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消息(文/张学勤 图/秦逸飞 )人人媒体时代的媒介研究,将如何关注新旧媒体跨界融合,将如何与业界互动创新突破?是传媒学术界与传媒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5月14日上午,为探究未来传媒研究的趋势,破解当下传媒发展的难题。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传媒学者与来自于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等传媒机构的专家齐聚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以“互联网时代传媒研究的坚守与创新”为主题,展开思想碰撞与学术交流。
国家广电总局中广联学术委员会学术部主任张君昌教授谈到,全媒体的发展思路和中央厨房建设的推进,重点在体制机制的创新上。目前新媒体公司大多在囤积网络剧等视频资源,同时抢占互联网时代的入口,并且得到了更多的风投公司的资本支持,因此,传统媒体要有危机意识和变革理念与行动,把握优势,致力于内容建设,开始互联网入口的谋篇布局。
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院长欧阳宏生教授在发言中提出,“新闻学、传播学的发展应该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发展空间,密切结合当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推进认知传播学的发展,即将心理学、脑科学与传播学的研究相结合,成立高端实验室,凝聚更多优秀的中青年学者,立足成都,放眼世界,实现媒介研究的新突破口。
中央电视台研发部主任吴克宇认为,当前中央电视台在大力推进媒体融合与网络建设,比如央视新闻移动网,既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的相关精神,也是中央电视台事业发展的需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中央电视台台长聂辰席一直强调,推进“媒体融合,移动优先,用户至上,受众为本,流程再造”,所以中央电视台正在以大数据的思维和技术,采取规划先行,做到了解用户,寻找用户与分析用户,然后才是策划与选题,制作与推广,当前受人们关注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就是较为成功的案例。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陆地教授,以对现象的观察入手,对现实的传媒变革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公共媒体与公民媒体的区分。他认为,对于公民媒体产生的条件有:第一是要媒介功能与媒体功能的融合;第二需要媒体的归属转化;公民媒体的产生必将深刻的影响社会进步与社会变革,因为,一方面推进了媒体监督的实际落地,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发展中民众的广泛参与。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李幸教授则从媒介传播史的角度,提出印刷的发明和作用,为媒介研究提供了绝好的视角与思路。过去的莎草纸与羊皮纸是解决不了工业化的复制问题,而印刷术解决了文字的复制,同理,广播则是实现了声音的复制,电影与电视实现了图像的复制。故而,传播中的内容存贮与分发,是认知传播所需关注的领域,必将能够为传播学的研究深入开辟新的领域。
中国新闻工作者学会培训部主任刘梓良教授以《传媒研究的责任坚守与研究方法论》为演讲主题,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讲述了新闻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在未来的社会中,新闻从业者应该以深厚学养,不断的学习意识,具备“知识结构、社会责任感、专业技能、创新能力”,才能透过复杂的现象,寻找背后的规律,才能真正以信息服务社会。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杂志社社长覃继红谈到,在媒介创新上,马云已经认为淘宝、天猫其实就是媒体,因为数据的不断生产和聚集,形成了丰富的数据信息矿藏资源。广播的发展,正是对国民时间的再思考,由于广播具有伴随性的特点,如何以服务的思维,把广播与众多的生活生产融合起来,是下一步的开拓领域。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周星教授与会分享了从人文学科角度切入传播研究的心得,提出“传播的目的是什么”的思考。他认为,随着技术与时代的变迁,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在发生着微妙的关系与变化,传播中意识形态、技术伦理都需要考虑到,比如未来的社会发展,“人们极有可能同一个机器人结婚”。他提出了“智能化的社会控制,会不会把人进一步的异化?在技术精准上如何平衡人类社会的伦理?”等需要人们深思和慎思的课题。
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国涛以《传媒发展的动力机制考察——兼谈传媒研究的多重维度》为题,谈到了传媒发展中的动能与势能,其中主体需求、技术红利是势能,政治体制、资本资金是动能,传媒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正是这几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何科学调控,多维度观察,是传媒研究下一步推进需要关注的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曾祥敏教授重点阐述了《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广电传媒研究》,他认为对于媒体的快速发展,传媒理论与应用研究存在滞后问题,需要研究者在“做中学”,以问题为研究导向,比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方向是数字化、虚拟化、互动化,需要了解移动互联的技术和相关产业,才能成为像90后一样的网络原住民。
河南电视台卫视频道总监刘志峰谈到了河南卫视主流化媒体再造,目前河南电视台建立了“大象TV”APP,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其公众号粉丝170万,具备较大的影响力。对于媒体融合,他认为传统媒体要认识到:“世界之大,做好自己的个性内容,就能够发展优势,核心在于影响该影响的人,赚该赚的钱。”
四川广播电视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李冶陶提出传媒研究要结合当下技术潮流和社会发展,做到新、做到实、做到特,不能闭门造车,更不能止步不前。
本次论坛,学者和专家主要论辩焦点集中在传媒的体制机制创新、大数据技术与人本关怀、公共媒体与公民媒体、媒介变迁与媒介影响、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等热点问题,为传媒发展与传媒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编辑 肖乃田)