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五年来,学校各基层党组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校工作大局,在学校党委领导下,以实现“五高五强”党建工作目标,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关键、攻重点、破难点,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绩,谱写了学校党建发展新篇章。在学校第八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推出“基层党组织巡礼”系列综述,全面展现五年来学校基层党建工作经验成效,旗帜鲜明将学校党组织建设成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坚强战斗堡垒。
坚持党建引领 打造教务铁军
教务处
教务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政治意识和责任担当,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育并举、全面构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自主培养。全面实施课程思政“1212”工程,让所有课程、各个教学阶段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构建“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大思政育人格局。立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6门,示范教学团队4个,示范专业2个,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4类省级课程思政项目全覆盖。学校有2个案例入选省级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一个学院认定为省级标杆院系。
面对大运会两次延期和三年疫情的双重压力叠加,教务处全体党员干部表现出优良的政治责任,开拓创新保质保量完成全校教学工作。疫情期间优秀党员、建设科负责人郑瑞多次参加志愿者服务,抗击新冠疫情;2022年11月疫情最艰难期间,党员干部每天驻校5人及以上,班子成员中7成全天到校、到岗,与学校各系统的同志一道并肩战斗,维护了学校特殊时期的教学运行;临危受命连夜奋战增设考点,组考有序考生应考尽考。受疫情影响,2022年10月29日,我校近1300余位同学无法如期参加2022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为保障学生利益,学校教务处通过多方努力获得在学校临时增设考场的机会,在开考不到24小时时间内,组织学习、统计数据、安排考务以及组织考试工作,圆满完成47个考试科目、参考学生3324人次的艰巨任务。本次考试刷新了学校历史上最具挑战、实施时间最短、实施效率最高的考试组织纪录。
近五年教务处先后有4位同志外借,2022年任雪梅借调到四川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处,负责全省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等,工作能力及敬业态度受到省厅领导高度表扬,同年学校作为全省唯一一个优秀的学籍管理典范上报教育部。教务处的工作大至事关全局发展的顶层设计,小至细细碎碎、种种琐事,繁杂的工作不仅需要有高屋建瓴的视野,更要有事半功倍的效率。教务处领导班子及团队成员与时俱进、团结奋进、善于创新,在工作中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真干实干、讲求高效。
抗疫情保大运 同心协力 共克时艰
成都大运会经历了世界大型体育赛事史上绝无仅有的两次延期,战线长、挑战大。面对大运会三年筹备,两次延期,疫情复杂多变,教务处统筹部署、提前谋划,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基本原则,按照“一院一策”、“一课一案”、“一对一帮扶”、“加强督导”和“强化责任”的指导原则,制定各阶段本科教学工作方案,严格落实教学工作计划,全校师生通力配合,圆满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在高质高效做好大运村筹备工作中主动担当作为,为大运村的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三年来,为确保本科教学平稳有序,教务处提交议题五上校长办公会,召开3次院长书记会、10余次教学院长会,开展教学工作研讨20余次,在线教学培训100余场,教学检查10000余次,解决学生困难300余次,临时调整本科教学工作4次,临时调整校历2次,调整教学周2次,“线上-线下”教学形式调整20余次。教务处经受了疫情和大运延期的重重考验,整体教学满意度达到98.04%,以实际行动保障了本科教学平稳有序。
坚持立德树人 落实五育并举 开拓创新
系统推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落实“大思政育人”,推进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建设,全面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一流专业建设成绩显著,在教育部“双万计划”中获批27个一流专业建设点,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15个;2个项目获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立项,6门课程获批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四川省第九届教学成果奖中获奖20项;2022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批二等奖一项,实现了学校建校以来本科教学成果奖国家级奖项零突破,同时学校也是四川省唯一获得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第一完成单位)的非双一流高校;我校在第四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取得历史性突破成绩,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陈舒慧副教授荣获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文科副高组三等奖。我校在第七届四川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三等奖2项,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我校“大健康素养课程群虚拟教研室”获批第二批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立项。
专业认证成效显著。全面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作为省内唯一同时开展工程认证、医学认证和师范认证的高校,全校通过认证专业总数达9个;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5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临床医学专业通过医学专业认证;小学教育等3个专业通过师范专业认证。电子信息工程、护理学、生物工程等3个专业即将接受专家进校考查。全面决战新一轮审核评估工作,根据专项工作方案,分阶段、有条不紊地推进自评自建、整改提升、预评估及迎评等核心环节。牵头组织专题培训研讨会20余场,邀请校内外专家10余人次,凝练形成8万余字成大特色自评报告。梳理支撑材料清单300余项,编制案头材料27项及工作手册16项,为评估工作提供坚实数据支撑。组织开展部门、学院自评自建PPT汇报4轮12场,覆盖所有部门学院,确保自评自建工作的深入与全面。开展学院教学材料专项检查3轮,进一步提升了教学文档的质量与规范性。
扎实开展预评估。并持续跟踪预评估反馈的整改落实情况召开全校审核评估宣传动员大会5场,编制审核评估应知应会手册,发布审核评估工作简报9期、审核评估知识微信推文22期,广泛深入做好审核评估宣传与动员工作。10月22日,审核评估线上评估全面启动。线上评估阶段将完成各类材料调阅350余份,听课50余节,访谈座谈40余场。
以成都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张澜学院为载体,建设“四新”荣誉班。推进张澜学院与高等研究院深度协同,实施导师制、学分制、书院制、荣誉制和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和卓越化。一年级荣誉生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为100%,大学英语六级累计通过率95%,高于985、211高校平均水平。张澜学院荣誉生80%以上有参加省市英语同声翻译等各类社会志愿服务经历,100%参与国际交流周活动,50%以上有到俄罗斯、韩国、新西兰、泰国、香港等高校交流学习经历。荣誉生在SCI一区二区发表高水平论文。
强化实践育人 构建产城校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坚持“校城融合,产教融合”理念,优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三四五六”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深度融合,推动城市和产业各类育人资源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生态圈高效聚集,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我校在“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第124位,较2019年上升424位,连续4年呈上升趋势,进步名次在全国综合类大学中排名第一。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累计获省级及以上奖项221项,并6次获四川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其中2023年获省级奖项42项,位列四川省第十位。2023年,《智农慧眼—以智能植保无人机装备开启中国数字农业新格局》项目在第九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首摘国金,是四川省青红赛道唯一金奖。2023年4月18日,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简报——“对标竞进争创一流”工作专刊第112期(四川地方高校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再创佳绩)中提到2022年成都大学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105项,位列四川省地方属高校第一位。2022年学校获批首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立项2项,立项总数位列四川省高校并列第一位。
学校利用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以及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强化学生实践训练,不断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我校2018级临床医学院专业学生王鹏发表SCI论文1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5篇,并以专业第2名考取四川大学外科学硕士研究生。2019级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李丽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竞赛获得多项奖项,发表SCI论文7篇,并考取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成绩充分体现了学校为服务四川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坚持以生为本,深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不断深化“招培就”联动机制,教务处出台《成都大学专业动态调整管理办法》,每年聘请第三方公司对学校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做全方位的分析报告,并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需求及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需求,建立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同时学校不断创新招生宣传手段,连续六年荣获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研究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近年来随着学校办学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生源质量持续提升,2024年在四川共计招收普通类学生3986人,占招生总人数的64.29%。一本专业文科调档线552分,超一本线23分,最低录取位次10161位,较上一年度提升1151位;理科调档线564分,超一本线25分,最低录取位次55901位,较上一年度提升1400位。我校一本文、理科录取分数线均位列四川省高校第8位(含985、211高校),较2023年分别提升2位,再创历史新高。二本专业文科调档线533分,超一本线4分,最低录取位次18257位,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理科调档线544分,超一本线5分,录取最低位次77468位,较上一年度提升1594位。
教务处,是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服务核心处室,坚守教学管理和规范的红线和底线,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改进服务机制,将师生至上的理念“置顶”,让师生“少跑路,不跑冤枉路,尽量不跑路”,站在师生的角度想问题、办事情、解难题,以饱满的热情解决师生的难题,切实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这就是我们承诺,为加快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城市大学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