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新闻网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自由谈】在浅阅读时代守护深度阅读的价值

文:李霞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来稿单位审核:陈钧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3日
李霞
来稿单位审核 陈钧 编辑 闵秀玲
责编 吕佳


当“三分钟读懂《红楼梦》”的视频获得百万点击,当《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被浓缩成三分钟解说视频时,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正在发生:原著读者正逐年减少。这不禁让我们思考:短视频对经典的“快餐式”传播,是否正在消解深度阅读的价值?


不可否认的是,短视频对经典的普及传播确实有其积极意义——它让更多人得以窥见文学殿堂的一角,是一种全民性的科普方式。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种“知识快餐”就像是用预制菜招待客人,虽然便捷高效,却永远无法复现慢火烹饪带来的风味层次和营养深度,“知识快餐”终究无法替代深度阅读带来的系统性思考和完整认知体验。


当代社会正深陷一场注意力危机的泥沼。微软研究显示,人类平均专注时长已从2000年的12秒降至8秒,我们习惯了在15秒短视频间中跳跃,却逐渐丧失了沉浸阅读的能力。注意力碎片化、记忆力减退、判断力弱化等一系列认知能力的退化也随之而来。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源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信息爆炸带来的认知超载,海量的信息迫使我们不得不采取浅尝辄止的阅读策略。其次是功利性思维的泛滥,人们更倾向于获取结论而非思考过程,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忽视了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最后是技术发展的“双刃剑”效应,算法推荐和AI工具虽然便捷,却无形中窄化了阅读视野,让人困在“信息茧房”中,失去探索未知的勇气。


面对这些挑战,我国已将“全民阅读”连续12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阅读,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亲自倡导,强调要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国家通过建设覆盖城乡的图书馆网络、完善数字阅读平台等举措,为公众创造了回归深度阅读的物质条件。


有了坚实的物质条件,我们又应该如何培养深度阅读的能力?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夏迪鑫老师提供了一个启示:“兴趣才是第一生产力,当我告诉学生学校图书馆也有漫画书时,部分不爱读书的同学也愿意走进图书馆了。现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且以此标榜为个性,那为什么不去图书馆找一本喜欢领域的书开始阅读呢?”以兴趣或好奇心为驱动,践行非功利性阅读。但如果你实在无从下手时,就去读经典吧!因为经典是被一代又一代人挑选出来的,品读经典,就是踏入一条奔腾不息的生命之河。其次,深度阅读重在“理解”,三分钟的《百年孤独》视频可能交代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但只有深度阅读才能让我们理解马尔克斯笔下的拉美文化和孤独本质。要理解一本书的内容我们就要成为一个提问者,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细嚼慢咽,品味其中,把握文章精髓的“金钥匙”。最后,还要主动创造深度阅读的物理和心理空间。每天设定一段“数字斋戒”时间,让手机静音,让自己完全沉浸在纸质书的世界里,那些在深夜反复批注的书页、在阅读中突然领悟的瞬间,就是我们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面对复杂世界的智慧与勇气。


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箴言发人深省:“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的风景,而在于拥有新的眼睛。”深度阅读赋予我们的,正是这样一双能够穿透表象、洞察本质的“新眼睛”。在这个时代,我们既要善用技术发展的便利,又要珍视深度阅读的价值——在《论语》中领悟处世智慧,在《物种起源》中理解生命奥秘,在《战争与和平》中体会人性复杂。


博尔赫斯将天堂比作图书馆的想象,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守护深度阅读的价值,就是守护思想的独立性与精神的丰富性。从翻开一本纸质书开始,让目光和文字重新相遇,共同搭建起只有读者与作者的想象空间——在字里行间寻找共鸣,在静心阅读中获得启迪,在经典作品中传承文明。这不仅是个人修养的提升,更是一个民族精神高度的彰显。

编辑:闵秀玲责编: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