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新闻网首页 >> 媒体视角 >> 正文

【中国教育报】成都大学:校企携手探索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25日
来稿单位审核 编辑
责编
■陈明慧 吴一龙

  9月25日,在成都大学2016教室里,30多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3个“公司”,在这堂“游戏测试”选修课里尽情享受。这堂选修课的授课教师,不是学校的教师,而是开发了“流星蝴蝶剑”、“笑傲江湖”等游戏产品的著名台资游戏研发公司---昱泉国际的营运总监汤昱仁。这是成都大学第一门由企业老总开设的选修课程。
  
今年7月,成都大学与昱泉国际签订了《培养软件人才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实习实训、项目合作、共建基地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探索适合成都区域经济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平台+插件”:将业界最新发展融入教学
  
作为全国首批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2007年,成都市引入了英特尔、微软等36家世界500强企业,华为、中兴通讯等国内知名IT企业也相继在成都设立了研发机构,在应用软件、信息服务外包、信息安全、数字娱乐、IC设计和嵌入式软件六大领域实现了整体性推进、群体化发展。但是软件人才紧缺成为抑制成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根据相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成都市软件从业人员将达20万人以上。在数量不足的同时,传统模式下培养出的软件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不能较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造成了一方面用人单位急需大量人才,另一方面每年大量的软件相关专业毕业生却找不到对口工作的情况,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脱节。
  
针对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成都大学提出“平台+插件”的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所谓“平台+插件”,即以学校的学科知识能力培养为平台,以IT企业的标准为插件,将软件行业新技术、新标准、新成果引入人才培养过程。
  
在此培养模式下,学校按照大学科建立学科“平台”,学生在学校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相应的学科课程学习,打好基础。软件产业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特点,决定了不宜太早确定学生的专业方向,因此,学校和企业联手,在学生毕业前最后一年嵌入与产业及企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新技术、新标准、新项目等组成的“插件”,对学生进行实战式的企业实训,使学校的学历教育与企业的岗前培训相叠加。
  
有利于提升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
  
汤昱仁认为,游戏美术、游戏程序、游戏策划和游戏管理都能放入课堂,昱泉国际还有很多项目可以拿来与学校合作,比如开设“游戏管理”课程,目前国内还没有高校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因为学校的教师往往只有传统的知识,不了解企业实际运作中的情况,而“平台+插件”的模式,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点。
  
“平台+插件”的培养模式已经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成都大学2008届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动画等“涉软”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达86%,比去年提高30%。2009届软件专业学生已全部被软件企业预订,120名毕业生已全部到企业顶岗实习,后面来的企业根本招不到对口专业的人,学校不得不为同年级的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涉软”专业进行课程置换,增加软件课程,以满足软件企业的人才需求。
  
实现完美对接尚需突破五大障碍
  
成都大学在推进“平台+插件”培养模式时也遇到不少问题,要实现学校与企业间更完美的对接,尚有许多障碍有待突破。
  
其一,“平台+插件”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涉及教学与管理,以及产业与企业等许多理论及实际问题,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其二,推进课程置换和课程建设是难点,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有可能实现持续发展,并推进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其三,推进学分制是该模式教学运行的有效保障,灵活的学分制,可以为教学计划中的模式化的课程设置、灵活的学生选课及快速的市场适应要求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其四,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习条件和教材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学生食宿、交通和安全等管理解决方案等是该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其五,培养成本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模式的进一步推进,成都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成本由政府补贴差额,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但该模式的可持续运用和推广可能还需要其他的解决方案。

  “‘平台+插件’培养模式为成都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找到了一条正确道路,探索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但我相信前景将是一片光明。”成都大学党委书记屠火明说。

  《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24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