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新闻网首页 >> 媒体视角 >> 正文

【光明日报】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创新艺术专业教育理念 提升国际留学生培养水平

文:张娟 苟强诗 左永红 来稿单位审核:光明日报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6日
张娟 苟强诗 左永红
来稿单位审核 光明日报 编辑 赵佳
责编 吕佳

原文链接:

https://app2.gmdaily.cn/as/opened/n/c933c2366243490ca14b434dceebb4f7

原文如下:


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拥有戏剧与影视艺术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招收影视动画、影视编导、新媒体艺术传播方向研究生,设有动画、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3个本科专业。动画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A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B+类、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数字媒体专业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B+类。学院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招收本科、硕士层次学生,通过联合培养、师生互换、项目研发、短期游学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同时,学院贯通国内、国际学生人才培养联动,形成特色鲜明、中外融通、交叉创新的应用型影视艺术国际留学生人才培养理念。近年来,学院办学水平逐步提高,人才培养美誉度逐年提升。

 

党建引领、思政示范  把握好学院国际化办学方向


学院党委构建了党建业务双融合、立德树人双促进的“1+3+3+X”党建工作机制,有效引导全院师生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中牢记初心使命。学院党委先后获评“四川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四川省首批“课程思政”标杆院系、四川省首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并荣获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以“大思政”育人理念为指引,形成了高校二级学院党组织“四维协同”育人模式。


服务东盟、更新理念  创新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成都市政府支持内设的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招收学历留学生,基于学院国际化办学实际,形成了“四体三型”人才培养模式即文化体验、艺术体悟、价值体认、文明互鉴体行,专业技能型、应用创新型、文化传播型。在培养中凸显“分段式教学”“项目驱动”“校企共建”特色,探索“三型”模式人才培养。《服务东盟合作,共建“一带一路”:艺术类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获2021年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工作室制、内外贯通  构建国内国际学生融合育人机制

 

学院建有30余个师生专业工作室,工作室实施导师负责制,吸纳国内、国际本硕学生,成立国际化师生团队,依托专业工作室实施“四维协同+四体三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工作室打造成文明互鉴、文化体验、价值认同、创作实践、作品传播之窗。学院对工作室实施申请考核制,通过过程化管理、年度绩效考核,确保育人实践成效。


项目驱动、实践体认  通过国际生作品讲好“中国故事”

 

学院通过策划“我与四川的美丽邂逅”等品牌项目,以国际青年学生眼光深入挖掘体现四川独特品质的题材,重点围绕川人、川事、川景、川菜、川茶等元素,讲述四川故事、展示四川形象、讲好中国故事。通过“我与四川的美丽邂逅”等品牌活动,学院师生已连续创作300余部微电影、短视频作品。在中国-东盟友好合作短视频大赛、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北京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青年电影节等权威赛事中获200余项奖励。


搭建平台、注重传播  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学院一方面策划与指导“我与四川的美丽邂逅”等品牌活动,指导学生创作实践;另一方面与中新社四川分社、四川新闻网、四川广播电视台、成都广播电视台等签订合作协议。目前,师生作品已在主流媒体刊播100余部,13部作品获省部级表彰。

 

学成归国、校友联结  共建“一带一路”友谊之桥


学院已培养国际毕业生206名,毕业生回国后实现高质量就业,其中数名学生就职于老中铁路有限公司、老挝国家电视台等。留学生在读时,成为中国发展的见证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留学生毕业后,成为中国声音的传播者和中国形象的推广者,在浓浓校友情的联结中,搭建起一座座“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友谊之桥。


学院将继续依托成都国家中心城市的区域优势和成都大学的综合性学科专业优势,秉承“厚德精艺、真美与共”院训,聚焦“艺术+科技”推进教学、创作和综合改革,在“1+3+3+X”党建工作机制与“大思政”育人理念实施中,在国际留学生“四维协同+四体三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未来,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将持续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强化特色,追求卓越。

编辑:赵佳责编: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