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新闻网首页 >> 媒体视角 >> 正文

【学习强国】谢严美樱:考北京大学有多难?她终让梦想照进现实!

文:欣闻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30日
欣闻
来稿单位审核审核 编辑 赵佳
责编

原文链接: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8176549447990973253&cdn=https%3A%2F%2Fregion-sichuan-resource&item_id=8176549447990973253&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t=1722929328437&showmenu=false&ref_read_id=2186846d-3696-45cd-8d09-3f4356cc7c99_1722947279706&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原文如下:

谢严美樱,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202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中以初试366分惊险进入复试,复试逆袭排名第2位,以排名第6的综合成绩,考取北京大学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考北京大学是她不敢轻易示人的事,因为当她说出自己的志愿,总会接收到别人的讶异表情,他们会质疑她为何要挑战“地狱”难度,末了给一个赞赏加忧虑各半的鼓励。而她用一往无前的勇气,用心备考的智慧,日复一日地坚持,像春天的繁花历经四季的蓄力,终于迎来自己的花期。她说,“相信自己,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以下是她的自述:

3月27日,“谢严美樱 拟录取”映入眼帘。刹那间,《北京欢迎你》的歌词就在这一刻照进了现实。白天想,夜里哭,做梦都想去首都的我,终于可以说出那句——“北大,我们九月见!”


考研是一场长跑


小时候,我羡慕别人有家长陪着去北京游玩,有清北夏令营的照片留念,总想有一天要靠自己去一次首都。所以,在2022年的最后一天,我下定决心考研时,我就义无反顾地决定了要去北京。但起初我并没有坚定地想考北京大学。几所在京的学校都在我的愿望清单内,但考虑到分校区所在城市、考纲内容,最终只得被排除。


当我再把目光投向北京大学的时候,就不再是随便看看,而是真的郑重考虑起来了。我高中学的理科,没有学习过政治,但我相信“笨鸟可以先飞”。英语我在大学期间都没有放下,一直坚持每天记单词,所以我相信这一科不成问题。专业课着实有难度,但一定有可以准备到万全的办法。我试着做了一下真题,发现题型是我擅长的主观题,还有最最重要的一点,北京大学招考它不问学生出处,更看重考生的实力和潜力。


于是在慢慢确定目标院校的那段时间,我一边着手开始准备,一边紧盯2023届的拟录取名单。公示期一过,就有“上岸”的考生发布新鲜的经验帖了,我翻来覆去地看了很多遍,偷师取经。接下来,我就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了。


备考开始,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背单词和读外刊。我从四月开始学习政治,听网课,课后整理思维导图。专业课有15本左右的参考书,从先秦文学到八九十年代的作家,文学的范围浩如烟海,从北京的三山五园是什么到故宫保和殿的鸱吻有多少个,考题出其不意。所以大三下学期,我都在细细扫描每一个知识点,让自己养成坐下来静心看书的习惯。北京大学偏向考主观题,我就一边看书一边思考哪些可以成为出题点。暑假开始,结合真题有针对性的进行背诵,每天都保持10个小时以上学习时长,一天微信运动上的步数则取决于当天上了多少次厕所。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无知是一件让我兴奋的事情,这是我给自己这张白纸慢慢上色的过程。我知道自己擅长“八百米”,所以我并不心急。


然而随着预报名的到来,考北京大学的压力终于具象化。10001的编号是如此显眼,以至于完成报名是如此“丝滑”,可当我看着生成的报名信息,明白我终是没有回头路了,突然就有一种豁出去的感觉。于是真的进入后期发力的状态,深陷在背书、做题、复盘当中,做完真题如果感觉良好,我就很想去楼下大声呐喊;如果做得很差就去后街吃个烤肉鼓励自己。如今回想起来,仿佛一转眼就到了初试那天。一想到试卷从漫天大雪的北京长途跋涉来到我的座位上,我就激动地难以言喻。


复试“逆袭” 追风逐月见朝阳


26号下午4点北京大学公布成绩,我选择了“刺激版”查分,分数一下子跳出来,“366分”,我惊讶地发现自己专业课考的不算差,开心了一分钟,紧接着心就又悬了起来。因为北京大学院线的复试分一般都在360分左右,而我的分数岌岌可危。


出国家线的当晚,北京大学就出复试线了。“365分”,当我看到这个数字,我真的不敢相信擦线进复试这种事,竟然真的发生在我身上。但我丝毫没有觉得幸运,反而压力山大,这时候才意识到经验贴里说“北大初试只是一张入场券”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如果我不在复试逆袭,一切都是白费。


复试考察的内容不比初试简单,知识点更全面也更细致。比如针对作家余华,上要能说出他的流派及同类作家,下要对其全部作品烂熟于心,而这一个人物,也仅仅只是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中的极一小块。复试考验的是在高压之下和老师面对面的交流,在短时间内没有人能真的做好万全的准备,但拥有镇定自若的勇气对着老师微笑,就已经赢了第一步,我相信自信大方的状态才是老师最想看到的。


所以,我在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网站找了专业课老师的照片,设成手机壁纸一遍遍对着练习自我介绍,解锁一次手机就脱敏一次,进入考场的时候就觉得这些老师都是“老熟人”了。我还和“上岸”北大的学姐模拟面试,隔一天模拟一次,直到复试前一天晚上。


当我在3月22日下午站在北京大学南门门口,走进对外汉语学院时,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梦想在发光,一切都近在咫尺。那天很有意思的是,当学姐带我去候考室时,还问我“你是不是中国人”,因为名字而引起的误会,反而让我放轻松了很多。我的名字叫“谢严美樱”,“谢”“严”是父母姓的组合,出生在三月所以取了樱花的意象。


复试的二十分钟,每一分每一秒都记忆犹新。被几个考官轮流追问到欲哭无泪,现场每一位考官的微表情都被我无限放大。结束之后,我给朋友打电话嚎啕大哭,我说考不上了,不想调剂就只有“二战”,可我一个人走了好远的路,我真的太累了。于是就这样在燕园里乱逛,走到了博雅塔下,树影婆娑,北京的风很大,听筒那头可能听起来呼呼的,朋友以为我掉水里了。我抬头看天,脑海里闪过“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低头走向未名湖,“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些背过的诗句在我脑袋里重复着。我又想起电视剧《武林外传》里的吕秀才的经典台词——“我的前途可以说是,非常及其以及特别的渺茫”,后面两天在京的旅游日程也很低落,在颐和园坐游船的时候,我甚至下定决心要“二战”。


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出复试结果那天,分数竟然排在第二。可能是北京大学老师不嫌弃笨蛋,也可能是上天眷顾每一个努力的人,总之我真的写下了“逆袭”的剧本,不用“二战”了。虽然我复试逆袭了,可我想告诉学弟学妹们,初试压线真的是非常非常危险的事,要考就往高分段考。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歌曲《北京欢迎你》写的真好,我最喜欢里面那句——“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每次听到这里,我都会感动到落泪。


聪明、坚定、有勇气,既是我对自己考研过程的总结,也是这一年的收获。考研期间对我来说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说出目标院校,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连亲妈都瞒着?”但我有苦难言,说出来不会让我轻松,只是又多一层压力,我宁愿是我孤注一掷做的一场梦。


我5岁在深圳读小学一年级,那时我开始接触英语。没有什么天才般的奇遇,只记得半夜妈妈拿着竹条,逼着我念26个英语字母,背不完就不许睡觉。早晨六点睡意深沉,闭着眼被奶奶喂饭后被送上校车。他们告诉我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但我只知道不好好学习就对不起聚少离多的日子。


高考志愿被录取到“土木工程”专业,这四个大字直接压倒了物理本就糟糕的我。高一文理分科时,选择留在了理科班,然而此后的物理大题,就再也没做对过。上一堂课,我刚被语文老师表扬写的作文可作范文,下一堂课就因为害怕物理老师抽问而心惊胆战。所以大学我还没有进校,我就已经开始了转专业的计划。


在班助和室友的建议下,我参加并顺利通过了张澜学院的选拔考试。在熬过半夜制图、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之后,我在大一下学期选择转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在父母的支持下,连续四个学期的周末早上七点半,我都往返于春熙路与学校之间学习法语。坐在城市中心高楼的教室里,听着外教自豪地讲述法兰西民族的历史,列举思想启蒙运动、凡尔登战役和巴黎圣母院,我幻想着有一天也能有机会对着外国友人道一道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讲一讲孔孟思想、李杜诗篇和威严的故宫。在第56届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的志愿者队伍里中,我是唯一一个文新学子,其他的志愿者几乎全部来自外国语学院。这样的机会太少,而我渴望更高的平台,更多的资源,所以我选择了考研。


梧桐真不甘衰谢 数叶迎风尚有声


成都大学的四季流转,也到了我们要分别的时候。我记得春天和朋友骑行在嘤鸣湖边的林荫路上,夏天和室友买完冰粉吹着空调在寝室里看《菊次郎的夏天》,秋天肆意地踩在落满银杏叶的张澜大道上,冬天遇见过成都两次初雪。或许在未来的某个夜晚,初次报到那天的秋雨会再一次沾湿我的梦境……


感谢学校提供的优渥的学习条件、辛勤付出的老师,还有很多知心的朋友。在成都大学,有幸遇见两位恩师。一位是张澜学院的沈岚老师,一位是文新学院的曾思老师,她也是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借助张澜学院这个平台,我不仅拥有了重新开始的机会,也接触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听过很多受益匪浅的道理。沈老师曾经问我们:“学英语这么多年,真的甘心进入大学之后就放掉吗?”我心想:“那当然不!”所以我大学坚持了两年背单词不间断。她说:“很多同学害怕面试老师追问,但其实这是老师在给你机会。”所以后来的大场合即使是苦笑,我也硬着头皮面对。她说:“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所以我大胆地将自己的答案装进北京大学的信封。而曾思老师对于学术和教学的热爱也让我看见,原来一个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闪闪发光时,是这样的热情澎湃而充满魅力,即使再普通也可以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也想成为像她一样在讲台上自信大方又侃侃而谈的人。


很想告诉当下踌躇满志的学弟学妹们,现在听起来可能很不解,但你终究会明白,能拥有全身心学习的机会是很难得的,争取自己未来的日子是充满希望的。学习能力是当今唯一可控的改变命运的能力,希望你在越过小山丘之后,也能体会到这句话的深意。当被不确定性折磨时,你看过的每一次日出日落,记过的每一个单词和流过的泪都是值得的。


在成都大学的四年,繁忙但有意义。“砚滴将干难句癖,愧吾三日未临书”。未来的三年,我将一如既往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学术能力。“云聚四海,扬中华文化;薪传五洲,品汉语之美。”也希望有机会能如愿去到大洋彼岸,体验课本上的“跨文化交际”,为传播中华文化添砖加瓦,略尽绵薄之力。



编辑: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