药的标准,游莉和团队成员只能一遍遍重头再来,最终发现了微量的碘元素在其中作怪,经过对不同氧化剂进行反复试验筛选,选出一种氧化剂加入反应中,才克服了这个难题。另一个头孢呋辛钠的项目,仅在实验室的小试阶段就用了整整4年。“这几年,是对人体力和脑力的考验,也是对人心性的磨练。”在此过程中,她和同伴们几百次问自己,要不要放弃,可是踟蹰之后又是决然地重头再来,或许她如今这般风轻云淡、从容大气正是在这样的无望与希望的“过山车式的研究历程中慢慢练就。


研究这条漫漫长路,像是行走在漫无方向的荒漠,前路茫茫,除了保持信念走出绝境,还要面临周遭不可预知的危险。一次,游莉老师下厂为头孢匹林钠进行中试工作,中试放大是从实验室的小试向生产过度的重要试验阶段,因为实验室的操作投放到工业化的生产中,随着投料量的几十倍的增加,操作、设备的差异都将面临不一样的一种景况,因此都要经过此步进行重新核算。在即将进行产业化生产中,生产设备选型、原辅材料的筛选、投料量的把握、反应条件的控制等都要细细核算……中试过程中有时伴随作意外和危险,车间一场意外的大火瞬间袭来,大家都被吓得七魂丢了六魄,慌乱中赶紧灭火……一场惊吓,“幸好产品都没损失,人也没事。”


中试的过程并不比小试轻松。最近的一次下厂中试,过程并不顺利。从下午1点开始持续到第二天早上8点,整整20个小时,她必须不眠不休的盯着,观察整个制备全过程,设备内部的温度变化,反应成功与否,反应过后的过滤和干燥情况……


这样的工作性质和周期,身为女性,她一边要应付高强度的工作,一边还要照顾家庭,难免左支右绌。丈夫是一家医院腹部外科的医生,工作起来往往抽不开身。等到女儿出生,境遇更加窘迫。遇上要下厂中试,出差两三个月是常事,她只好将女儿托付给爷爷奶奶照看,身为母亲却常常不能陪伴左右,也缺席了许多女儿成长的瞬间。因为工作而忽略女儿,这个柔软的母亲始终心怀愧疚。如今,女儿已经出嫁定居北京,与父母相隔两地,只有假期才能得以一见。回忆当初,她眼眶泛红,眼泪就要夺眶而出。父母一生都跟医、药有联系,但女儿却没有继承他们的衣钵,学了经济。“为什么没有学药呢?”我问。她语带不舍:“不,太苦了。”不让女儿从事那份苦差事,走自己的老路,这或许是一个母亲对女儿的守护和弥补。

 

为师:口传心授 静心专注

 

一做研究三十年,游莉从花信年华到知天命之年。三十多年新树成林人至而立。这期间,历经初见成果的惊喜、项目卡壳的沮丧、项目搁置的无奈,项目获奖时的备受鼓舞,更有药品最终投产上市的鲜花掌声。她说,这些年吸引自己一直去做的是那种克服困难之后的释然和成就感,像走在一个漆黑的看不到头巷道中,无意间豁然开朗,那是特别棒的人生体验。再者,自己在实验室中的反复,做出来的药能够治病救人,就觉得自己还做了些有意义的事情。


科研工作最重要的是传承,游莉老师直言: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以刘敦茀老教授、刘家健老师等为代表的一批专家,老师们从国家条件最艰难的时代走来,却始终醉心研究,保持着老一辈学者的精益求精和仔细,他们不问名利、静心专注,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得其乐。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对她最大的启迪。2011年,游莉老师被评为成都市优秀共产党员(享受市劳模待遇);2015年,五年一评的四川省劳动模范,她又获评。谈及荣誉,她谦虚地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人,获奖是对于我工作的肯定,但也是因为站在学校和川抗所这个平台上才有这样的荣誉。勤勤恳恳做事,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


“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如今,游莉老师也担任研究生导师,为年轻的研究者引路。“老师特别和蔼、平易近人、没有距离感”游莉老师2013级的获得国家奖学金的硕士研究生江洁滢脱口而出,但温柔的游老师在学术上确实锱铢必较,“老师学术上十分严谨,对学生要求极高,她有一双利眼,我们的实验记录本交给她,上面的一点点数据的差错都会被她抓出来。”但是,游老师又是一个极其尊重学生,会给学生很大自由度的师者,“学生提出的任何一个想法,哪怕没有理论论证其合理的情况下,她也鼓励学生一试,耗材的购买、实验方法的指导……她尽心竭力的帮助她的学生们抓住思维的火花。”


“游老师不仅是学术上的引路人,还是生活中的好导师。”即将毕业,正四处求职的江洁滢收到了来自游老师的嘘寒问暖。“她不仅私下去打听工作单位的情况,还拉着我们详细分析单位的优劣、在单位里未来发展情况,她想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


“为人亲和、待人诚挚,工作认真,这才是一个科学家的样子。”与游老师共事30多年的简利民亲眼见证了她的成长。听此,她连连称不:“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在我认为科学家是要做出创新性东西的,影响人类发展的,而我所做的,不过是把国外的搬到国内,进行一些摸索和创新,所以准确来说我算是一个工匠。” 诚挚如她,温暖如她,越过时间之河,谈及研究,她将几十年研究心得一语道来——“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要有韧劲、要不怕苦。”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对自己的研究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这不也正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吗?


淡雅、从容、沉静、大气,正是时光的馈赠和自我修炼,才练就今日这番如菊般高洁气度雍容大气。


【简介


游莉:19624月生,四川成都人。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硕士生导师。2011年成都市优秀共产党员(享受市劳模待遇),20154月,被评为四川省劳动模范。

1984年从华西医科大学药学系毕业后进入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工作至今。三十多年来主要从事氨基糖甙类和头孢类抗菌素药物的半合成研究和开发,作为主研人员和课题组长已成功开发丁胺卡那霉素、奈替米星、头孢呋辛钠等13个品种新药,其中多个药物并实现产业化,为国家创收近百亿元。多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文/旻旻 编辑/闵秀玲 文章原载于《成都大学报》第350期 原标题《葆一种工匠精神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