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教育厅公布第二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标杆院系和典型案例认定结果,我校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许志强教授申报的“《数智影像创作》课程群课程思政典型案例”成功入选,标志着学院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实现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全覆盖”——涵盖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团队、示范专业、教学研究中心、标杆院系及典型案例。这一突破性成果,彰显了学院以党建为引领、以改革为动力,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的显著成效。
党建引领 筑牢课程思政建设根基
学院创新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党委书记领衔课程思政改革,支部书记牵头专业建设,构建“党委-支部-课程组”三级联动机制。通过建设23个标准化党建业务融合式工作室,形成“一室五窗”功能(思想引领、党建研究、师生凝聚、党员培育、服务中心工作),获评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成都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实施“院领导给课程思政教师做助教”制度,共同备课、研课、讲课,推动34个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形成“党建+课程思政”双轮驱动特色。近五年教师获国家级/省级人才称号18人次,课程思政案例获省级奖项40余项,相关经验被教育部教指委评价为“可操作、可复制”。

道技融合 构建多维育人新生态
学院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纽带,打造“四融三型”创新体系:融合意识态度、知识技能、核心思维、创新创意,培育专业技能型、应用创新型、文化传播型人才。依托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组建“思政课教师+行业导师+企业专家”混编团队,构建“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立体教学模式。通过“产教科教融合”改革,建立“四导师”制(企业、专业、职业、思政导师),开发模块化课程,实现课程体系与产业标准、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三个对接”。师生通过“四体三型”模式(文化体验、艺术体悟、价值体认、文明互鉴)创作300余部数智影像作品,获中国-东盟友好合作短视频大赛等权威赛事奖项50余项,作品在央视频、新华网等平台展播超百部。

实践驱动 打造全链条育人场景
学院构建“专业-课程-师资-教材-实践”全链条模式,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动画、广播电视编导)、省级一流课程3门、省级规划教材1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联合中国新闻社四川分社、四川广播电视台、成都可可豆影视动画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践基地,借助美育浸润行动、暑期社会实践等系列活动,实施“项目驱动+真题真做”教学,创新“3336”课程体系,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四新场景。通过“金橙子电影节”“美丽邂逅”等品牌活动,推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构建第二课堂与课程思政融入体系。

成果丰硕 彰显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经过持续深耕,学院形成“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思政育人体系。学院通过“教师思政能力提升计划”“课程案例库”等举措,累计开发思政教学案例200余个。师生服务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主影短片、第31届世界大运会吉祥物“蓉宝”设计、最高检《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全书》等国家级项目;主创完成北京厂甸元宇宙庙会、齐山双佛数字化复刻等典型项目;1名留学生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0余部作品获国家广电总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彰;数十部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影像作品,如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央视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等(其中部分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闻奖等表彰);《尔玛依娜的车站》等作品获包括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奖项100余项,育人成效显著。

学院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初心,深化“数智+思政”融合创新,持续优化课程思政体系,探索新质人才培养路径。通过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拓展“作品思政”“实践思政”内涵,为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贡献更大力量,奋力书写课程思政建设新篇章。
编辑:闵秀玲责编: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